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1984年和1993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航天热物理国防科工委新兴、交叉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宽广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辐射换热与耦合换热;目标与环境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工质热物性;不可逆工程热力学;热电联产应用技术;吸收式制冷、热电制冷及化学制冷循环;热泵技术及应用;干燥技术等。
热辐射不仅是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之一,而且也是电磁波信息传递的一个波段(0.1~1000m)。因此,热辐射特性与传输不仅涉及热科学,同时也涉及信息科学。辐射换热与耦合换热主要研究粒子辐射、气体辐射、含灰气流热辐射、辐射节能技术、纤维材料的耦合传热及其绝热特性、半透明体的耦合换热、颗粒辐射反问题及耦合换热反问题、微尺度辐射传递等。目标与环境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侧重于民用和军用目标和环境的可见、红外辐射理论建模、辐射传递、红外热成像。该方向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先后承担20余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项,光华科技基金1项,国防科技预研跨行业综合技术项目3项,航天预研3项,国防863项目1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下列领域中得到应用:气体辐射,能源,动力,航天多光谱遥感仪的杂光分析与计算,空间光学系统热分析,红外隐身,红外探测、红外制导、红外仿真,材料及微粒的光学特性等。
在热力学分析方面侧重于动力和制冷工质的热物性、不可逆热力学及新型热力循环分析的研究。不可逆工程热力学包括熵产与不可逆损失机理研究;热电联产应用技术研究液化天然气热力循环及其优化;吸收式制冷、热电制冷及化学制冷循环。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此外,该学科在对流换热及相变换热、热泵技术及应用及干燥技术等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用开发研究,多数研究成果已被采用和推广。具体包括:两相封闭体系(热管、相变换热器等)内的沸腾换热;管内凝结换热;多元混合流体的沸腾换热;翅片管的传热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热泵技术及应用等。本学科拥有一支学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好的导师队伍。目前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
导师名单:李炳熙*、谈和平*、刘林华*、杨玉顺、夏新林*、阮立明、王永青、陈安斌、阮立明*、
注:带“*”的为博士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