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限制硕士生导师招生规模
从2008年起,浙江大学将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部分博士生导师可自主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
据了解,2008年,浙大计划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4000余名、博士研究生1570余名。据其《导师自主遴选博士生方案》规定,从2008年春季开始,列入浙大招生目录的两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博士论文(含提名奖)指导老师可以自主发现并经过个人鉴定,以自主形式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据悉,此举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
据介绍,学生原则上应来自校外,并要求学业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有学术专长,导师也可在校内跨学科领域筛选学生,以促进学科交叉。2008年,该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博导人数为120人左右。
据悉,为保证招生质量,浙大每个学院将成立自主招生考核小组,组织多样化的考核,实施细则和录取名单都会在网上公示,以确保公正公平,同时所有考核内容都将保留考核记录。
与此同时,浙大将限制导师招生规模。据新的浙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规定,硕士生导师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人,博士生一般不超过两人,以保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合理规模,其中包括免试生、直博生、提前攻博生等。而院士和长江学者、求是特聘教授、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导师可适当增加名额。
改革后,浙江大学还将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研究生。浙江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入学的浙大研究生可享受新的奖助体系资助:100%的非在职博士生可获得一等基本助学金,冲抵全额培养费;90%的非在职硕士生可获得一等、二等助学金,冲抵全额或半额培养费,其等级在研究生复试时申请并确定。
研究生入学后,还可申请岗位助学金,通过承担研究助理(助研)、教学助理(助教)和管理助理(助管)等工作获得岗位酬金。按照学校的改革方案,70%~90%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由导师和学校共同出资的助研经费,一、二、三等分别为每年9600元、8400元、7200元。博士研究生可获得一、二、三等分别为每年1.8万元,1.44万元和1.2万元的资助。各个学院可以在学校确定的资助总额不减的情况下自主调整上述等级和资助金额。在博士生中还特别设立了“特等助学金”,对特别具有发展潜力,从事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博士生进行资助,包括每人每年2万~5万元的科研经费和2.4万~4.8万元的生活经费资助。
此外,浙江大学还将加大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竞争,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研究生互访和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为研究生营造国际化的培养环境,浙大规定,所有参加境外高水平国际会议的同学可获国际往返旅费资助,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导师所在名校工作、学习1~2年也可获资助。
暨南大学:公费自费资格一年一评
本报讯(记者林洁)硕士研究生“计划内”(即公费)、“计划外”(即自费)资格将不再实行“一考定三年”的制度,而实行硕士生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度: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按学习成绩和表现一年一评,重新排定公费、自费名单。近日,记者从暨南大学获悉,从2007年秋季开始,该校将逐步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据暨大研究生部主任郑文杰介绍,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后,在2007级硕士研究生中全面实行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这一改革意味着,硕士研究生的公费、自费资格将一年一评,对于在入学考试中已取得公费资格的研究生,如有违规违纪行为或学业成绩明显下降,或出现科目考试不合格者,研究项目或计划无法完成,学院规定的某综合成绩排位末尾者,将由原来的“计划内资格”转为“计划外”资格,即公费转为自费。
同时,对于积极向上、勤奋好学,有优异成绩和突出表现的自费生,可以转为公费生并享受相应待遇。郑文杰强调,实行硕士生资格逐年评审制度旨在打破“一考定三年”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奖助金激励机制,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必要时还会略微增加公费生指标。
据悉,学校将从2007级硕士生中选拔出50名左右的全日制学生实行硕博连读培养,学制5年,硕博连读资格获得者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全免学费并享受800元/月的生活津贴。
同时,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博士研究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专注于学术研究,从2007年秋季开始,非在职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00%享受奖助学金,享受奖助学金的博士研究生不仅全免学费,同时享受入学第一年800/月,第二年、第三年1000元/月的生活津贴。暨南大学还设立了“暨南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攀登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拔10名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延长一年学习时间,补助5000元/月的生活津贴,让这些优秀的博士研究生能在导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学术研究。(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董碧水)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