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范围和要点:
第一篇 先秦: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大变动,百家争鸣的兴起和意义。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管子》、庄子、惠施、公孙龙、荀子的哲学思想。“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化性起伪”的人道观,“解蔽”的思想方法。荀子、韩非、《易传》等各家各派的主要哲学思想、思想特点及其意义。
第二篇 汉——唐:汉初的黄老学派。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王充的哲学思想及“疾虚妄”的批判精神。玄学的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魏晋玄学兴起的的背景。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等人的“有无(动静)之辩”、“越名教而任自然”等基本思想及其意义。葛洪、僧肇、范缜的哲学思想。 隋唐时期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隋唐时期哲学论争的“空有” 、“心物(性相)”之辩等问题。华严宗、禅宗。
第三篇 宋元明清:理学的盛行与对理学的分析批判。理学的产生。宋明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等。张载、王安石、二程和朱熹、陈亮、叶适、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主要哲学家和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各自特色、意义。
第四篇 近代(1840年——1949年): 中国近代哲学的变革进程。“古今”“中西”之争与近代哲学革命。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分期和论争的主要问题。龚自珍、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近代哲学的变革和进化论思想、社会历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