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扬州大学设立“贫困生楼”引发的争议言犹在耳,日前教育部一纸公文,要求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不得按学生的经济状况安排住房,原则上有条件的高校要实现学生按班级住宿。这似乎给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
人们毫不怀疑教育部此项规定的良好初衷:遏制某些高校贫困生与富裕生在住宿中呈现出的泾渭分明的态势,由此打破贫富鸿沟,体现教育公平。笔者只是对规定实施的效果心存疑虑:大学生贫富混居就能消除富裕生的浮躁和贫困生的自卑,彰显高校和谐吗?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高校学生中可明显分出三层人群:一是富裕生,二是贫困生,三是广大的中间层学生。富裕生们月生活费能达三四千元,对他们来说,公寓楼上千元的租金可能都是小菜一碟;而有的贫困生月生活费可能还不足百元,每年拿出三四百元住“贫困生楼”可能都有些困难。这是造成贫富学生心理鸿沟的客观社会经济基础,显然不是一个“分居”或“混居”就能轻易化解的问题。
在同一个“象牙塔”内,不同的居住条件肯定会触动一些贫困学生的神经,使之产生自卑感。但大家混居在一起就能消除这个问题吗?试想,贫富学生按班级住宿在同一宿舍里,富有的学生有电脑,有手机,而家境不好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吃饭穿衣都困难,他们会作何感想?
事实上,要填平贫富学生的心理鸿沟,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大学生——无论是贫困生还是富裕生,都真正明白,贫寒不是罪过,富裕也无须骄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磨砺时期,谁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有所作为,谁能笑到最后,都是未知数,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积极上进,是否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打拼。明白了这个道理,贫困生就不必守着“贫寒”这个现实咀嚼痛苦,不必在意是否身居陋室,富裕生也就没有倚仗父母钱袋傲视贫寒同学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