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后组建的四川财经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最初由陈豹隐、刘诗白、罗象谷、李运元等教师组成。由刘诗白任教研室负责人,承担全院各专业政治经济学公共课程的教学研究任务。1960年成立政治经济学系,设立政治经济学专业,在全国财经院校中率先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迈出了学院建设的坚实步伐。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长期建设,1982年政治经济学专业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全国财经类院校第一批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2年,政治经济学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首批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政治经济学学科所在的经济系建立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理论经济学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进行建设。1998年教育部批准在我校设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由经济学院承建。2001年政治经济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成为当时全国财经院校和西部高校中唯一的一个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理论经济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当时中国西部地区高校中唯一的一个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以来相继荣获四川省和教育部“特色专业”。2008年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区”。政治经济学相继被评为四川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目前设有1个本科专业(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等4个硕士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防经济等4个博士专业,1个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与一个政治经济学系。
从学科的历史传承和学术渊源来看,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第一个《资本论》中译本的翻译者陈豹隐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教授等曾先后在政治经济学科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王叔云、袁文平、吴忠观教授等老一辈学科带头人,著述丰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纪尽善、任治君、刘灿、丁任重、杨继瑞、李萍、程民选、姜凌、赵磊、王朝明、刘方健、蒋南平、刘志文、张树民、刘恒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相继崛起。2007年引进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终生副教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甘犁任院长,新进博士10余人,使本院现有教职工达到50人。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1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32名。先后有30余名教师赴美、加、英、德、荷兰等国攻读学位、交流和进修。
除去文革十年停办,四十年间经济学院累计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生800余人、博士生200余人,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约20余人。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较高。从毕业生的去向来看,以李义平、贺力平、谢平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教授在学术领域独领风骚;以吴家农、钟勉、黄小祥、唐仁健等人为代表的从政者成为了部省级领导干部;以马蔚华、李建勇、叶俊英等人为代表的经商者叱咤商海成为风云人物;更多的毕业生在各条战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学院以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为突破口,以促进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为重点,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夯实学生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激发其创新潜能,形成有利于一流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有智慧、有思想,哲学素养良好、历史学基础比较扎实,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有独立见解的拔尖创新型高端人才,满足国家对理论经济学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