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当2008年考研战场的硝烟渐渐散去,2009年研招来势汹汹之时,又一批新“战士”在前线迷茫地望着远方,不知该从何处开始突击,又该突击到哪块“阵地”?是勇敢地选择群雄逐鹿的名牌大学,还是现实地把握轻车熟路的一般院校?这成为“战士们”新一轮的迷茫和阵痛。
一切考前的认识,仅仅只是感性化的憧憬或畏惧,并没有形成真正理性化的“韩城攻略”。一般说来,几乎每个考研人都会经历这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小心翼翼地向心仪的院校射出“丘比特之箭”。下面,我们就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择校观进行辩证的解剖分析。
想说爱你不容易——名校或是普通高校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名校情结。也许是童年的梦想,也许是现实社会的逼迫,也许是光宗耀祖的虚荣,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名牌大学成了众多考生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孜孜以求的梦想。
就在校考研的大学生来说,选择名牌大学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就业的砝码。盲目选择名牌大学与社会上不良的招聘风气有关,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非名校不要”。比如某报曾经报道说:“一所大型民营企业在广州举行大型招聘会,招聘职位近400个,招聘人数多达3000人,试用期月薪就在2000元以上,吸引了不少应聘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一般招聘会不同,该招聘企业专设了‘入场资格审核区’,非名牌大学毕业生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这一现象说明,名牌院校的背景无疑可以增加就业的砝码。这是在校大学生向名校冲刺的重要原因。
2.专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国内名牌高校的学科建设在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的整体实力和配套设施都比较完善,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术氛围,研究生容易出学术成果。
3.名校的环境和氛围。名牌大学的教学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前沿性的讲座比较多,这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树立良好的学术理念。那些名校的坚定粉丝们认为:在好的大学,能学到优秀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专业不好没关系,一来可以进行其他专业知识的弥补学习;二来工作也不一定就是对口的,到了岗位上一切还得重新学。而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不一样,可以让人受用一生。
考生勇于向名校进军,是一个好现象,体现了考生的气魄与胆识。但选择名校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的盲区,即选择名牌大学的弊端:
1.名牌扎堆现象。名牌大学实力雄厚,声名显赫,这吸引了大量考生集中报考,直接导致报名人数多,竞争激烈,风险程度高。一些知名大学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比率低,导致大批报考者落榜或选择调剂。
2.名牌大学也有弱势学科。名牌大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中,一些非传统专业和非强势专业往往是随着学校扩招而新增加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建设也相对薄弱,这些新开设专业的实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
3.就业同样面临压力。名牌并非万能通行证。现在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并不是每个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研究也不一定适用于一般的企业。
相对于名牌大学白热化的竞争来说,普通高校的境遇则显得有些寒酸。报考普通高校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一些,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普通院校成了考研学生心中的“鸡肋”。但近年来,普通高校的地位有所改善,一些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也吸引了大量报考者。普通高校热报的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并非偶然,它的出现也有多种因素。
1.就业地理位置的考虑。一些考生的计划比较长远,很早就把目标院校锁定在自己心仪的工作地点。读研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对城市文化和地理位置的熟悉等,在找工作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再者,毕业后异地找工作非常吃力,远途往来的不菲费用且不说,临毕业忙于论文答辩、办理离校手续等各种琐碎杂事,时间安排上也非常不便。在就业理想地读研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专业选择的考虑。一些普通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例如,北京语言大学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北京大学,但其对外汉语专业实力丝毫不逊于北大,是众多有志于在对外汉语领域一展身手的考生追逐的目标。选择普通高校里专业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报考,同样具备专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还可以避开挤车撞车现象。
3.其他因素。比如报考师兄师姐等熟人就读的学校,可以获得很多便利条件。还有男(女)朋友团聚等其他因素。
以上是针对名牌大学与普通高校在考研选择中进行的综合分析,各位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衡量。下面对高校的研招分数进行双重“把脉”。
“终线之美”——考研“分数”相对论
在报考研究生时,很多考生把目标院校的历年录取成绩当作报考的重要依据:分数太高便不敢高攀,分数很低便趋之若鹜。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很多学校录取分数的高低与其专业实力并不成正比,甚至不能代表其考试的难度。有的学校尽管分数高得吓人,但不一定像分数标识的那样难考;很多学校分数尽管很低,但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下面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辩证地分析:
一般来说,历年录取分数的高低标志着学校的档次水平与考试的难易程度,总体而言,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对报考单位的一种基本估计。但现实中很多考生把它简单化、“神化”了,以为这就是考试难易度的完全体现,导致很多人报考上一年录取分数低的学校,结果挤车撞车现象严重,分数线反而较上一年提高很多。
总的来说,影响录取分数高低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专业课试题的难易程度和阅卷尺度。很多学校的考研阅卷评分标准往往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电影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的试题相对复杂,阅卷相对严格,所以出现2007年计划招生60人,第一志愿过国家线320分的上线人数仅40余人的现象。同年,山东师范大学的电影学试题相对宽泛,阅卷也相对宽松,结果第一志愿过360分的就有14人之多。但两者复试分数线均为国家线,山东师范大学会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行录取,而中国传媒大学则出现降分录取或者接受调剂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传媒大学比山东师范大学更容易考。
2.报名人数有大年小年现象。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报名中,有一种大年小年的现象。第一年报考的人数特别多,分数线就上去了,到了第二年,考生一看分数这么高,就不敢报了,分数线就降下来了,这就是大年小年的问题。往往上年报考人数多,今年报考人数就会减少;同样,今年报考人数少,明年报考人数就会增多。基于这种现象,分数线也往往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减而有所升降。所以,一味地通过往年分数线来决定报考院校也是有风险的,在报考时应慎重考虑。
2009年的新“战士们”在选择“突击阵地”——确定报考院校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争取综合把握各方面因素,把风险降到最低,将收益赢至最大。选学校是一个艰难的心理战争历程,也是每个考研人必经的旅途。这份心与智的双重历练,也是每个考研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