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博士生招生导师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博士生招生导师

发布日期:2012-11-1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博士生招生导师

 

  陈 杰,男,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新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新生代构造、新构造、活动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其年代学、构造地貌、断层相关褶皱、工程地震等方面的研究。1998年至2011年先后赴德国波茨坦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波茨坦地学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作短期学术访问,并与这些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主要致力于:1. 青藏高原周缘及邻区主要造山带如帕米尔、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龙门山新生代再造山作用的时间、幅度、变形方式、变形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环境变化、地表过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2. 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方法及其应用研究;3. 古地震年代学研究;4. 磁性地层学研究;5.大震地表破裂带研究。
  电话:(010)62009093  E-mail:chenjie@ies.ac.cn
  邓起东,男,193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1961-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工作,1978年-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工作。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现任中国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活动构造、地球动力学、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研究:包括我国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研究,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研究,古地震学和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曾主持全国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及中美、中日等地震地质科技合作项目,主编了我国第一份活动断裂图和地震构造图,并多次主持全国活动构造图编制,开展我国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研究,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作为全国抗震标准使用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主持完成了数十项重大工程活动构造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50余篇,专著13部,SCI收录30篇,SCI引用1649次,代表性著作有《海原活动断裂带》、《天山活动构造》、《中国活动构造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构造图》等。有16项科研成果先后2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等奖3项,2等奖5项,1991年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
  E-mail:qddeng@yahoo.com cn
单新建,男,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协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震卫星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
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国家合作等项目。2000年至2012年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访问法国国家科学中心、香港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并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专家进行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主要研究方向:D-InSAR地壳形变观测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InSAR角反射器台阵地壳形变观测技术;震间-同震-震后干涉形变场观测与演化特征分析;地表形变场、地震波等联合反演与数值模拟;热红外图像接收处理及断层活动性研究;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数据共享、远程计算等。。
  目前研究方向:1、基于星载InSAR技术的形变场监测与地壳动力学研究;2、构造形变场、地震波联合反演与数值模拟;3、卫星热红外与断层活动图像研究;4、电磁卫星观测技术及应用。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十余篇。2001年以来分别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6项。
   E-mail:xjshan@163.com
邓志辉,男,1962年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长期预测与遥感应用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北京地质学会常务理事。1962年8月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1992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在韩国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年。

  主要研究方向是构造物理、遥感与GIS在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与理论研究。近十年来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0多篇(本),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8名。
  近期主要工作成果:(1)开展了地震物理预测方法研究,建立了华北、四川、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和日本等地区的三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这些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特别是对多层粘弹介质中断层摩擦粘滑过程的模拟,取得了新的进展。(2)研究了地震热异常机理、异常背景、异常特征和识别方法,提出了根据断裂带内外红外温度差值变化规律进行地震前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的一种新方法;在国内首先对潜热通量动态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研究,已取得较好结果。(3)通过二次开发把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地震预测研究中,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负责“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开发,该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现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1)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数值模拟研究;(2)中长期预测发震概率模型研究;(3)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流-固-热耦合机理与表现形式研究。
   E-mail:deng6789@163.com
  甘卫军,男,1964年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全球导航服务组织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理事会委员、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委会委员。
  主要科研工作:1998.11~2001.08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作访问学者,主攻GPS的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地壳形变的GPS观测解释。研究涉及美国中东部的地壳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加州东部剪切带的构造形变与演化过程,以及旧金山湾区的GPS速度场特征与应变积累等。2003.08~2004.03在欧洲空间局(ESA)作高级访问学者半年期间,负责Galileo /EGNOS导航系统测试数据的分析处理。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的GPS密集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差异运动GPS速度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拟》、《青藏高原现今隆升扩展速率及构造形变模式的GPS 观测研究》和科技部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研究》及“973计划”子项目《区域活动构造运动方式和应变分配研究》等,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运行管理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管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地壳形变的GPS监测与分析;2.GPS数据的自动化处理;3.断裂参数的GPS约束反演与地震危险性分析;4.GPS时间序列的非构造干扰剔除;5.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拟;6.GPS地震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 多篇,已培养硕士2名、博士2名。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3 次。
  E-mail:wjgan@gps.gov.cn
  何宏林,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00年获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地理学专攻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空间情报科学研究中心、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动断裂研究中心作特别研究员。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活动构造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联合基金会、日本科学协会、日本学术振兴会、东京大学、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多项研究课题,以及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973”课题子专题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等。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和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1/5万活动断层填图课题三项。最近几年主要关注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以及青藏高原南东缘第四纪地壳变动的相关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开展数值构造地貌学、实验构造地貌学和断层面形貌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断层与活动构造;2.GIS技术在震灾预测和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3.数值构造地貌。
  
  E-mail: honglinhe123@vip.sina.comhonglin@ies.ac.cn
  韩竹军,1964年9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安评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新西兰Insitute of Geological & Nuclear Sciences(IGNS)学习。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日本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8-9月间参加中国地震局赴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现场考察专家组。2010年、2011年分别在缅甸西海岸板块俯冲带、东非大裂谷进行过调查研究。
  研究领域主要为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分析。在野外活断层调查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开展GIS技术在活断层分段、第四纪覆盖平原区隐伏活动构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了弥补目前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中固有缺陷,提出一套确定设定地震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国外大震现场的考察,提出“城市活断层在地震灾害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观点,针对评估隐伏活断层危害性的技术难点(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开展了研究。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断裂相互作用的研究;承担了湖南、江西、浙江等5座核电站可研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均已通过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的评审。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 基于断层破裂模型的地震区划方法;2.活动断层发震习性鉴定与避让带宽度。
  刘 静,女, 1969年生,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4年获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硕士, 200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03-05年法国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博士后。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获法国Chateaubriand 基金会学者称号,06年获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择优支持,08年获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现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兼任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专家组成员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构造地貌、地震地质、古地震和地震破裂过程等研究。先后主持基金委项目4项,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中科院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中法先进性合作项目, 参加科技部汶川地震断层科学钻探和973项目等。在研课题包括: 1. 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活动构造特征构造地貌演化和强震危险性评价; 2.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水系侵蚀下切速率及对区域地面抬升的响应; 3.海原和阿尔金活动断裂典型地段的古地震和地形演化; 4. 青藏高原东缘三江地区河流侵蚀递进发育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5. 西藏南部活动断裂体系对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的变形响应。
  已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 论文23篇。为国际学术刊物EPSL, JAES, Tectonophysics, BSSA, JGR等审稿20余篇。与美国和法国多家研究机构教授有长期合作关系。已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在学4名。  
  Email:earofwood@yahoo.comliu-zeng@ies.ac.cn
  刘力强,男,1956年生,研究员。1982年大学毕业,1995获得博士学位。
  多年从事构造物理实验工作,负责或参加了实验压力机的伺服控制改造,研制多通道声发射仪,数字波速测量仪,数字应变仪,建立实验室计算机局部网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实现了实验室从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从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低精度到高精度、从单参数到多参数物理场同步观测的转变。针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机制问题,对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和应力-应变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声发射时空分布特征、能量-频度关系、声发射频谱、不同断层结构变形过程中应变场的演化等。
  近年来,开始对岩石变形热红外辐射与电性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实验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E-mail:liulq-sohu@sohu.com   
  马胜利,男,1960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以地壳强度及地震机制为研究目标,对断层摩擦滑动性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断层宏观力学性状与微观变形结构和机制、断层摩擦滑动与断层物质增温、水热作用下断层的摩擦性状、断层失稳机制及成核过程等;对断层几何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断层几何结构与失稳类型、失稳前兆及机理等。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地震断层带力学性质、断层摩擦滑动及失稳机制等。先后承担过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科研课题。
  E-mail:masl@ies.ac.cn     
  马瑾,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构造物理学专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
  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三十多年来从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其中包括:褶曲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物理模拟及其应用;缝(断)块系统的变形与地震活动性研究,包括构造类型与地震迁移、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及前兆类型的关系,共轭断层旋转与交替活动,构造变形过程中声发射及其它物理场的演化与失稳前兆;断层物质成分和变形机制与断层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响应等。
  主持完成了国家地震局多项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著100余篇(部),获部级以上科技奖10项,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
  E-mail:majin@ies.ac.cn
  聂高众,男,1964年生,研究员。198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1983-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地震应急、灾害信息、地震灾害学、自然灾害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是中国地震局多个“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是中国地震局“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应急指挥分项--“国家中心数据集成和指挥决策系统”软件项目的负责人。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1.应急救援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2.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研究;3.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数据库建设和标准规范研究;4. 自然灾害的综合专题分析与研究。
  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论著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地震灾害学、地震应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年)、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优秀人才(2001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3年)、中国地震局首批百人计划人选(2003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2003年、2004年)。  
  Email:anynamengz@sina.com
  苏桂武,男,196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和1995年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2013年1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学者。1998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主要成员。
  长期从事灾害脆弱性与灾害风险分析、灾害感知-响应与灾害教育、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对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已从事的研究包括:地震灾害中的脆弱性、人类响应与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过程与机理、灾害/灾害风险感知、灾害响应与灾害教育、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区划、多属性多层次的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灾害风险结构分析等。1998年以来,先后负责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攻关)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承灾体系统的地震灾害脆弱性、普通民众与地方社会对地震灾害的感知/认知-响应/适应和减灾宣教对策、地震应急的尺度适宜性和层次对应性、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与风险分析方法、人类响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案例研究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等方面,产出了多项有创新性的成果,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1. 多尺度多层次的灾害成灾机理与灾害适应调整机制;2. 承灾体系统的地震灾害脆弱性;3. 灾害感知-响应与灾害教育;4. 地震应急能力与地震应急区划;5. 环境演变及其灾害效应。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大型灾害图集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和学会级科普奖励各1项。
   E-mail: suguiwu@263.netsuguiwu@ies.ac.cn
  汤 吉,男,1963年生,研究员。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直从事电磁方法和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地震局“八五”、“九五”的多项研究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科技部“973”和“科技支撑”研究计划的课题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大地电磁理论、大地电磁网(Network-MT)的理论、方法2.大地电磁测深应用研究;3.人工源电磁测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4.地震电磁效应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Utada教授、Uyeshima博士等进行中国东北地区地幔结构个动力学方面的合作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50篇。  
  E-mail:tangji@ies.ac.cn
  冉勇康,男,1955年生,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工程地震。参中与或主持过中美合作板内地震与活动构造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理论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的专题研究,主持过西气东输等多条管道的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学术上突出的是古地震研究。在我国首先使用三维探槽技术、14C树轮校正技术和运用断层窗方法精细地研究海原走滑断裂的古地震,获得断裂的古地震同震位移量,恢复了断裂中晚全新世以来大地震的时间和强度分布历史,推动了断裂活动习性、断裂破裂分段和特征地震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定量研究构造活动习性,并把活动构造定量资料用于大地震危险性评价之中。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90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并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e-mail:ykran@263.net
  徐锡伟,男,1962年生,研究员。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度受日本学术振兴会和米仓之教授的邀请在东京大学理学部做博士后研究,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管科研、外事副所长。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分析首先提出了地震活动的非线性特征--丛状群集和不规则复发间隔等概念;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项目负责人,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1.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运动学模型;2.活动断层发震习性与地震危险性;3.近断层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4.大陆构造变形动力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宇宙科学研究院(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Paul Tapponnier教授、Yann Klinger博士等进行青藏高原运动学、动力学与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研究成果:在Geolog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次。
  e-mail:xiweixu@vip.sina.com
  田勤俭,男,1966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起任研究员。2003年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2006年获人事部和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地震构造、活断层探测、工程地震、地震中长期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地震行业专项、中俄合作、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负责完成郑州市活断层探测、西宁市活断层探测、承德市活断层探测等多项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以及多项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
  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合作完成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E-mail:tianqj@263.net
  杨晓松,男,195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温高压实验岩石物理学、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深部构造地质学方面。 目前的研究包括: 地震断裂带物质组成及岩石物理性质;部分熔融在造山带地壳物质调整中的作用;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的形成时代和过程; 流体对地球物理测深结果的影响及青藏高原壳内低速-高导层的成因; 地震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 俯冲带水迁移过程及其动力学作用。
  目前负责的研究项目有:国家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地震动力学国家开放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欢迎地质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报考。
  E-mail:xsyang@ies.ac.cn
  张培震,男,1955年生,研究员。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88-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和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行星与地球科学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现在,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8人,硕士1人,现有在读博士生4人。
  1992和2003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收录37篇。2001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Article” 一篇,并被列为该期的“亮点”(high light)论文,同年还以第二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一篇。SCI检索表明,截至2005年3月,论文被引用673次(其中他引597次)。
  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E-mail:peizhen@ies.ac.cn
  张世民,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8年获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地貌与新构造),2007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工作。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专题等多项研究课题,以及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1/5万活动断层填图专题2项。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构造;2.构造地表过程;3.大陆地震构造。
  E-mail:shiminzh@gmail.com
  周永胜, 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7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构造物理专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实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在岩石脆塑性转化-塑性流变和部分熔融、矿物相变等方面开展了实验研究。2005年获得德国DAAD 奖学金于2005-2006年在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流变实验研究。2012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资助,与2012-2013年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目前的研究方向(1)水、熔体、变质反应对中下地壳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2)地壳深部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压溶、水岩反应、裂缝愈合)研究;(3)地震断层构造岩的变形机制与地壳流变结构;(4)汶川地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研究。
  E-mail: zhouysh@ies.ac.cn

 

 

 

 

 

 

 

 

 

 

 

 

 

 

 

 

 

 

 

 

 

 

 

 

 

 

 

 

 

 

 

 

 

 

 

 

 

 

 

 

 

 

 

 

 

 

 

 

 

 

 

 

 

 

 

 

 

 

 

 

 

 

 

 

 

 

 

 

 

 

 

 

 

 

 

 

 

 

 

 

 

 

 

 

 

 

 

 

 

 

 

 

 

 

 

 

 

 

 

 

 

 

 

 

 

 

 

 

 

 

 

 

 

 

 

 

 

 

 

 

 

 

 

 

 

 

 

 

 

 

 

 

 

 

 

 

 

 

 

 

 

 

 

 

 

 

 

 

 

 

 

 

2013年中科院考博英语专业课考博试题:http://www.kaoyanmiji.com/shijuan/school/408061.html 考博专业课真题试卷下载地址80.html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