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6)
一、考核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什么目的呢?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考生较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运用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解决有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闭卷,总分为100分。
本课程的考试大纲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各个方向。
本课程考试题型为:解释概念、简答题、论述题等。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课程要求考生了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本课程的命题以本大纲为指导,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的考核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值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约占30%,简单应用约占10%,综合应用约占40%。
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应当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切勿将二者混淆。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壮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三民主义学说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失败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二、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保留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爆发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国共合作的形成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2.红军长征的胜利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2.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政权建设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2.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2.学生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三大战役
2.向全国进军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2.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