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Law &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是上海师范大学所属的一个多学科并存,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研究型学术人才的综合性二级学院。学院坚持学科为引领、以教学科研为基础,全员育人,科学管理,民主建院,不断谋划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创建特色学科、专业。
法政学院前身为法商学院。1954年设立政治教育科,1978年创办政治教育系,1989年更名为政治法律系,1996年与马列主义教学部、商学院合并组成法商学院。为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2002年底,拆分为法政学院和商学院;2008年10月,拆分为法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6月,哲学学院作为三级学院成立,其党团工学工作隶属法政学院。
法政学院下设4个系,分别是行政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和法律系。建有2个研究所,分别是社会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亚洲学研究中心、法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心、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中心。此外还建有2个研究室,分别是政治学研究室、中国革命与建设研究室。
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近年来,学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了多名学术骨干,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趋于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辅导员、教辅人员等20人。在专任教师中,43%具有博士学位,取得博士与硕士学位的教师超过78%;教授13名,副教授25名,高级职称教师占55%。
学院开设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行政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创办时间早(上海最早三所高校之一),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较高。法学专业除为司法机关等培养人才外,侧重于面向社区、企业、学校等;同时,为适应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设立了国际法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于2006年设立的新专业,随着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发展,该专业学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四大学科为基础,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学院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设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其中,开设的二级学科点包括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等。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等学科,在上海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设有2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分别是行政管理和法学理论。行政管理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政府理论和地方政府创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公务员管理等方向特色显著。法学理论在法理学、劳动法、法治文化等领域具有优势。学院还设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正在建设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行政管理,1个校文科重点学科理论法学。
表1:法政学院学科建设情况
类别 数量 名称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 行政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 政治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 法学理论、行政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 法律硕士
校文科重点学科 1 理论法学
教学、科研基础扎实
学院科研基础雄厚,实力较强。截止2008年底,各类在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30项,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市教委项目2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数约占全校同类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所获得的重要项目包括:“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立宪主义与东盟一体化相关性研究”、“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执政党建设的政治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协商民主研究”、“公共治理结构中的公司社会责任”、“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等。2009年6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中,我院又取得好成绩,共两项课题获得立项,分别是“城乡统筹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2006-2008年,学院教师共出版著作、教材104部,发表论文916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70篇。获得的重要科研奖励包括:中纪委纪念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暨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奖等。
表2:法政学院2006-2008科研成果概况
年度/专任教师人数 著作、教材(部) 论文(篇) CSSCI论文(篇) C类以上(篇) 全校排名
2006/118 21 267 87 87 2
2007/120 33 376 113 113 2
2008/93 50 273 70 85 2
学院依照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自身特点,形成了“学生为本、质量为先、学科为重、实践为径”的总体办学思想,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形成了“强化专业的学科基础,发展社会实践教育”的办学特色。截止2008年底,在院硕士研究生274名,本科生1403名,夜大学生1187名,留学生1名。
学院先后建设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五门,正在建设的重点课程有行政管理学、绩效管理、法理学等。近年来,获得的教学研究奖包括上海市优秀教材奖、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张培德、李旭旦等主持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商红日等主持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教育:一种新型课程的探索”等获得2008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创建了四个品牌项目,形成特色。具体包括专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模拟法庭、志愿者活动等。学院组建了院级实习项目组,由专人负责,与上海市、各区、街道党政部门以及重要企事业单位等保持长期合作,建立了多个专业实习见习基地。在学校支持下,着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人才测评实验室、能力拓展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专业技能实验室和职业发展实验室等。该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关实验,贯穿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对基于学生素质模型的综合素质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结构性支持。学院模拟法庭的硬件、软件等实施先进、齐备,经常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肯定。学院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广泛参与上海市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多次受到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嘉奖。
学院还拥有公共管理实验室、学院综合资料室以及行政管理重点学科资料室、法学资料室、网站等辅助教学设施。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验中心所属的人才测评中心,为上海市高校首创,除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人才测评外,还与上海市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合作,提供人才测评服务。
全员育人,推动学风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通过制度、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格局。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辅导员团队。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党建、就业指导、园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独具特色,受到学校等上级部门好评。院团委多次荣获各级奖项,重要奖项如2008年度“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
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尝试从体制上理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各系的教学管理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建立了完善的班导师制度,选聘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严格管理,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严谨、规范、深入地从事每一节课的教学,严肃考试纪律;同时,要求教师与辅导员密切配合,做好思政工作与学院整体工作的有机衔接。
学院鼓励学生科研创新。在历届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评奖中,均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3月,我院有8个项目被2008年度上海市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立项,主要项目包括:动态的画廊测评——显示“本我”和知晓职业倾向的新型动态行为测试的创意和构建、金融危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态研究、HR专业“企业、专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全程实习体系研究、我国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以徐汇区公务员为例等。研究生“法政论坛”法制宣传团队在学校颇具影响。2008年,我院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论坛征文中获一等奖,博士生撰写的《创新——奇思异想》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之一。
科学管理与民主建院
学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制度汇编,奠定了科学管理、民主建院的基础。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制度包括《法政学院岗位工作量与绩效奖励调整方案》、《法政学院关于建立学院院务通报制度的决定》、《法政学院财务管理与财务公开条例》、《法政学院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法政学院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细则》、《法政学院科研奖励制度》、《法政学院关于临时调课的规定》等。其中,信息公开、财务监督等制度及其执行,得到教职工充分肯定。
学院致力于打造专业化行政管理团队,正在努力建设校级巾帼文明岗。定期召开教代会,院重大决策均提交教代会讨论、决议,院教代会被学校誉为二级单位教代会的优秀代表。每学期召开民主党派教师座谈会,听取对学院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参政议政等功能。学院关注民生,保障教职工权益,积极谋求提高全院教职工福利水平。关怀困难职工、离退休同志,坚持开展“送温暖”、“送清凉”等活动。大力倡导学院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满意度、幸福指数等测评,建有环境优雅的教师休息室,文体活动多姿多彩。
谋发展,细规划,创品牌,育特色
法政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已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院对学院未来发展建设已形成新的共识:
1、基于我校四大学科群规划,努力参与现有学科群建设,在现有学科群框架体系内,谋划本院应用学科、专业发展之路。
2、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态,进一步形成科研团队、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模式,大力培育有特色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创造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
3、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政策咨询、上海市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法制建设等领域创品牌项目
4.全心全意打造上海师范大学第五学科群,大力发展建设重点学科,大力发展建设一级学科硕士点,努力争取博士点学科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