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又分建成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于1950年2月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的藻类学研究部分以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1954年9月迁至武汉。
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需求,针对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水质性缺水日趋严重这一我国和世界性重大问题,发展淡水生态学、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渔业生物技术和水环境工程研究,并通过这些研究在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三个研究层次上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攀登科学高峰,将水生生物研究所建成代表本领域国家最高水平和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
水生所先后拥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88人,其中科技人员193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人员17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4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9人,中级83人。拥有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13人。
目前研究所设有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鱼类生物学及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和藻类生物学及应用研究中心。拥有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开放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建有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类博物馆,拥有白鱀豚馆以及中国最大的淡水藻种库。“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东湖生态站被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列。
水生生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近600项;自1981以来有130多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编著出版专著12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近4000余篇。自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水生生物研究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凝练目标和结构调整,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本所科学家领衔主持了一大批包括973、863、重大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等国家项目,形成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或在应用上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由2000年的56篇增加到2007年的194篇,且质量明显提高,出版专著和获得授权专利的数量也逐年上升。一些重要技术创新或技术集成获得成功并在应用中日臻成熟,对于我国水环境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些科研产出,在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藻类生物学研究,鱼类遗传育种学,淡水生态学,水环境工程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回答了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满足了国家在水污染治理和发展生态渔业方面的重大需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研究所注重发挥水生生物学科技“国家队”的作用,积极促进地方科技事业,参与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心为依托,组建了企业,促进了渔业模式和环保饲料等成果转化,指导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水产原良种场。以湖北省和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推动了我所一批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核心技术向全国辐射和转化。
研究所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频繁。近10年来,先后派出科技人员近600人次到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研究、进修或短期访问,同时接待了来自近40个国家的专家2000多人次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或进修。研究所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大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美国的“Tree of Life”研究计划,还发起和引领多边国际合作,如淡水豚类联合调查项目、主办国际人工湿地培训班等。
研究所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有水生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海洋生物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点,有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等5个硕士学位点。具有招收、培养港、澳、台和国外研究生资格。现有在学研究生、博士后以及高访学者480余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