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一、学科概况
中国近现代史是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是: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通过对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思想与学术等各领域及各时段史实的重建,探索这一时期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规律,从而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在1930-40年代既由蒋廷黻、范文谰等老一辈历史学家所肇建,但多注重民族意识的培养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服务,缺乏独立的学术品格。建国以后,受“革命史范式”的影响,中国近代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相对的学科独立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渐渐摆脱政治氛围的笼罩,开始形成自身的学科特点,学术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其间,在国外中国学的持续影响下,中国近代史大致经历了“冲击-反应”模式、传统/现代、“中国中心”观等史学思想影响的几个阶段,最终提倡“回到现场”,重建历史的真实,从而恢复中国传统既有史学的“本土”特征。
当然,在一个倡导“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时代,史学本土化在提倡“史学专科化”的同时,不应忽视“史学跨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历史学者在对史料进行考证、比勘以重建史实的同时,应该引入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以辅助治史,以使其研究更加近真。并且,在“社会科学入史”之“跨学科”发展时,历史学者还应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内进行相关子学科“跨学科”研究,如社会史与思想史、政治史与外交史的结合研究等。
在中国现在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学因其学术传统没有中断,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相对成熟。就中国古代史而论,可以说其已进入总结阶段。但是,由于本身的学科特点与既有的研究传统,中国近现代史的新史料不断发现,史学新视野指导下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相关研究的新结论时有推出,客观地说,中国近现代史各领域及各时段的史实重建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总结性的宏观研究俟待他日。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本学科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二)在本学科方面应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相关学科有关的最新知识有所了解;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从事相关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业务范围
(一) 学科研究范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史、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民国人物研究、中国现代政党的发展与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学术地域与流派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民间交往研究、近代思想家个案研究等。
(二) 课程设置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现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现代史学进程、社会-文化学概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当代中国外交研究等。
四、主要相关学科
世界近现代史、中国中古史、中共党史、西方现代社会学、西方现代政治学、西方现代人类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等。
五、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简介
(一) 研究方向: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研究;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
(二)导师组:
范小方、李永铭、赵炎才、姚桂荣、吴雪梅、袁咏红。
(三)考试科目:
外语、政治理论课、历史学专业基础(国家统考)。
(四)复试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五)同等学历加试课程:
中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六)考试参考书目:
1、初试参考书
参阅国家统考科目《历史学专业基础》规定的参考书。
2、复试参考书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4年。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同等学历加试参考书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七)招生计划与说明:
1、本专业预计招收人数为10人。
2、本专业接受免试推荐生,同意同等学历的考生报考。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