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始建地理系;
1958年更名为地质地理系;
1984年分出地质学系;
1987年分出大气科学系;
1992年地理系更名为地理科学系;
1999年成立由地理科学系、地质学系和大气科学系组成的资源环境学院,同年并成立环境科学系;
2001年成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系;
2003年成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
2004年大气科学系分出建立大气科学学院;
2005年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分出,并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学院指导思想
院训: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院风:海纳百川、厚德笃行。
学风:勤奋、求实、团结、创新。
本科教育定位:加强各学科共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采取宽
口径和跨学科培养的方式,以基础人才培养为主体,注意培养“理论-应用”复合型人才。
办学格局: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
办学理念:立足西部、自强不息、争创一流。
服务面向: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在西部开发中大展宏图。
发展思路:以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为基础,建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形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群,力争把资源环境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师资简介
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人兼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人入选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奖励计划,7人入选新世纪人才计划。
学科建设
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时即获得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
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设立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本科专业;
1991年地理学被国家教委首批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
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这在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5年,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与甘肃省以兰州大学地理系为依
托联合成立“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97年兰州大学将自然地理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学科进行建
设;
1998年设立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成立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0年地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成立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002年自然地理学在国家重点学科全国评审中名列第一名;
2003年新批环境科学和古生物地层学两个博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和水文水资源三个硕士点;
2004年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通过评审开始招生,地理学基地在2004年由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联合组织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04年学院成为教育部“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2005年新批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点,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团队”;
2007年地质学被确定为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新批地球系统科学、生物地理学两个博士点、硕士点。
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8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点、8个博士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创新群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性研究型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学与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心之一。
学院教学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52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36人,硕士生364人,博士生125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视教学质量为办学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余项,围绕创新性地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由李吉均等完成的“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2005年荣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王乃昂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兰州大学本科教学的新突破。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大力提倡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方法的创新性、手段的现代化,积极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气候学》、《土壤地理学》和《地貌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优秀项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古生物学》、《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入选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学院重点建设了具有学科集体竞争力的自然地理学教材。2000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自然地理学》,2004年出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国家“九五”重点教材《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测绘学、气象学、林学、农学等领域被全国100多所高校地理系及相关专业广泛选作本科教材,并被首选为硕士、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其覆盖影响面之大,重印次数之多,均居于全国同类教材前列。2006年《自然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野外考察教程》又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为共同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学院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措施,积极建设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并向国内外开放,先后有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等前来开展联合实习,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学院先后承办了“2004年环境科学”、“2006年青藏高原隆升及资源环境效应”两期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和“2005年首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2007年第二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均获得广泛好评。
科学研究
高水平的科研是学院发展与高层次精英人才产生的根本,一流的研究成果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近年来,在李吉均院士、汤中立院士等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无论是科研项目的数量,还是科研成果的水平,都跨入了一个新阶段,有了质的飞跃。2001年以来,全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攀登项目、973项目课题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50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7项。2004年,“西部环境变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在全国地学界引起相当反响。学院在加强和保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从2001年以来已连续多年成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科研经费连续8年位居兰州大学第一位,2006年科研经费总数突破2300万元,在我校科研工作历史上,首创一个学院全年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的记录,2007年学院科研经费又创新高。
2007年,学院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陈发虎教授、李吉均院士、张虎才教授、方小敏教授、潘保田教授完成的“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获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由我院王乃昂教授参与完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奖项,是我院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对提高我校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石羊河流域综合科学考察的开展,更是体现了我院综合科研水平。
近几年取得的成绩,标志着我院的科学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且在国内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基础研究领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有一批知名的中青年学者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和国际学术舞台。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效应、亚洲中部干旱环境演变与沙漠化过程、第四纪冰川、新生代植物化石角质层研究等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和环境效应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曾入选美国地质学教科书,在国内、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在加强和保持基础研究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学院非常注重应用研究,在自然资源测度与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环境质量评价、工程地质勘探和找矿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百余部,获得2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学术交流
学院重视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国内,长期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数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蒙古、南非等国家进行交流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有十几个国家先后100多人次来学院访问。目前,学院的国际交流已拓展到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层面,先后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分别签署协议,互派学生进修或开展联合实习,影响颇佳。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52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36人,硕士生364人,博士生125人。
多年以来,学院人才培养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各学科共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采取宽口径和跨学科培养的方式,以基础型人才培养为主体,注重培养理论-应用复合型人才。随着专业建设的顺利进展,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基础理论学习,加强地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的参与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突出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能;突出校际联合培养,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多年来,资环人秉承“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学风,造就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国家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南北极、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三极的事迹传为美谈,被誉为“兰大的三极人”现象。
校园文化
学院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2006年,学院“求真”奖学金、“长江学者优秀贫困生创新奖学金”两项基金的设立,更加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实践科研热情。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在开展大量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并形成了“写意青春,守望和谐”、“以人为本,实现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等丰富多彩的特色品牌活动。《甘肃青年报》、《兰州晚报》、新华网、甘肃电视台等社会各界对我院学生活动多次予以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学院党政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学生工作努力在各个方面营造科学、合理、先进的校园文化和成才环境,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成长为适应民族、国家和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