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中国的研究生规模已进入世界大国之列,但质量却没有与之同步跟进,于是,改革迫在眉睫。近日教育部发言人对于研究生改革作出如下澄清:研究生改革绝不等同于收费改革。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导师必须是高水平。如何才能评判导师是高水平呢?所能获得的研究经费应该是硬标准。
若是硬性规定导师必须有经费才能获得带研究生的资格,亦即要导师实行自负盈亏,那么,在当下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没有理顺之前,它必将带来负面效果。
众所周知,如今高校的科研经费审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权力所捆绑,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本人的科研水平与其获得的科研经费未必是正比相关性。尤其在绝大部分的文科或自然科学中如理论物理等学科,某些导师坐得住冷板凳,在没有经费资助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研究,他们确实构成了学术队伍的脊梁。然而,这些人也许恰恰就是要被淘汰的导师,因为其科研水平没有硬指标可供标明。这些导师本人对于招不招研究生也许并不特别关注。但令人担心的是,学生从此却有可能失去上乘导师的耳濡目染,于是,良好的学风难以薪火相传。更令人担心的是,学生也许从一入行起就领略到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功夫在诗外”的坏风气,果真如此的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将不堪其忧。
另一方面,在当下更有可能的情形是,导师若确实是科研经费的大户,那么他的大量时间不得不花费在与学术无关的事情上。早报评论员在高校曾闻研究生告之,有些导师居然如此对手下的研究生说,除非有重大事情,没有事不要轻易打电话找我。导师对于学生竟提如此要求,实在可列新儒林外史。还有不少名导,学生在一学期中能见其面的次数少得可怜。这样的导师,科研水平果然是达到了硬标准,但能指望他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吗?
在寻找问题之所在的时候,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讨论与此相类似。鉴于应试教育模式的种种缺陷,人们对其一片声讨之声。但应试教育在我国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还在于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那么多穷困地区的孩子,他们要摆脱困境,惟有通过应试这条路径才更有可能走通。那位被湖南电视台真人秀节目选中的穷孩子,在过了几天富足生活之后,能得到的良性启发不就是回去发奋读书?若是实行较为柔性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比如,参考学生在社区服务的表现,参考中学期间的平时成绩,等等,那么可以预料,腐败必将会蔓延到这些部门。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相比于其他部门,高考制度在当下的我国,毕竟还是离腐败更远、离公平更近的一方净土。可见,任何针对某种现象的改革先要澄清不良现象的源头何在,才谈到上对症下药。
因此,我们不是要否认研究生教育培养上改革趋势的迫在眉睫,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的思路先要理请,问题果真是出在导师没有科研经费从而带不出合格的学生?如果我们的上述分析能够成立,那么,情况看来就不是如此简单。相反的情况倒是,某些有项目的导师确实能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带上一大批的学生,于是,学生更多沦为下手的角色,甚至成为廉价劳动力,当然最终他们都能顺利毕业。因为研究生毕业听起来尽管有种种硬性条件,比如规定要公开发表多少论文,但事实上,只要愿付版面费,发表论文就是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至于最后的答辩,因为毕业研究生太多,一场答辩(半天为单位),有数个学生是常事,于是分到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相当有限,整个程序只是走形式而已,更何况答辩组成员与导师总有那么点“沾亲带故”的面子关系,哪里谈得到真正唇枪舌辩的答辩?
只要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依然没有到位,这样的培养机制依然存在,那么,相关的改革方案,或许只能达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