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全国考研人数在经历多年膨胀后,今年呈现跌势。记者获悉,北京、上海、湖北、山东、河北等许多省市报考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都比上年减少。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全国考研人数下降已成定局。而在过去数年中,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年增长率曾高达20%以上,直至去年出现“涨停”格局。
“考研热”退烧,原因何在?如何看待?
扩招规模放缓有一定影响
从全国情况看,考研人数经历了从“突飞猛进”到“增幅回落”乃至下跌的过程:2001年到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从45万增长到128.2万,增加了83万多人。2005年报考人数比上年增长24%;2006年报考人数为127.5万,比上年增长9%;2007年报考人数为128.2万,仅比上年增长0.55%。而今年,被业内人士称为考研“拐点”。
“国家对于研究生招生的宏观调控,对报考者有一定影响。”高等教育问题专家、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认为。前几年,高校以每年10%—20%的速度扩招研究生,引得大家报考热情高涨;如今,研究生扩招比例控制在5%以内,而且不少高校扩大了保送生的名额,许多人感觉考研之路将更艰辛,因此放弃了报考念头。
考研降温是否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关?今年秋季,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有17所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列入其中。这些高校培养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改革后,优秀学生获得的资助完全可以抵作学费,甚至还有盈余;而成绩不佳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经济压力,不能“混日子”了。
不少试点高校研招办老师表示,根据新政策,国家给予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不减少,学校也会投入更多经费,总体来说研究生将在各方面获得更好待遇。但是,好政策没有吸引更多报考者。部分学生担心研究生入学考试考不到好成绩,或是进校后学习不够优秀,无缘奖学金。更多的人开始从自身实际出发,审视读研的价值,权衡之下,放弃了考研。
不再是就业“筹码”
对许多考研者来说,读研值不值,很大程度上与就业挂钩。
本市某名牌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小陈说:“全班30多人,只有1人准备考研。现在就业压力大,既然读研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那还不如本科毕业马上就业。”
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小王在一家媒体工作。“读研期间,经常觉得迷惘,自己不是搞学术的料,选择这条路是否正确?毕业后,我进报社工作,发现自己的本科同班同学在这家报社做了几年,已经小有名气了。而我,还只是个新手,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内容在这里派不上用场。”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学生如果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考研,我劝他们慎重。”他指出,我国大学从1999年开始扩招,毕业生的就业也开始变得严峻。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让就业“缓期三年执行”,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高学历者不一定能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3年的研究生学习,需要在时间和经济上投入相当大的成本。相当一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其薪资水平和本科生不能拉开差距,于是考研热情回落。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章仁彪教授等教育界人士认为,理性回归的还有人才市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才时不再以学历唯上,有的单位认为本科生更具可塑性,更容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最近,各省市教育部门公布了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生的情况。《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在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中,“学历”被排在“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学习成绩”、 “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之后,位列第六。
教育质量当有反思
小刘是本市某重点高校古汉语专业研究生,“我是保送读研的,当初抱着学术上继续深造的美好愿望。可后来,许多同学来自一些以前压根没听到过的学校,感觉同学的‘层次’不如本科期间的高。导师在校内挺知名,但是太忙,一两个月召见我们一次。我现在基本放弃学术追求,四处找地方兼职、实习,希望读研3年不要与社会脱节。”
教育界人士认为,考研降温有其理性成分,但高校也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反思。
熊丙奇指出,研究生教育扩容后,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很好建立。合格导师数量的增长赶不上研究生增长的步伐,一些高校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也影响了师生关系。有的导师自己社会活动繁忙,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管理,学生快毕业了导师还叫不出他的名字;有的导师课题很多,把一些事务性、操作型的活扔给学生干,与学生类似“雇佣关系”;还有不少导师与学生是“论文关系”,学生按校学位办要求写了论文,正常毕业,导师就算完成任务,平日很少指导。
同时,研究生培养的定位问题也值得研究。有关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大都按“学术型”人才的标准培养,社会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吗?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硕士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博士候选人”,学术要求高;一类是把硕士作为“终结”学历,按应用型人才标准培养。高校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对研究生培养进行科学定位与分类,这样才能凸现研究生的价值。(徐敏、喻小珉)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