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3)
一、考核要求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之一。考试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培养从事政治学教学、科研以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核评价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各个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家、思想学说及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和脉络,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考核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科目考试的考核内容包括从先秦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政治思想。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
二、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
三、东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
第二节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孟子的政治思想
三、荀子的政治思想
四、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慎到的势治理论
二、申不害的术治理论
三、商鞅的法治理论
四、韩非的政治思想
五、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墨家的政治思想
一、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思想
二、墨子的“尚贤”和“尚同”思想
三、墨子的“天志”和“非命”思想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二、秦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黄老之学
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东汉末的政治思想
一、王符的《潜夫论》
二、仲长统的《昌言》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魏晋玄学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演变
二、玄学的几个重要思想范畴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二、唐代儒学的复兴对后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主要政治思想
一、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二、韩愈的政治思想
三、柳宗元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宋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二、宋元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主要政治思想
一、张载的政治思想
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三、程颢、程颐的政治思想
四、朱熹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
二、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主要政治思想
一、王守仁的政治思想
二、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三、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四、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五、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政治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一、鸦片战争前后政治思想的转向及原因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第二节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
一、林则徐的政治思想
二、龚自珍的政治思想
三、魏源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
一、《天朝田亩制度》及评价
二、以反清思想为主体的宗教理论和革命理论
第二节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
一、《资政新篇》的内容
二、《资政新篇》的历史评价
第九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洋务思想的产生及起基本理论
一、洋务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节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二、郭嵩焘的洋务思想
第十章 戊戌维新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维新思想的产生
一、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从早期的维新思想到变法维新思潮的出现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一、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二、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第三节 谭嗣同的《仁学》
一、《仁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二、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
第四节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一、对西学的介绍
二、主要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第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
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二、三民主义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
一、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民主宪政思想的历史评价
第十二章 五四启蒙思想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一、提倡民主和科学
二、提倡文学革命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程及主要表现
二、陈独秀、李大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