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前身是1956年由谢希德教授创立的固体物理专业。1984年设立了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之一,1992年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003年依托原学科基础,在微电子产业群集中的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新建微电子研究院。2005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985工程”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教学科研环境和人才队伍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十年几代师生的努力,复旦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本学科跟踪国际微电子的学术前沿,并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将研究方向凝练为SoC设计方法和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超深亚微米/纳米薄膜与器件技术,以及微电子机械系统等四个大类。学科承接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各类教师资助计划、重大国际合作专项及上海市各类研究专项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进步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一等奖,并形成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科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杰出青年基金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3名,上海市IT十大科技新锐2名,上海市人才计划5名。目前学科的在职教师60名,其中45岁以下教师占71.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名,占全体教师的73.3%。博士生导师17名,占全体教师的28.3%。目前,学科师资雄厚、结构合理,为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学科培养的学生表现优异。博士研究生获2003年IEEE EDS Student Fellowship 1项(全球仅2项)和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全市共2项)。研究生团队获2004年全国大学生IC设计竞赛团队一等奖和2005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团体冠军。研究生个人获2006年IET国际奖学金1名(全国仅1名)和2005年“安捷伦杯”半导体制造技术论文比赛个人二等奖。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微电子领域的骨干。
国际合作办学是创建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也是本学科的一大特色。成立复旦-荷兰TU Delft微电子学院和复旦-瑞典KTH微电子学院,联合培养师资和研究生,采用英语教学,双方认可学分。完成规定的培养计划后,授予双学位。已有数十名同学参加国际联合培养。
学科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成效显著。本学科与Intel、Xilinx、ARM和ADI等国际著名企业分别建立了四个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联合实验室,为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设计软硬件平台并开展不同类型的合作。Agilent公司捐赠了先进集成电路测试设备Agilent 93000及相关测试软件,最早和复旦在国内成立了联合集成电路测试中心。Novellus公司捐赠了价值1亿人民币以上的先进铜互连工艺设备,成立了复旦-Novellus互连研究中心。学科近年来和还Intel、Synopsys、欧共体、德国Fraunhofer、美国SST和日本东电等公司和单位开展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学科每年均承办的微电子领域主要的大型国际会议,参与和组织国际著名学术组织(IEEE及IET)的活动,推动了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不定期地邀请国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到复旦讲学,使所有同学有机会和世界著名学者面对面研讨学术。
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在微电子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10年我国从集成电路应用大国过渡到集成电路技术强国做出重大贡献。
本学科研究生招生名额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在信息学院微电子学系,另一部分在微电子研究院。两部分同学均属于微电子学科统一招生、统一培养。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