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湘波
这个周末与阔别数年的同窗们相聚,略叙思念之情后,桌面上扔来扔去的话基本围绕同一主题:“你在读研吗?”统计结果百分之八十处于备考阶段,更有几位在读者皆令众人仰视。
过了几天三外婆到家里来闲聊,此老太太八十有二,发白胜雪,往真皮沙发里一陷,劈头第一句话问我的就是:“你考研了吗?”
考研?不考研?这是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作为生于八十年代的大好青年,我当然应该有在学术上奋勇直追的拼搏精神,但是,我更想弄清楚,如今被大到八十二岁小到八岁零二个月的小孩嘴里成天挂着的“考研”二字跟学术到底有多大关系?
1998年我做过一件挺搞笑的事,在北京开往南昌的火车上,两位大学生刚落座就狂侃弗洛依德和竭斯底里症,我顿时听得两眼放光,不断在精神和物质上表达着自己对两位大学生的无限崇敬。然而苹果牺牲两三斤,瓜子壳吐一地,一直到进入终点站,他们嘴里反反复复折腾的还是刚上车时那么几句话。一直从北京到南昌,一共二十多个小时呀!到最后我终于看出来了,弗洛依德所谓何人,竭斯底里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两位大学生根本尚未弄清楚,现在细细思考,原来那段时间弗洛依德在大学里正好走红,似乎不谈论此人便显得自己不够时尚。
虽然不能片面地将时尚理解为无内涵无思想的代名词,但时尚往往引领着盲目的从众者,据统计,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约94.5136万,试问在这支庞大的征战队伍里有多少人真正明确了自己的战斗目的?你的理想、将来想从事的工作,真的跟正在考着的这个“研”密切相关吗?
假设我手上有一批足以在任何领域乱真的研究生证,拟二十元一份低价出售,假定我的信誉度像清华、北大那么深入人心,站在考研者的窗下一吆喝,我敢打赌,还敢押上我老家那两亩荒地做赌注,十个考研者里至少有八个会立刻破窗而出。
因为目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了追求知识而考研的人,将来必定奔着事业而去,而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考研的人,将来只会将这种虚荣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我前文那个假定得出的数据有效的话,那么也就是说,在94.5136万考研者中,有75.61088万人将为弘扬民族伟大的虚荣心而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真的一切都照我的预言实现了,那请问你难道还不认为考研有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