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械及工程系下设内燃机研究所和叶轮机械研究所。
内燃机研究所:
内燃机专业历史悠久,1952 年国务院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1953 年苏联专家罗冈诺夫来华讲学,具体规划了内燃机专业的课程、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并开始培养研究生,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内燃机专业之一。1956 年内燃机专业随交通大学全部西迁,成为今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内燃机专业。198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成员之一。1995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内燃机专业的基础上拓宽专业面成立汽车工程系,形成系所合一的运行管理机构。2000 年成立超低排放汽车工程研究中心,2002 年本学科被评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单位之一。
该系现有教职工 13 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8 人,教授 3 人(博士生导师 3人),副教授 5人,高级工程师 1 人,讲师2人,技术人员 2 人。有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 名,CIMAC委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是全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在读硕士生80多人,博士生 20 余名。
本学科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1500 多名内燃机和汽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 200 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所主编的《内燃机原理》和《内燃机学》教材一直是全国高校通用教材,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1 项。科学研究一直在国内位于前列,先后承担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福特基金项目等,研制开发出我国第 1 辆超低排放二甲醚汽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800 多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数在全国同学科中位于领先地位,研究论文发表在Combustion and Flame,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c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Fuel,Energy and Fuels等国际刊物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余项,与美、英、德、澳、加、日、韩等国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人员与学术交流关系。
研究条件
本系拥有建筑面积 1500m2 的实验室,有 18 个各种类型的专项试验台架,汽车外形设计室,拥有 Horiba 气体分析仪,颗粒物排放分析仪,色谱仪,AVL 燃烧分析仪,HK-100 数字式高速摄像机,激光诱导荧光装置,喷雾激光测试系统,纹影摄像系统,激波管,定容燃烧装置,StarCD,Fire,KIVA等燃烧分析软件,可从事内燃机研究、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
联系方式
内燃机研究所所长:曾科教授,副所长:汪映博士
电话:029-82668726
传真:029-82668789
--------------------------------------------------------------------------------
叶轮机械研究所:
所 长:袁 奇 电话:82664907信箱:qyuan@mail.xjtu.edu.cn
副所长:谢永慧电话:82664443信箱:yhxie@mail.xjtu.edu.cn
叶轮机械研究所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系下属教学与科研机构。本研究所前身涡轮机教研室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动力机械专业,现为热能与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大类专业的模块之一。涡轮教研室首届本科生于1956年毕业1957年教研室随校西迁西安,建立了新的涡轮机实验室,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成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成员单位,使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8年与内燃机博士点合并成为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是校“211工程”一期和二期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也是校“行动计划”实施平台建设的学科之一。2002年1月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学科。
叶轮机械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及现代优化设计;叶轮机械两相流动与控制技术;叶轮机械结构强度与转子动力学;叶轮机械自动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及分布式供能系统;流体激振和复杂绕流机理及其测试技术;新型动力循环关键技术;燃气轮机透平热流固耦合分析技术;风力透平技术和生物力学技术。
目前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6 项;横向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级科研和教学奖3项;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6项。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办学,叶轮机械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培养热力叶轮机械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至今为止共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2700多名、硕士188名、博士38名。毕生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培养出人才的素质获得了企事业单位以及研究所的高度评价。许多毕业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条战线以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和优异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优秀学术人才以及省部级领导、企业厂长和总工程师在内的高级管理者。
叶轮机械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6人(含博导5 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人,高工1人,讲师3人,技术工人2人;中外博士学位获得者9人;另外聘有两院院士4人为兼职教授。目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名,每年可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
本研究所具有良好的试验基础条件:拥有1400m2的实验室,进行超音速试验的高压空气气源量:5880Nm3/h.和亚音速气源量4800Nm3/h.,同时进行蒸汽或湿蒸汽试验用的汽源:4t/h.(蒸汽参数:1.3MPa,350℃)。作为各项研究的试验基地,研究所目前建有叶轮机械气动、强度振动测试试验平台:亚音速叶栅风洞、平面叶栅吹风试验台、环形叶栅吹风试验台、湿蒸汽风洞,为各种单相和多相流动以及换热特性研究提供平稳气源。还建有多套教学和专题研究的试验测试系统,其中有三台Westinghouse制造的冷凝式和背压式蒸汽透平实验系统:冷凝式蒸汽透平装置运行操作实验系统、多级冷凝式蒸汽透平级变工况特性实验系统和背压式蒸汽透平调节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实验系统。模拟湿蒸汽级去湿和水膜流动机理研究的试验系统、烟气透平和风机叶片磨损特性研究的平面叶栅气固两相流试验系统、转盘式蒸汽透平叶片材料防水蚀研究的试验系统、转子扭振试验台、动叶片振动特性遥测系统、空气透平试验台、径流式透平试验台、燃气轮机装置实验系统(18kW、35000转分)。
近年来,围绕着各种先进新型动力循环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而新建的试验系统有:
分布式发电技术研究的径流式高速微型燃气轮机透平性能(200马力、50000转/分)及表面式回热器试验系统和C30微燃机热电冷联供系统;超超临界发电关键技术研究的跨音速高温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平台和叶片材料抗固体颗粒冲蚀磨损的性能加速试验测试系统,(本系统还可作为核电和火电湿蒸汽级叶片材料抗高速水滴冲蚀特性的试验测试系统)、超超临界及其它蒸汽参数汽轮机调节阀工作性能试验测试系统;叶栅通道内湿蒸汽两相流动特性的试验系统、应用于IGCC循环的高温气氛下分离微细煤粒的陶瓷过滤元件工作特性试验系统。
正在建设的新专题试验系统有:
模拟流体激发管束振动机理和复杂绕流漩涡特性试验系统;一级半空气透平试验台、颅内三维Willis环血液脉动流动特性试验台;重型燃气轮机拉杆转子扭转和弯曲振动试验台;超音速气流加速水滴试验台;微型复合品质热源有机工质回热发电系统;射流与超音速气流干扰试验台。
通过211和985建设,本研究所拥有一批先进的试验测试设备和多种参数的高性能传感器和变送器:三维粒子速度场(PIV)仪(德国Lavision公司产3D-Flow Master-Stereoscopic System),同时新扩展测试功能:微尺度、间隙、近壁区流场和瞬态粒子尺寸及其分布规律与非定常流场测量、高速水力测功器(50000rpm,200hp美国KNHA公司产401-013),16通道便携式高精度动态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美国Nicolet公司Vision XP)和动态实时信号分析系统(美国LDS公司的FOCUS-II:含动态转速测试和信号发生功能)、最新添置非接触激光测振仪(德国Polytec公司OFV-505/5000)和16通道静动态应变仪及其数据采集系统(国产:SDY2102和SDY2400)。液滴和颗粒尺寸激光分析仪(英国Malvern 公司产2600系列)、高速摄影机及其胶片数据分析系统(日本NAC公司 E-10 型)。此外,本研究所还具有多套大型商业软件:CFX、NUMECA、ANSYS、Fluent;3.4G以上计算机 70 余台、图形工作站1台、并行计算机3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