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加上学费是我考虑的重要因素,我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现在大三的我面临又一次人生选择,母亲特别希望我考研,我也想继续提高自己。但我发现自己不太适合本专业。我英语基础不错,也挺喜欢文科,慎重考虑后,我决定考法硕。但各方面对法硕评价不一,我无法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再加上其昂贵的学费,我有些动摇,不知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我们专业考研相对容易,学费也较便宜。我真的很困惑,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老师也是法律硕士,希望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法硕的真实信息。
打扰老师了,只能送上我深深的谢意。
看到这封信的第一感觉就让我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上个周末在郑州讲座的现场,我说“人性”和“学性”的那一刻,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对“人性”和“学性”的问题曾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思考,直道看到这封信!
其实,最早提出“人性”和“学性”概念的是徐小平老师,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大话考研”节目的拍摄现场,所以当时并没有时间去咀嚼徐老师的“金玉良言”。现在想来,其中的含义实在是太深刻、太值得所有的当代大学生去思考了。
所谓“人性”,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伦理道德。为人子女者,怎能不孝?为人弟子者,怎能不敬重师长?为人夫君者,怎能不爱妻护子?这位同学的来信说,“我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我母亲很开明,一直支持鼓励我们姐弟几个好好读书。我从小就目睹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将来能让父母幸福一直是我努力的动力。”看到这段朴实的言语,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我想到了我的读书时代,我想到了我在读书的时候的最大的动力之一就是让母亲能过上每天能有鱼肉吃的“好日子”(当然,今天很多人认为吃多了鱼肉对身体没有好处)。我和这位同学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的母亲并没有这位同学的母亲那么有远见,我的母亲只是希望我能早点小学毕业然后回家种地挣钱。我着实钦佩这位同学的母亲的远见,而且还艰难的支撑着姐弟几个好好读书。应该说,我非常的支持这位母亲的行为,我也非常的认可这位同学好好读书的努力。作为一个当代社会的有志青年有刻苦学习上进的“学性”,当然是家庭之幸、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当这位同学“现在大三的我面临又一次人生选择,母亲特别希望我考研,我也想继续提高自己”的时候,理论上讲我是非常支持他的,因为他将“学性”进一步升华了。但是,这位同学“发现自己不太适合本专业。我英语基础不错,也挺喜欢文科,慎重考虑后,我决定考法硕。但各方面对法硕评价不一,我无法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再加上其昂贵的学费,我有些动摇,不知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我们专业考研相对容易,学费也较便宜。我真的很困惑”。他面对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个别现象,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个很普及的社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面对的问题。
当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再把我们的学业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砸锅卖铁”、让父母在为我们承受了4年沉重的大学花费后再为我们劳累2到3年呢?要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父母的年龄都控制在了50岁左右,那基本上已经算是过了大半辈子了,难道在他们的还不知道还有多少年的生命可活的人生旅途中无止尽的劳累下去?当然,你可能会说只要你考上了就什么都好了,但是你能保证你会考上吗?就算你能考上,难道真的考上了研究生你就能让你的命运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吗?就算你的命运真的因为你考上了研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你能保证父母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能分享你的成功的喜悦吗?倘若有一天你成功了,但是父母已经不能和你分享了,父母当然会无怨无悔,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付出的那么彻底,可是你会在你的有生之年安心吗?
毫无疑问,我是支持这位同学、乃至所有的当代的大学生都读研究生的,因为那样我们的国民素质就会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假如是以牺牲自己父母的幸福为代价的话,假如是以自己的良心换事业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冷静的思考一下,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你还完全有机会去再次考研,而且在你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来考研可能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到底要什么!
当“人性”和“学性”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做人,还是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