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文法学院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最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逐步发展起来。在学校南迁到秦皇岛后,在社会科学部和人文社会科学系相继发展的基础上,2001年1月8日,文法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奉行高起点、快节奏、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初步建成了一个综合化比较高、现代色彩比较浓厚,崇尚正规教育有优势学科的文科学院。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和9个硕士学位点,到2007年10月教师职工141名(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6人,博士29人、硕士70人),在校本科学生1161人,研究生硕士515人。
学院的历史沿革按学校所在地的变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1958年——1966 年
第一阶段:1958年11月——1960年10月。
1958年8月——1959年7月1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筹建富拉尔基分校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部、省委的指示,要为重型机械工业培养技术干部,于是在富拉尔基建立了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拨给富拉尔基分校教师共30人,其中政治课教学人员8人,以此为基础,1958年11月1日马列主义教研室成立。组成人员有齐建国、聂毓峰、张仕铎、郭伟祥,资料室工作人员有李玉爽、梁玉芝。齐建国、聂毓峰为教研室秘书。1959年7月1日,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局决定,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10月29日经教育部(60)计事字1368号文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这个阶段马列教研室人员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配合学院的各项政治运动,对全院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料,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和基本的教学制度也逐渐的建立,教研室的领导班子已经建立起来。
第二阶段:1960年11月——1966年5月
在此阶段,马列主义教研室已由党支部领导全部工作。教研室主任由学院党委书记张恩起兼主任,副主任由教研室专职教员担任。教研室下设五个教学组: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科学、中共党史和自然辩证法,还有一个资料室,共有25人,其中教师22人,资料员3人。党员14人,团员8人。
1963年经学院常委会讨论决定,马列主义教研室由原来公共基础部转归党委宣传部领导。学院领导建立了联系马列主义教研室各教学小组分工制度:张思起(学院党委书记):联系政治经济学小组;马西林(学院院长):联系哲学小组;谢悦毅(学院副院长):联系中国革命史小组。
1965年2月24日学院党委决定,马列主义教研室合并到宣传部。
(二)1966年——1984年
第一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革”后期,全国高等大专院校恢复招生制度,1972年5月我院第一批招收328名工农兵学员。工农兵新学员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是批判林彪的反动纲领;忆苦思甜;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经学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学院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选择了破除政治课的纯理论教学,要结合斗争讲的基本原则。党史课选择主要的代表作来讲,其它课要自学,教师侧重有目的的辅导。同时学院党委会决定将政治理论课教改到系,马列主义教研室继续保持存在,教师下系不承担辅导员的工作,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
第二阶段:1976年10月年——1984年。
1980年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根据一机部“关于学校教育工作,三年调整的几点意见”,我院提出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贯彻高教六十条,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师资的学术水平。加强科研工作,把学院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并提出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是主要的必修课,要不断加强马列主义课的教学质量。克服学生中忽视政治理论课的错误倾向,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82年5月学院决定成立德育教研室,隶属学工处。
1984年我院为贯彻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的中宣发文(84)3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和教育部(84)教政字013号(《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两个文件精神,提出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品课的方案。
(三)1984年——1997年
1984年是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开始在秦皇岛建分校,直到1997年完成南北合校任务,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燕山大学”。
第一阶段:1984年——1987年
1984年学院开始在秦皇岛建分校的情况下,结合学院本部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克服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弱无力及不甚得法的情形,努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的系统。党委宣传部、团委、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学生会、各系党总支、系分管学生工作的系主任、团总支、学生政治辅导员和学生科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干线,在学院党委主管书记和行政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每学期要召开1~2次会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
其次,切实改进马列主义理论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育,这是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必修课,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科学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搞好形势任务教育和法制教育。一般每月要进行一次。
1986年10月黑龙江省高等院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德育教研室王秀玲同志为研究会理事。
1987年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机械委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全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心,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紧进行教学改革,做好教学基础工作,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强建设,搞好调整,为学校的继续提高和打好基础而努力奋斗。
改革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进行思想、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教育,着重解决根本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并对学生中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个性无条件解放,“全盘西化”等思潮,分析其实质,揭露其危害。
第二阶段:1987年——1997年
1987年秋季学期,社科部举办三期政治经济管理班。
1989年12月齐齐哈尔市大专院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会,王准任学会理事长、王秀玲任副秘书长。
1991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文件[东重教字(1991)127号]关于1992年新增设函授、夜大学专业的请示,决定“文秘”专业文科函授,招生计划20名;“行政管理”专业,招生计划20名。由社科部基层办学单位举办。
1996年7月于富拉尔基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本部,南迁秦皇岛的第一批人员中,包括社科部和德育教研室全体人员。
(四)1998年——2007年
1998年9月,人文社会科学系第一届本科生经济法学专业48人报到入学,标志我院本科教育或专业教学的开始。同时成立法学教研室,余子新任主任(1998.9——2000.8)、后改任副主任(2000.9——2001.1),王继福任主任(2000.9-2001.1)
2000年9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60人入学,成立政治学与行政学教研室,吴勇兼任主任,刘邦凡任副主任(2000.9——2001.1)。
2001年1月,人文社会科学系改为文法学院,吴勇任院长,朱广荣任党委书记,闫顺利任副院长(兼任两课教学部主任),刘邦凡任院长助理,祝天福任办公室主任,何太淑任教学秘书(副科级)。成立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法学系、两课教学部,吴勇兼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刘邦凡任副主任,王继福任法学系主任、余子新任副主任。
2001年9月,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58人入学,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李福亮任主任。
2002年9月,经济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60人入学,成立公共经济系,沈晓梅任主任。
2003年9月,国际政治专业第一届本科生28人入学,成立国际关系学系,张鸿石任主任。
2004年9月,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一届本科生25人入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改为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李福亮任主任、王清学任副主任。
2005年9月,行政管理专业第一届本科生28人入学,成立行政管理系,韩兆柱任主任。成立MPA教育中心,吴勇任主任,韩兆柱任常务副主任。
2002年9月,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20人入学。
2004年9月,第一届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6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48人入学。
2005年10月,第一届MPA硕士研究生46人入学。
2007年9月,第一届诉讼法学研究生30人、政治学理论4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5、马克思主义哲学16人入学。
二、组织机构与人员
(一)1958年——1966年
第一阶段:1958年11月——1960年10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由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拨给8名政治课教学人员,作为基础课教师,直接归教务处负责领导。
1958年11月1日,经分校党委讨论后,先成立轧钢机器与锻压机器及工艺两个专业委员会和公共基础课委员会。并决定按课程性质成立11个教研室。其中有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张恩起,秘书:聂毓峰、齐建国。马列主义教研室归公共基础委员会领导。
1959年2月20日,中共哈工大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委员会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实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队伍,加强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
1960年2月马列主义教师队伍扩大到15人,马列主义教育确定理论课开三门课,聂毓峰担任一、二年级的中共党史课,郭维祥和姚维才共同担任三年级的经济学课,张士铎和齐建国担任四年级的哲学课。并成立资料室,由张晶、罗辉汉、梁玉芝担任资料员,图书37本。
1960年10月7日,哈工大重机学院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组,由马列主义教员2人,各系1名,共5名专职人员组成(正式党员),由学院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成为一个正式单位。
第二阶段:1960年11月——1966年5月
1961年9月25日中共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委员会(61)006号文件,决定1961年秋季学期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关于学生的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组织进行,并成立政治思想教育五人小组;基础理论课由马列主义教研室负责,下设党史、哲学、经济学教研室,教研室秘书由张士铎兼任,并为党史组组长,经济学由姚维才为组长,哲学由罗辉汗为组长,黄忠良为资料室组长。马列主义教师已经发展到22人。
1962年12月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行政组织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马列主义教研室(附资料室共24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由院党委直接领导,其他教学行政工作,由基础课委员会领导。当时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支部的党员少,为不设支委会的支部,是通过支部大会的形式,代替支委会。基本上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内容有讨论,学习党委的指示、决议,研究党内外的思想动态;讨论教研室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
1965年2月24日学院党委决定,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宣传部合并。
1965年12月16日学院党委决定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指导员大部分是半脱产,同时要教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队伍扩大,许多教师兼任班主任。
这一阶段,教研室建设的中心环节,主要抓师资提高。要采取两种方法:1、送出去进修。现阶段已送人民大学3名,省委党校2名,市委党校1名,省教育学院3名。2、在职进修。以讲课为主,边干边学或以学习为主,以讲课为辅。在加强教师业务提高的同时,还定期组织教师加强实际锻炼,参加阶级斗争、担任实际工作、参加体力劳动规定为制度,以免教师与社会上的实际斗争脱离,防止教条注意倾向。
1963年下半年和1964年上半年,教研室先后组织六名教师参加了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马列教师简历表(1964年)
姓名 性别 生年 籍贯 民族 家庭出 职务 党派 学历 外文
齐建国 男 1929、10 黑龙江 汉 地主 讲师 党员 52年北师大
张士铎 男 1924、11 陕西 汉 地主 讲师 49年云南中央大学 英法俄
罗辉汉 男 1932、1 广东 汉 贫农 助教 59东北人民大学
姚维才 男 1935、5 山东 汉 工人 助教 团员 59吉林人民大学
张淑惠 女 1929、3 山西 汉 职员 助教 团员 55年北京师大(研)
何凤鸣 男 1934、9 内蒙古 蒙 贫农 助教 党员 62年北京师大(研) 俄文
丁成耀 男 1932、1 江苏 汉 贫农 助教 党员 60年哈工大
贾明阁 男 1934、11 汉 贫农 助教 党员 60年哈工大
毛关福 男 1932、11 江苏 汉 工人 助教 党员 60年哈工大
刘兆杰 男 汉 助教
刘忠林 男 1933、1 辽宁 汉 贫农 助教 党员 60年东北重机学院
朱加勋 男 辽宁 汉 职员 助教 党员
郭维祥 女 湖南 汉 贫农 助教 党员 62年北京人民大学
(二)1966年——1984年
第一阶段:1966年——1976年10月
1972年学院恢复了招生制度,在工作上紧抓政治思想工作,以转变学生思想为主,马列主义教研室体制做了相应变化,以教研室为主,分别组成了几个新的教学组,把教师分配到各专业、系。教师不带临时关系,不任辅导员工作。
几年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需要补充教师。1978年学院马列教师仅有14人,随着逐年的增加,马列教师需要25——30人。为此,我院78年申请增招20名学生,专门培养政治教师。
第二阶段:1976年10月——1984年
1980年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有21人,讲师7人、助教8人、见习助教6人。教研室主任郭祥同志、副主任齐建国、刘忠林同志。在此期间先后有3名助教去北京进修。
1981年马列主义教研室举办的政治师资班在校生9人,于1982年毕业生7人,(还有2人分别转入工企、锻压专业78级)。
1982年成立了德育教研室,由6人组成。从马列主义教研室调出5名专职教师,教研室主任王准(兼)、副主任杨绍维,还成立了资料室,有1名资料员。
1984年学院党委为贯彻中宣部和教育部的两个文件(84)3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84)教政字013号《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决定,切实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导。
首先,确定马列主义教研室的系、处级单位,下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个教学组为科级单位;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为隶属党委宣传的科级单位。
其次,院党委和院长对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要统一领导,明确分工,齐抓共管。马列主义教研室由一名副院长主抓;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由党委负责政工的书记通过宣传部主管。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的工作。
再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要切加强对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业务指导和检查。有关教学、科研文件要及时传达。
另外,建立校、系领导和政工干部听课制度。校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每月听课一次,系主要领导每月听课1—2次。并组织政治辅导员跟班听一门课。学院、系领导要创造条件,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解决具体困难。
(三) 1984年——现在
第一阶段:1984年——1987年
由于1985年秋季学期东北重机学院秦皇岛分校开始招生。社科部和德育教研室教师分别减少了一些,德育教研室只剩下2名专职教师。
1985年秦皇岛分校由赵春然任分校社科部副主任,主持社科部工作。当时社科部和管理工程系共同由一个党总支负责管理。
1986年初,东北重机学院党委会决定,德育教研室从体制上归属社会科学部领导,是社科部下属一个教研室。当时社科部主任郭伟祥、副主任刘忠林。
1987年中共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委员会文件[东重发(1987)8号]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从体制上归属宣传部,王林同志任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王秀玲为副主任。社科部下属三个教研室,刘忠林同志兼任社会科学部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姚维才同志任社会科学部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主任;何凤鸣同志任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
第二阶段1987年——1996年
1987年学校为了改变政治理论课师生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提出要加强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1989年思想政治教研室体制上归宣传部,专职教师发展到6人,王秀玲同志任教研室主任。
1990年思想政治教研室从体制上隶属学工处,教研室专职教师6人,孙玉霞同志任教研室主任。
1990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文件[东重干字(1990)85号]决定:刘忠林同志为社科部主任;黄家金同志为社科部副主任。
1990——1996年年赵春然同志担任秦皇岛分校宣传部部长兼任社科部主任,王者业担任社科部副主任,主持社科部工作。1996年赵春然同志辞去社科部主任,只担任宣传部部长。同年王者业同志退休,朱广荣任社科部副主任。
第三阶段 1996年——2007年
1996社科部改名为人文社科系,李保东同志担任系主任,魏黎波同志任副主任。
1996年——1998年2月,朱广荣同志担任人文社科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9年7月——2001年1月朱广荣担任人文社科系党支部书记,直至2000年1月文法学院成立。
1998年吴勇同志作为特殊人才被燕大引进,担任人文社科系主任,直至200年1月文法学院成立。
2001年1月8日,文法学院正式成立。人文社科系更名为文法学院。
2001年1月8日至2006年,朱广荣任文法学院书记,吴勇担任文法学院院长。
2004年1月,文法学院换届,吴勇任院长,朱广荣任党委书记,张向前任副书记、副院长,张忠义任副院长,刘邦凡任院长助理,孙国庆任办公室主任,邸凯辉任教务科科长,吕世君任学生科科长;刘立霞任法学系主任、余子新任副主任,李龙海任政治学系主任、刘芳玲任副主任,李福亮任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主任、王清学任副主任,韩兆柱任行政管理系主任、李玉杰任副主任,沈晓梅任公共经济系主任、高云球任副主任,王玉荣任政治教育系主任、杨文华和石敦国任副主任,张鸿石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郭祥俊任副主任(兼任成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
2006年3月,吴勇离任院长,刘邦凡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兼任MPA教育中心主任)。
2007年1月,文法学院换届,朱广荣任党委书记,刘邦凡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张向前任副书记、副院长,刘立霞任副院长,孙国庆任办公室主任,邸凯辉任教务科科长,郭清秀任学生科科长,金宏妍任团委书记,赵新华任研究生与科研科科长;侯纯任法学系主任、张曙光任副主任(2007年7月离任,张明继任),石敦国任政治学系主任、刘芳玲任副主任,王清学任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朱旭晨和陈玉任副主任、麻玉霞任支部书记,谢中起任行政管理系主任,崔松虎任公共经济系主任、张亚军任副主任,王新华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王玉荣和杨文华任副主任,张鸿石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郭祥俊任副主任(兼任成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李景春任哲学系主任、刘叶涛任支部书记。
2007年12月26日起,刘邦凡任文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