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善利教授,朱善利教授是北大光华常务副院长,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学专业)。今天我们请朱教授与广大网友来交流中国MBA就业、招生及未来发展等话题。
请朱教授和广大网友打声招呼吧!
朱善利:各位网友你们好,很高兴到新浪网聊天室和大家聊天,非常欢迎大家对我提问题,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谢谢朱教授。
网友:请问朱教授,中国的MBA教育之路到底在哪里?MBA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朱善利:这位网友问的问题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MBA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了,从1991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有十三年了,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中国在这十几年MBA培养期间,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的管理人才,他们中间有一些在事业上还是非常有成就的。所以,谈中国的MBA教育,我认为成绩还是主要的。说中国MBA路在何方?好象不知道路在什么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知道中国的MBA在什么地方,并不是不知道。如果说中国未来MBA发展前景的话,我对这个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这个乐观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已经摸索出来一些在中国办MBA的经验,就是说除了按照国际规范的MBA教学方式来培养MBA学生以外,我们也结合中国自己的许多实际情况来培养中国所需要的MBA企业管理人才,而且从我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情况来看,我们毕业的学员,在企业里面是供不应求的,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外边的聘请单位很多,有许多都是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部,比如说像IBM、西门子、三星集团等等。
网友:请问朱教授一个问题,作为MBA的学员,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毕业之后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什么本领?
朱善利:如果申请读MBA的话,第一、一个最基本的素质是要有自信;第二、要有领导能力;第三、要有合作精神;第四、要有协调能力;第五、要有说服能力;第六、要有在比较高尚的职业道德,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同时还有学习能力,不仅你要知道学什么好,而且你还要知道需要具有的一些关键基本素质。
网友:教授你好,请问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MBA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朱善利:中国的经济不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让所有的人都富起来。现在在中国的经济发达水平还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要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先富,但目标还是让所有人都富起来。如果不是让一部分先富的话,可能中国将来会变得贫穷。MBA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觉得MBA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MBA是培养职业经理人,培养一些企业里的领导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或者叫做创业者,应该领导好企业,为许多人创造就业机会,这就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网友:请问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考MBA的机率是不是相差很大,不如工科出身的不容易考取,而有些科目,比如管理类的学生就比较容易考上MBA。
朱善利:不是这样的。在我国考取MBA的学生中间,有过一些调查,通过调查,给我的感觉是可能中国的理工科类招生比其它大学本科招生多。还有一种是相当文科的学生,他也考到了管理学院,考取了MBA,对于这些文科学生来说,与工科学生是有差异的,因为对工科学生来讲,在大学期间,总要学到数量方面的知识,比如说数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些文科考生,在考前辅导的时候比较重视准备,也可以考取。如果他原来学的是文科,学校里如果教过数学,对他们来讲,考数学问题也不是太大,过去传统的文科学院,也学数学。所以,如果学生是学文科的,只要学过数学,考数学就不成问题。
网友:MBA显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道值得荣耀的光环,但在向这道光环靠近的同时,我更关心它本身的实际意义,所以我想请问国内外的MBA教育有何不同,这导致毕业后的学员有何差异?
朱善利:说MBA是一种光环,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光环。要说光环,所有的学位,你拿来以后它都有一种光环的色彩在里面。但MBA确实不一样,拿我熟悉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相比,拿实践理论课程相比,MBA与普通的硕士,博士的训练是不一样的。我访问过国外的很多好的大学,他们的教学跟我们的教学差别并不是太大,课程内容上面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但讲的案例的背景和中国不一样,他们讲的案例可能符合他们的情况,我们讲的案例有一些是国外的案例,但是也有许多是我们自己的案例。不一样可能就是说他们培养的MBA学生是根据他们国家的需要来培养的,要熟悉本国的情况,他们也会招收一些不是他们国家的学生,但接受MBA教育的多数还是他本国的。他们毕业以后可能有许多人在国内求职,而不是在国外求职,所以要熟悉这个国家的情况,尤其是这个国家企业的情况。
网友:请朱教授谈一下中国未来MBA招生录取及教学方式会做哪些改革?
朱善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每个教授也有自己的一种教授的方式,这需要学校定。国内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MBA考试能够改革,现在是入学考试,希望将来能够成为资格考试,就是说你可能今年考试了,但没有去读MBA,那么明年可以继续读MBA。考试要把基本的素质考出来,现在广大的考生要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应考上面。关于资格考试有一些共识,就像国外考GMAT那样。中国正在酝酿着MBA招生改革的问题,也就是关于MBA入学考试的改革问题。但现在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出来。
网友:你好,我是一名外企的职员,打算今年报考MBA考试,可是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请问我在复习考试时应该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有什么比较科学的复习方法?
朱善利:通常情况下,如果你是在公司里工作,而且工作任务很重的话,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确实不太好安排时间。有好多考生都存在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一样。我想,就像高中考大学一样,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基础不一样,所以安排不一样。但我要说,在公司干全职工作的人考MBA,确实是很辛苦的。所以你可能就要在周末、在晚上挤时间出来,如果想考试考得比较好的话,比如说想考GMAT高分,就一定要挤时间复习。
网友:请问您怎么看现在大量MBA在社会上的事实。包括各种办班,北大也有这样的班对吗?
朱善利:确实,国内MBA市场上有一些不太正常,好像看起来有点混乱,因为国内的大学办学机构良莠不齐,有时候国内很差的机构都在办学。但好的商学院比较注重自己的声誉,不会去乱办班,北大从来不会干这种事,如果你看到的话肯定是盗用了我们的名义,我们北大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北大的学位教育,在北大向来是相当相当慎重的,在培养方面,相当严格。所以,国内好的商学院,比较重视自己的声誉,不会乱办班,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社会上比较差的在办班,有些根本就没有MBA学位,他就把名字叫做MBA,有可能是这样。
网友:我今年MBA毕业,明显感觉到找工作比去年难,请问朱老师,MBA的就业前景在国内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朱善利:这一趋势至少还需要两年。但如果你就读于一个比较好的MBA学校的话,就会有好多单位来要你,因此毕业的时候你都在选择单位。如果你是在一个比较差的学校读MBA的话,不是你在选择单位,而是单位在选择你。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学校读MBA求职都会好,你要想求职好的话就得读一个好的MBA学校。
网友:我很迷茫,我本来想考北大光华的,可差两份没有参加在复试,现在已经被调剂到另外一个学校,我对前景很迷茫,请问这样一个学校能给我带来什么,和全天候学习的MBA相比,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朱善利:现在我不知道你读的是哪个学校,所以很难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了解这个学校里面的MBA课时安排怎么样;其次要问一问,我将来要在哪些方面发展,或者需要MBA就业指导,或者到其他一些机构去咨询一下。未来的就业会在哪些行业里面,对MBA的要求是什么,关系到职业发展的生涯和道路。
网友:我读的非名牌MBA,想请您对他提一些建议。
朱善利:并不是说非名牌学校将来就业就没有保障,好的单位也有,也有适合自己的,而且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说到一个大的公司去,就可以干出一个很大的事业来,也许将来到一个小的单位里面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果你是一个创业性的人才,你也可能将来做的很大。在一个学校里面读书,你首先要了解这个学校里培养的特色是什么,是不是适合你的选择,你可以找这个学校的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服务的中心,他会帮助你设计就业的生涯。
网友:我想报考光华的MBA,光华有很多知名的教授,厉以宁、张维迎等教授是不是只给高层经理班上课、不可MBA上课?
朱善利:没有啊。他们都给MBA教课。只是说有的课程安排时间长,有的课程安排时间短。
网友:朱教授,你好,我想请您指导一下无论是在读的学生,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朱善利: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是说如何去学习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在MBA培养的阶段,教学中好多课堂都有案例教学,有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到企业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大学里培养MBA,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网友:我现在是一名MBA在读学生,我觉得现在的MBA教学方式和一般的研究生教育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你认为符合我国国情的MBA教育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MBA同学资源的共享?
朱善利:实现不同学校MBA资源的共享,我不是太明确。我先回答前面的问题,在国内好的大学MBA教育跟研究生教育差别很大。比方说我自己,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我教普通研究生,我也教MBA,也教博士生,这些教学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研究生的训练是相当强的,基本上是理论的训练,在我们里边叫学术方面的训练。MBA是一种专业训练,或者是职业的训练。所以这两个训练是截然不一样的,我刚刚说的普通研究生教学里面基本上没有案例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的东西,尤其是数量方面的理论,方法方面都不一样。MBA学生一定要知道实践,在实践方面要进行决策,这是不一样的。课程安排也是不一样的,MBA安排的实物课程比较多,而普通的研究生是理论性的课程比较多的。
网友:请问朱教授,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本身就是学管理的,现在去一个国企工作,做公益方面的工作,考MBA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想知道,我应该工作几年后再去读MBA?是考名校还是读在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朱善利:我刚刚说了,MBA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说,读哪个学校要看你自己适合不适合读名校的MBA,一般的名校的MBA对学生也有要求;要求你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作出比较好的业绩,而且你要看看你的未来是不是有上面所讲的素质,至少有六到七种的素质,比如领导能力,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些方面的能力,象学习能力、协调能力等等,如果你具有这方面的比较好的能力,就可以报考名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选择选择其他的学校。所谓在职读和脱产读的问题,其他学校也有在职读和脱产读的,名校也有在职读和脱产读。
网友:朱教授,你好!我是南开大学的本科生,专业是工商管理,我非常向往北大,请问与南开、复旦、清华等高校相比,北大的MBA有什么特色和优点?
朱善利:在北大,云集了一大批非常有造诣的教授,都是我们的骨干,到北大来会看到,在各个专业方面他们的造诣都非常深。我想大学里边主要是他的教师、教授队伍,大学是大师,而不是大楼,在这点上我们的教授会给学生一个非常好的教育。
网友:朱教授,您认为MBA是培养领导人才还是培养管理人才呢?
朱善利:这两个应该都兼而有之,作为领导就得有管理。
网友:请问朱教授怎么看待亨利·名茨博格的要经理,不要MBA,北大光华如何避免学员纸上谈兵的?
朱善利:表述这样一个问题容易把问题推导一个极端去,要什么不要什么,要经理不要MBA,可是有很多MBA就是职业经理的人才,所以说培养MBA的目标也是将来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多数MBA毕业以后也是做了职业经理人。所以,就像刚才讲到某一个公司要职业经理人,不要MBA。这话说的可能不对,有些太极端了,MBA本来就是培养职业经理人,所以那种说法我个人不是太赞同。我们注重案例教学,同时,我们还请一些企业家到学院里面讲课,比方说宝洁公司的前任总裁白波,PEPPER,索尼公司的CEO,奔驰公司的老总,大的公司的老总都到光华来作过演讲,国内也有一些大公司的老总到我们学院来,比如联想的老总,TCL,国内其它比较大的公司的老总也到学院来,我们光华管理几乎每周都有这样的活动。
网友:北大和哈佛大学MBA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为什么不同?北大很多都到大公司去了,哈佛的很多都是去有问题的公司或企业,是心理原因还是学校的氛围造成这样结果?
朱善利:据我所知,哈佛也有许多去大公司的,北大毕业也有去大公司的,也有好多创业了。当然,学生毕业以后都希望到一个大的公司里去,也有一部分去创业了。哈佛大学好多MBA毕业以后也愿意到大的公司去。
网友:请问MBA是不是适合每个人就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方向,要是存在这种适合与不适合的人同时去读的话,出来之后会有什么样不同的差距?
朱善利:这个问题问的很好,MBA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去读的。我前面已经讲到MBA培养一个职业经理人、企业的领导人,我觉得要读MBA需要具备的素质,你必须适合读MBA在去读,如果不适合,可能不会成为MBA培养的企业的领导人,等等。
网友:朱教授您好,我是大专毕业,已经工作十年了,怎么样才能报考光华的MBA,都要做哪些准备?
朱善利:北大光华比较重视背景,背景包括原来所读的学校,我们现在对专科要求更高了,如果你真是一个适合做职业经理人的话,如果你的背景仍然很好的话,你是一个有潜在的企业家、未来职业经理人能力的话,这也可以到北大光华来。
网友:教授你好,我是一名正在国外学习经济管理本科的学生,您认为回国读MBA好,还是在国外就读比较好?MBA一直是热门专业,是否以后会人满为患?
朱善利:首先,你是在国外学习,打算将来在哪里发展?如果要是回国内发展,你到国内来选一个学校就读比较好,如果在国外发展就在国外读好一些。第二,我觉得现在国内有些不合格的机构培养不合格的MBA,就中国的MBA的需要来说,中国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办了十几届MBA了,这些多年培养了不到十万个人,中国大型的企业就好几十万,一个企业平均谈不上一个,中小企业需要的更多,这个市场需求很大,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MBA的话,对你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有一些很差的机构培养的MBA,即使企业里面很需要,可能也不会要。
网友:请您谈一下世界MBA的发展趋势,什么样的人适合读MBA呢?
朱善利:我在深圳讲课之前也是刚刚在香港开会,他们有一个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的认证机构AACSB,我也参与了会议的讨论问题,我说商学院传统上培养职业经理人,一些好的商学院培养企业界的领袖人物。商学院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的本领,这是商学院的趋势,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现在世界变化的很快,如何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还有职业道德的问题,对于MBA未来的职业领导人的道德素养要求高了,比如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这样的丑闻以后,各个方面都在强调未来的发展的道德教育。
网友:朱教授你好,你认为中国的MBA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朱善利:中国现在MBA存在着最大的问题是现在有一些机构参差不齐在办MBA,这将会败坏中国MBA名声。我想应该给办MBA办得好的学校给一些更多自主权。MBA的选拔方式,我前面也谈到过,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要进行改革,不要采取入学考试。
网友:朱教授您好,我是即将报考MBA的学员,我想请问一下您对MBA未来五年的发展有什么预测?
朱善利:未来五年,我想前面我也谈到过,我对中国MBA的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有许多企业,而且中国企业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一个合格的MBA去管理这些企业,我想未来五年和十年都不会改变这些东西,因为中国对合格的MBA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网友:我是一位考区了北航MBA的学生,这两年当中我应该着重加强哪方面的能力?
朱善利:我想MBA里面安排的核心课程应该好好掌握,带有实践来学习这些课程,然后把这些课程中间学到的东西,能够和实践结合起来,要在学习中间不断思考问题。这样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等毕业以后就会感到有很大的收获。
网友:我是您的学生,您在给我讲《中国经济》的时候讲过中国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中汽车和房地产业是能够带动国家大部分经济发展的领域,但是现在的金融政策确是对这些行业给予紧缩,这样对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朱善利: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今年由于所谓能源供应紧张问题,比如电,所以国家在宏观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控的措施。比方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我们说过房地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家可能觉得房地产开发中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有些地方认为房地产出现过热的势头,所以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一些调控,我自己觉得我们国家处于一个转轨的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也还是比较大的,将来的发展还应该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而是让市场来调控。现在我们的银行还不是独立自主决策的一个金融机构,政府可能对金融的干预比较多,银行的体制又存在问题,贷款机制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事实上转轨时期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就是说银行里边如果不是自主决策的话,可能在贷款方面会出现不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银行所应该具有的行为,这就有可能使得政府加强对行业的干预。所以说我希望未来应该在加强银行金融体制的改革,能够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由市场来进行调控。我想这样就能够健康地发展。
网友:请问朱教授北大有MBA,SIMBA,还有BIMBA,请问有什么区别?北大还有EMBA,EDP,请问怎么实现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流动?
朱善利:北大BIMBA不是授予北大学位的,也不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办的项目,是另外一个机构是授予美国的一个学校的学位,所以我们不谈这个项目了。SIMBA是我们跟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的项目,还有美国教育文化基金会合作的项目,中文名叫特设MBA,学生入学的时候不是通过学位考试,是一个非学位的项目,进来以后可以积累学分,如果通过国家的入学考试以后可以转为MBA。然后,其他MBA,比方说国际MBA,这是和新加坡大学合作的项目,这个项目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同时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授予的MBA学位,在北大学习一年,在新加坡学习一年,毕业以后有两个学校授予MBA学位,有两个学位。普通MBA里有脱产班的和在职MBA。对于潜在职业经理人我们给他提供一个作为未来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素质的基本课程训练。不管是脱产也好,还是在职也好,提供一样的训练,在职的读三年,脱产的读两年,课程训练都是一样的。EMBA是高层经理人的MBA,这个都是企业里边比较大的领导,比如CEO、董事长、总经理等等,要培养这样一些人,这些人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后经验比较丰富的,学习一些比较有战略性的课程,对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都有一些战略方面的考虑。EDP的项目是叫高层经理培训项目,但是是没有学位的。
网友:我是一名2004年即将进入北大光华学习的MBA,对金融投资非常感兴趣,请问在入学前我可以针对此方向作些什么准备?
朱善利:最好去一些金融机构里实习一段时间。还有就是要看你对哪些金融机构感兴趣,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金融机构去实践,然后再学习看看。
主持人:请朱教授在节目快结束的时候,再给广大网友讲几句话。
朱善利:各位网友你们好,很高兴和你们聊天,在前面聊天中所讲的中国的MBA发展前景非常乐观,现阶段由于存在一些质量不太好的机构办MBA,给MBA可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讲并不影响整个中国MBA未来的发展,如果有志于报考MBA的考生,欢迎你们加入到中国MBA的队伍中间来,光华管理学院欢迎你们报考,我们将会为你们提供最好的MBA教育。我也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的MBA教育办得更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十分感谢朱教授,感谢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