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哲学通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中国哲学、010103外国哲学、010105伦理学、010106美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第一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
基本观点 80 %
理论前沿问题 20 %
四、试卷的题型结构
简答 40 %
论述 60 %
第二部分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导言 进入哲学思考
第一章 哲学的自我理解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观
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
二、当代哲学观概览
三、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哲学与常识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二、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三、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四、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
五、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六、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第三节 哲学与科学
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二、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三、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四、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五、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六、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七、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八、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
九、反思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
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活动
一、反思的维度
二、反思的思维
三、反思的对象
四、反思的方式
五、反思的特性
第三节 哲学的前提批判
一、反思的层次
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与基础
四、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
五、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第三章 哲学的生活基础
第一节 哲学与人的存在方式
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第二节 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一、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二、哲学与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四、哲学与意义的“普照光
第三节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三、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第四章 哲学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在”: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
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
第二节 “真”: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
一、“真”的概念解析
二、“真理”和“思想的客观性
三、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
四、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
五、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第三节 “善”:伦理学和价值论问题
一、“善”的哲学追问
二、价值和价值论
三、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
第四节 “美”: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一、美与人的存在方式
二、美的存在与创造
三、美的发现与体验
四、真善美的统
第五节 “人”:关于人的哲学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二、人的存在与人的世界
三、人类存在的意义
四、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第五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一节 考察哲学派别斗争的方法论
一、哲学的派别冲突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二、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
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二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本原”问题
二、“认识路线”问题
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思维方式”问题
二、辩证法的概念解析
三、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四、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三、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二、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
四、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五、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第六章 哲学的历史演讲
第一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多重透视
一、哲学发展史的涵义
二、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透视哲学史
三、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
四、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
第二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自我追问和自我扬弃的历史
二、哲学问题自我相关和哲学原则解释循环的超越
第三节 哲学的现代革命和当代趋向
一、现代哲学的理论前提
二、“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三、“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四、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五、当代中国的哲学主流
第七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第一节 哲学的品格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训练
一、哲学的求真态度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三、哲学的批判精神
四、哲学的创新意识
五、哲学的分析方式
六、哲学的辩证智慧
第三节 哲学态度的培养
一、高举远慕的心态
二、慎思明辨的理性
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