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学科门类:农学
0972 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097201 食品科学(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2、培养适合现代食品科学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食品领域内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和高级专门人才。具备掌握化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术和现代食品科学知识的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动态;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论文写作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进行食品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从事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以及管理等工作。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为2-3年。
三、研究方向
01.食品加工与贮运保鲜技术
02.食品营养与安全
03.药食资源利用
四、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制,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相结合,应有二分之一的时间从事研究生工作。
五、课程设置
见课程设置表。
六、科学研究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和参加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应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信息。所以研究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应至少参加一次本专业的全国学术会议,并写出参会报告,由导师(或指导小组)评阅并给出成绩。
研究生进校后,要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研究生对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核心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1篇,至少获录用通知书),方能参加答辩。
七、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
1、教学实践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在第二年或第三年,研究生必须参加大学本科生的部分教学工作,形式可以是带实验或讲授某门课程的部分章节。总工作量以30-50学时为宜,经考查合格者给予1学分。
2、研究生一般至少用一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对硕士论文有以下基本要求:
(1)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选题应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范围内,选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和生产实际进行。研究课题尽量与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要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研究项目等相结合。
(2)硕士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对所研究的领域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学位论文内容应侧重研究生本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论文一般应有实验研究或验证,或现场调试及运行结果。
(3) 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篇幅不少于3万字,文献阅读量要大于50篇。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
(4) 硕士论文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文献阅读与综述:研究生在进行论文研究之前,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有关课题的中外文献资料,做出分析与评价,写出不少于八千字的书面报告,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20篇。
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由硕士生与导师共同商定。要求在第三学期的第1周前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
3、补修课:非本专业本科生和同等学力考生进校后,需按导师要求补修相关课程,不计学分。
八、答辩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经导师(或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六学期末进行。论文的答辩和评审程序按学校统一规定进行。
附:阅读文献与书目
一、书目
1. 彭志英.食品生物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
2.丁耐克.食品风味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
3. 李正明等.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
4.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5. 郑集.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胡慰望.食品化学.科学出版社1992.12
7. 陈合等.新型食品原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8. 姜南.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9. 尤新.功能性发酵制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10.陈峰、励建容.现代生物与食品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11. 杨洁彬.食品安全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12.王光亚.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检测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13.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食品工程全书(1-3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
14. 叶勤.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15.姜成林.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
16.(美)G.A.Tucker,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17. 易美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6
18. 李正明等.安全食品的开发与质量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19. 王福源.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20. 刘魁英.食品研究与数据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
21.宋欣.微生物酶转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22. 吴谋成.功能食品研究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23. 曹雁平.食品调味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
24. (美)Owen R.Fennema,食品化学(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
25. 王淼等.食品风味物质与生物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26. (英)哈瑞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手册(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27.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28. 何忠效.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
29. 王璋、钟芳译.食品科学(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
30. (美)Hary T.Lawless,食品感官评价原理与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
二、期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