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研究生通过在校学习,应当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管理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和比较系统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外国语水平,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良好的政治素质、充分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拥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独立地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或党政机关的工作。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期限为四年。
个别学习成绩优秀的研究生,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提前半年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并毕业。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现设四个研究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象的存在与发展,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一研究方向把理论经济学、历史唯物论、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融为一体,力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架设一座逻辑的桥梁。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余金成教授,学术骨干有辛立洲教授、王存刚讲师等;其中2人为硕士学历,1人为49岁、1人为57岁、1人在40岁以下。体现本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专著《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余金成为第一主编,获天津市1996年优秀专著三等奖),论文《从宏观上认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建立》(余金成,《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辛立洲,《走向成熟》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试论培养现代化的公民意识》(王存刚,《理论与现代化》1995年第11期)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管理
从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实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宏观性、策略性、现实性、科学性和党性的统一,是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这一方向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相统一的角度立论,力图全面、有效地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荣长海教授,学术骨干有孙慧敏副教授、侯文莉讲师;2人为硕士学历(其中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年龄均在50岁以下。
体现本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专著《社会管理学纲要》(王兰垣、荣长海编著),《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荣长海主编,获天津市1996年优秀专著二等奖),论文《论邓小平的政治观》(荣长海,《理论与现代化》1996年第12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孙慧敏,《理论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等。
3、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园地中的一株奇葩。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是本研究方向的主旨。本方向坚持从政治学、历史学与哲学相统一的角度立论,把理论研究与解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董四代教授,学术骨干有刘仲林教授、王燕京副教授,均为研究生学历,年龄均在50岁左右。
体现本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专著《文化观念更新和管理革命》(董四代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王燕京等主编),论文《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董四代,《天津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创建派”初探》(刘仲林,《哲学研究》1994年第7期)、《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泛议》(王燕京,《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4期)等。
4、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这一方向致力于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国际条件和世界意义;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比较,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王兰垣教授,学术骨干为施九青副教授、宁正宁副教授;其中2人为研究生学历,1人为70岁、2人为50岁左右。
体现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新编社会发展史》(王兰垣为主编之一)、《政治运行纵横》(施九青著,海洋出版社1992年出版),论文《关于反对“和平演变”的若干问题》(王兰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年第1期)、《重新学习马克思关于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论断》(王兰垣,《科学社会主义》1992年第5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王兰垣、施九青,《理论与现代化》1994年第10-11期)等。
本学科点所在的马列主义研究所资料室,拥有3万余册中外文藏书,订有52种中外文期刊。其中,与上述四个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期刊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资料》、《国外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经济研究》、《历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外社会科学》以及多种《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此外,5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和著名学术著作均有库藏。这就为研究生的培养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