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由原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部分)四个学科合并组成。上述四个学科均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高等教育的摇篮和发祥地。198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铸造、焊接和热处理三个学科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经过全国院校学科调整,合并成现在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并于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全国重点学科评比中被评为同学科第一名。以本学科为支撑条件建有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有:
焊接研究: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与电子封装;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
液态金属成形与凝固研究:液态金属形成理论与过程模拟、仿真与缺陷预测,凝固过程计算机模型化与CAD;非平衡凝固理论与亚稳材料制备基础,大块非晶、快速凝固微晶及金属纳米晶材料形成理论与性能表征,喷射成形过程及组织、性能控制;液态金属微观结构、组织遗传性,特种合金熔配理论与技术基础;先进材料特种定向凝固理论基础与工艺,物理场作用下的凝固行为与组织控制;特殊复杂结构件如大型薄壁、小型薄壁及微型件的的精密近净形液态成形理论与工艺基础,耐高温等特殊条件下应用的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液态成形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半固态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凝固问题与过程控制。
塑性加工研究:塑性成形理论、数值模拟及控制;柔性成形;精密成形及性能控制;材料制备及成形;塑性加工设备。塑性加工研究方向设有精密塑性成形研发中心、球形容器设计研究所、模具技术研究中心、液力成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1993年以来鉴定项目6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40项。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预研和其他各类科研项目共130项。
1996年以来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国外重要刊物210篇、国内重要学术刊物1300篇、国内学术会议240篇、收入SCI、EI、ISTP900余篇。出版著作(专著、译著、教材、手册)60余部。
本学科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导师31人,硕士导师55人。
本学科与美、日、德、俄、英、法、韩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员往来关系。
水冷铜坩埚真空感应炉(德国)高熔点合金多功能超音雾化喷射成形装置(自制)
等温精密成形镁合金上机匣强力旋压数值模拟
国内首台微机控制内高压成形装备(国家专利)国内首台自动强力错矩旋压成形机(自制)
3kW扩散冷却射频激励CO2激光系统Centorr 6-1650-15T扩散焊机
导师名单:郭景杰*、郭斌*、冯吉才*、沈军*、王忠金*、刚铁*、杨士勤*、王春青*、薛克敏*、魏尊杰*、傅恒志*、徐达鸣*、苑世剑*、李春峰*、陈玉勇*、方鸿渊*、王尔德*、罗守靖*、曾松岩*、林尚扬*、徐滨士*、田修波*、单德彬*、陈彦宾*、孙剑飞*、吴林*、吉田综仁*、T.A.Dean*、黄继华*、田修波、苏彦庆、李邦、盛刚铁、张凯峰*、单德彬、陈彦宾、崔令江、房文斌、刘钢、孙剑飞、薛祥、张杰、陈子勇、丁宏升、高洪明、高洪明、李冬青、刘会杰、田竟、闫久春、张忠典、崔成松、杜之明、耿正、林三宝、刘祖岩、杨春利、崔令江、房文斌、何景山、刘爱国、王卫卫、张二林、魏艳红*、薛祥*、杨春利*、贾均*、周彼德*、吕炎*、王仲仁*、康达昌*、杨玉英*、汤宝寅*、钱乙余*、
注:带“*、”的为博士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