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介绍 >> 正文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介绍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介绍

学院代码及名称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

00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012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02

电子工程学院

013

外国语学院

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016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004

物理电子学院

017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005

光电信息学院

018

资源与环境学院

006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019

航空航天学院

007

自动化工程学院

021

医学院

008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022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009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024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010

数学科学学院

026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031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4年10月由学校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无线电技术系。学院建立至今,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无线电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建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初期的有线电设备系,其主体是有线电、电报电话和通信三个专业。1958年在专门化基础上建立了电视、微波多路通信、电子测量技术专业。自1977年恢复高考和高校秩序正常化以来,学校对专业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无线电技术系,为人们熟知的老一系。设有无线电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测量专业。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通信产业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1995年3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由三个系(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系)和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战术通信抗干扰技术)和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与通信网、各种信息的传输、存贮、变换、处理、检测与可视化等领域。

今天教学和科研已成为通信学院发展的两个中心,拥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研究所(信息与系统研究所)。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树立了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发展,以国家、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为国家输出一流的通信合格人才为最终目的,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使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最具知名度、最受学生欢迎的学院之一。同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国家重要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几十年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他们中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华为技术公司总裁孙亚芳等杰出校友,以及众多著名教授、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奖若干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若干部,对于我国电子科学、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世纪的朝阳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正伴随着全球通信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002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院,由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集成电路与系统系和电子实验中心组成。

学院现有教职工300余人,其中 ,“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四川省千人/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高级职称190余人,博士生导师60余人。“计算电磁学及其微波工程应用”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2012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所属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均设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四个本科专业(按电子信息工程大类招生),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类)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拥有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八个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建设有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试验场、大型微波暗室、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在线测试平台等科研平台;形成了“军事电子”、“基础研究”、和“与企业合作的应用技术研究”三足鼎立的科研格局。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建有“电子信息工程科学”、“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每年主办两次以上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和紧密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极大的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

建校以来,电子工程学院共培养了18000余名毕业生,他们遍布海内外IT领域,在国防科研战线,航空航天、电子领域,处处都有学院校友的风采。以卫星导航专家谭述森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薛泉教授为代表的知名学者、以“神舟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席政少将为代表的国防顶尖技术专家、以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为代表的IT领军人物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的无线电零件系,2001年11月由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与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依托现有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正式成立,是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和国家外专局等六部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部委支持建设或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高校。

学院秉承“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任务,发挥学科、科研、大团队、国际平台“四驾马车”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谋划创新、优势互补和重点突破;同时,强化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营造出积极进取、团结一致、有序竞争、人心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1个;国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学科111引智基地1个(微波材料与器件);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IC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5个(电磁防护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3个“211工程”建设的研究机构(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基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此外,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电子科大集成电路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以上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覆盖了当前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的主流方向。

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包括国家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创新群体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防预研、总装创新和横向等各类项目共256项,实到科研经费6.8亿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学术期刊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6本;申请发明专利2500余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49件,其中,美国专利12件。

学院拥有六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八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及四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应用化学)。以上学科均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其主流方向具有综合优势,并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以培养“国际化引领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三个互动”的教学方法,贯彻“三个育人”的培养模式,采用“三个链接”的培养体系,营造“三个对照”的文化氛围。现有本科生22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现有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近三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学生获国家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省市级188余人次,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基础知识厚、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领衔的雄厚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其中院士2人,千人计划教授14人(其中青千7人,外专千人1人),长江学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4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学院教授74人(博士生导师63人),研究员4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1人,其中8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在国际化的核心发展战略指引下,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稳步发展。学院与国外的5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保持着密切友好的联系,与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千叶大学、俄罗斯国际金属材料研究院、澳门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的相关院系成为姊妹学院,每年有50余名海外知名教授来院开设学术讲座。近四年来,学院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安捷伦、IR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开始专业课程,直接参与我院的人才培养。每年200余名在校本科生通过校际交流、自费留学等项目到海外求学,10余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学校的公派留学机会。

004物理电子学院

物理电子学院组建于2001年10月,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真空电子技术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和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20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0人,其中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领衔,由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四川省“百人计划”、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入选者组成的杰出人才队伍。

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形成了理工渗透,协调发展的明显特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一级学科点“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和“物理学”、二级学科点“物理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无线电物理”等四个学科点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应用物理学”(四川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川省特色专业)、“真空电子技术”(国家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等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拥有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激光与毫米波系统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室,拥有国内高校中唯一能进行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的理论研究、计算模拟、制管到测试的系统研制基地。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国家的“拓展提高序列”。学校由此被总装备部确定为电真空器件研究的“两厂、两所、一校”中的一校。

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院在太赫兹技术、微波电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学、新型受激辐射器件、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及应用、固体光学和热学、空间光学等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ITER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以及对外引进等大量高水平科研项目。“十二.五”以来,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太赫兹技术的“973”项目,独立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多学科参与国家重大专项8项,参与国家支撑计划2项,参与国际ITER计划,参与重点型号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类型多样化,在国内已具有较好的影响力;科研总经费超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请和授权专利100余项,发表SCIE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2003年,刘盛纲院士获得了毫米波、红外线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学院还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220GHz太赫兹回旋管、8毫米高功率回旋行波管、3mm回旋振荡器和8毫米高功率回旋速调管。研制的毫米波接收前端、毫米波高放混频组件、毫米波开关均己列装,研制的微波管CAD软件已成为我国微波管CAD设计的首选软件。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建有“电子科技大学·美的微波管技术及微波能应用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云科电子器件工程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警用装备研究联合实验室”等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十一.五”以来,举办了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包括中国-英国/欧洲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学术研讨会、首届IEEE MTT-S(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国际微波研讨会、国际微波毫米波技术会议(ICMMT)、第三届深圳先进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第一届宇宙基本规律国际会议、中欧太赫兹研讨会、第十六届国际真空电子学会议、第二届LIBIM国际会议、第五届深圳先进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发起并举办了由16位院士、国内众多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等参加的中国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应用发展研讨会。派出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合作研究、考察访问达1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1000余人次,邀请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相关专家来短期讲学、交流200余人次。在读博士生必须前往海外参加一次顶级国际学术会议,由学校统一资助;另有约25%的博士生能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海外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物理电子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为把学院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二级学院而努力奋斗。 

005光电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学院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是国家“985”和“211”工程我校重点建设的单位。学院目前由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工程系以及光电工程中心构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了一支以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授近40人,副教授60人,其中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现拥有“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室)、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显示科学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985”、“211”工程的建设,学院拥有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平台、制备工艺平台、测试表征平台,形成了光电薄膜集成器件一体化研究平台。现有科研、教学实验室60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过亿元。

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在光纤通信、激光技术与器件、新型敏感材料及传感器、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光电子测量、微波声学、光纤传感与光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任务500余项,科研经费充裕,并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部(省)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SCI论文530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50余项。学院还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拥有肯塔基大学-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创新型国际合作项目,并与多伦多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肯塔基大学、芬兰Oulu大学、 EASTERN 芬兰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院拥有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硕博学位点,并设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

光电信息学院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以科研促进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学术范围。历年来,我院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光电学院将大力倡导“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00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科始建于1956年,以解算装置专业招收本科生,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199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西南地区唯一计算机应用博士点,被评为机电部重点学科;199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截止当时获得全部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授予权;2007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获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2007年揭晓的“CCF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年37件大事”中我院计算机学科有5项入选;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四川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5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全国优秀;2015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经过“九五” “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优势。学科研究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部分研究方向如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网络安全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共同打造的“ 计算医学”也成为了国际一流的新兴研究方向。2016年5月ESI计算机学科全球排名前0.37%,2016年US News计算机科学全球排名第67位(国内高校位列第9),步入世界一流学科。学院4位学者入选2015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其中2位教授分别于2013、2015年入选Thomson Reuter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15年计算机学科仅4位大陆学者入选)。本学科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学科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本学科现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双聘),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含青年千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讲座教授2人,百千万工程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拥有下一代互联网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信息与网络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参与了国家六五至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攻关项目,多次获得科技攻关成绩显著表彰奖,为国家卫星发射、军事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子项、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国家项目100多项,“面向数字化医疗的医学图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分布式计算的平台与应用”分别获2011和201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学科领域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目前,学科拥有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精品课程3门,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进入国际一流大学深造,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西北大学、普渡大学、滑铁卢大学等大学长期合作,每年派送80余名学生赴国外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每年招收留学生50余人。校友中产生多位著名企业家;多名校友在国内著名高校从事科研工作,近四年中校友荣获长江学者、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入选者、入选百千万人才计划、自然基金优青入选者等。

结合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本学科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和军事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在巩固原有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等优势方向的同时,加大青年学术团队的培养,拓展了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计算医学等特色方向。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007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建校之初成立的电子自动化设备系。1986年,学校重建自动化系,由电子测量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自动控制三个专业组成。2001年,以自动化系为主体,与校内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改建为自动化工程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省级品牌专业;自动化专业属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在读学生24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800余人。

学院现有教师140余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72人,博士生导师2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百人计划”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宽带时域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子系统综合测试诊断与预测”、“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及遥感”、“现代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人”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对地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在军用电子测试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组建的“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是总装备部定点的军用测试仪器骨干承制单位,十余年来承担军事预研和型号任务50多项,在我国武器装备的维护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五年来,学院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0余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余项。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立了“雄鹰计划”、“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等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了以李小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有400余名毕业生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或做出重大贡献。近五年,研究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70%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事业、高校、研究所等单位就业。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

学院与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Birmingham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以及Agilent, Intel, Motorola,德国PTB,美国NIST等国外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互派留学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协议。近五年,主办具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数10余次;邀请150多名海内外学者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派出学术骨干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70多人次;派出学生到国外公派留学或做文化交流500余名,招收留学生20余名。

008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密仪器与机械”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9个校级研究所。目前学院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现有国家“千人计划”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44人,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达65%。

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下,学院已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拥有ANSYS、eMpower、CoventorWare、I-DEAS、Pro/E、Relex、iSIGHT等软件系统和Dspace、动态信号分析仪、阻抗分析仪、自动探针测试台、DSP运动控制实验平台、振动与控制实验平台等硬件系统,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研究课题项目50多项,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导师年均科研经费逾50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研究生导师中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治学严谨并具备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实际科研课题的锻炼和系统培养,广泛涉猎当前国内外科研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同学还能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以及软件版权登记等成果。我院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重用,历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其中90%以上的学生高薪进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著名外企、大型国企、研究所及高等院校,从事产品研发、科研教学与技术管理等工作,如Intel、Autodesk、德尔福、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联想国际、联合汽车电子、中兴通讯、海格通信、华为、中电集团、中航集团各研究所、中石油或到美国的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等。学生就业满意度很高,事业发展态势好,多数学生成为单位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在我院的学习与研究为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009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无线电系1980年成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1986年该研究室并入自动化系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学校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师资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多年努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支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构筑了能够从基因、分子、细胞、动物等多层次的研究,能够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程分析的现代化研究平台,能够进行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到多种医疗电子仪器设计的医学信息研发架构;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磁共振影像研究中心(fMRI)、信息医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等重要项目,依托学校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以及近三十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积淀,深耕信息科学与生物及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形成了以神经信息、生物信息、遗传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方向的学科构架,学院目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0年)、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四个硕士授权点。学院在国家“985”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物理与生物电磁学”和“智能信息处理”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培养基地”。

010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其全部二级学科,即: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5个二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2013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数学学科世界两百强。同时,学院为全国七个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国家教学基地。

在工程硕士方面目前设有“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四川省特色专业)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近550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200多人。

学院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数值代数与科学计算及在复杂电磁计算中的应用、图像与视觉计算的模型算法及应用、动力系统与控制、微分/积分方程数值解、偏微分方程与调和分析、概率论与金融数学、随机模型方法及工程应用、统计学及应用、不确定性数学理论及应用、经济数学、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应用软件、代数组合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多人曾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师德标兵、校“百人计划”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和部省科研项目,包括一批国家973计划课题、四川省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理论类)等多项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在国际顶级/一流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具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两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一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多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多部教材入选“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科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系列一等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多项赛区冠军并多次进入世界总决赛并获全球第16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多项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在曾获佳绩,多位毕业生入选“成电杰出学生”。博士生获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竞赛二等奖和优胜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多位博士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入选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每年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去国外国际名校(如英国牛津大学等)、中科院和国内名校深造。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受到大型IT和金融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其他著名高校的欢迎和赞扬。

011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系1982年建立的管理工程系,是一所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学院。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三个相互融合渗透的一级学科群,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优秀师资队伍,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学术殿堂。

——学科与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工程4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金融工程、应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8个硕士点和MBA、EMBA、I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金融、软件工程7个专业学位的硕士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和数量经济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任课教师,为研究生精品化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学院现有教师109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7人,副教授7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79%,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研究背景的教师占60%。教师中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多人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20项奖项。

012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人文社会科学系,1993年建院,2006年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扩展、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文科学院。

学院现有公共管理、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政治、新闻传播学、应用心理学5个硕士点及公共管理(MPA)、新闻与传播(MJC)。其中,公共管理学为一级学科、特色专业,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在校统招研究生近400人。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学校、公务员、企业、科研机构等。

学院研究生导师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导6人。现拥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四川省师德标兵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名,政府津贴专家2名。

学院科研实力提高迅速。近三年学院完成科研项目350余项。共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课题33项。发表学术论文480篇,其中SCI、SSCI、CSSC、EI和CPCI检索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40余部。

学院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6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专业简介:

公共管理: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深入掌握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电子政务的理论及其实务,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社团组织、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和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司法机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以及法律实务工作。

国际政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是我国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早设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硕士点之一。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掌握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战略、中国外交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外资企业、社会团体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

新闻传播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2011年升为一级学科。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在新闻传播、网络传播、区域和国家形象传播以及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新闻传播、网络传播、文化产业和媒介经营管理的知识、理论及技能的专门人才,能胜任大众传媒机构、宣传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网络传播和文化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

应用心理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独立从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能胜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服务机构的科研、教学、教育、训练、咨询等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2007年获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位权。旨在为公共部门、政府机关和非营利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理论素养以及较强的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适应电子政务、地方政府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所需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2010年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位权。旨在为传媒机构、宣传机构及网络传播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新闻与传播基本研究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013外国语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外语科,始建于1956年,1984年组建为外语系,2001年11月正式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法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翻译专业学位(MTI)教育中心、公共外语教学部、多语种教研室8个教学单位;学院现设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所、神经语言学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所、语言培训中心、TOEFL-GRE-雅思考试中心等科研和对外服务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体系完备。学院拥有1个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英语文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及海外汉学研究、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日语)、日本语言文化、认知神经语言学等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点招收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的笔译和口译方向的硕士生。学院开设英语、日语、法语、翻译4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教授、副教授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博士后2人,教育部名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学院56%的教师均有在海外名校留学、访学的经历。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目前,拥有可容纳近1000多人的电化教学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开放实验室、数字化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云计算中心等,音像设备齐全,影视资料丰富;建有学院图书基藏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文献检索系统;拥有中、英、日、法等语种书刊2万多册。外语语言工具书、各类专业文献和中外文期刊齐备。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为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6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省厅社科规划项目、校级和各类横向课题80多项,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2、3等奖5项。

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师德建设,学风严谨,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在人才培养中 “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地方外语大赛频频获奖,每年都有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外研杯英语辩论大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等,多次获得“CCTV 杯”、“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南特等奖”、“全国二等奖”等,多次获得全国“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二等奖。英、法、日语系与英美及日本知名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学院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友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常年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短期讲学或担任兼职教授;学院教师有多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赴国外访问或进修。

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外国语学院已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工科优势、注重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外语学院。

0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现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2个二级博士学科授位权,2个一级硕士学科授位权,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120人,近五年来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行政机关。

学院现有博导7人,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其中博士19人,并拥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学院设有五个教研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两个服务于学科建设及教学的实验室。

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和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门;承担4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与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撰写专著5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学院科研成果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8项、三等奖18项。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两个硕士点采取一级学科招生,实施一级学科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设置五个研究方向,以有效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该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人才,政治学专业以学院科研优势和国家发展需要为依据设置四个研究方向,以有效实现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相互促进,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治学研究、宣传、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人才。

017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6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拓展新学科而建立的从事电能源科学技术高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集中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中长期从事电能源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致力于解决电能源短缺和电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学院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率电子学、微波输能等研究方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委的重大科研项目,已逐步形成涉及电能源科学与技术“材料—器件—系统—应用”各环节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体系,在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太阳能电池、电力电子应用、新能源汽车等相关研究领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资助达100多项,累计申请专利1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已经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中。

学院以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背景,综合电气工程、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领域,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基于交叉学科的宽口径、复合型能源专业人才。

学院拥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及教学实验室,充分结合学校电子信息领域优势与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电能源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以“千人计划”和毕业于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知名大学学者领衔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起点高,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锐意进取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特色鲜明的电能源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优势,在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018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2年1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而建立的新学院,由国际著名遥感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学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庞大的信息科学优势学科群,确立了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资源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突出“3S(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国防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设“环境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并自主设置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在读硕博研究生100余人。

学院发展势头强劲,已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拥有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室、数字环保实验室、空间信息工程实验室、公共卫生领域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观测与处理系统实验室、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

资源和环境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发展的共同主题,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之一。以此为契机,年轻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国家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

019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7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拓展航空航天科研领域、建设空天信息新学科、开展多学科融合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本硕博各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组建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导航、制导与控制”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覆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在测控通信与导航控制技术、空天信息科学技术等方向上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共有教师8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人,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达7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者达40%。学院面向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名誉、客座及协议教授,包括院士6人、教授(研究员)30人。多名教师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的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

学院依托学校完整、强势信息学科群,在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技术研究。科研特色领域及成果涉及微波器件与电子测试技术、高温超导高灵敏微波接收技术、人机耦合技术、宽带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声波定向技术、探测/测控/通信/导航一体化技术、空间光通信技术、复杂系统仿真测试验证与评估技术等。建院以来,共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军民口重大专项、国防预研/新品/型号、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32项,科研经费到款2.54亿。 航空航天类项目共341项,占总数的64.3%。建院以来,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文章721篇,其中SCI收录100篇,EI收录125篇;申请专利82项,授权40项,包括2项美国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与国际知名大学、企业及国内航天航空重点研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INTEL、美国微芯公司、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等共建了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其中包括空间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中心、临近空间技术实验室、精确制导工程中心、机器人远程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智能机电控制联合实验室、先进半导体制造与工业工程联合实验室、空间运行技术研究中心、变频节能混合电源系统实验室等。

航空航天学院主要面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学以及其他相关理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方向,如导航制导与控制、空间信息系统、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系统工程等,招收优秀推免生及本科毕业生,在空间信息科学技术方向上培养以多学科融合为特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将以国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牵引,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开发能力,为我国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学院现有全日制研究生45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27人,博士研究生29人。

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其中1/3左右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下属军工科研院所工作;约1/2进入Intel、IBM、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部分进入金融、电力等行业相关单位,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执教或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九州生气携风雷,春华秋实谱新篇。今后,航空航天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开放式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复合型高层次空天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摇篮。

021医学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医学成果的创新突破和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在此大背景下,转化医学、医工结合、信息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2013年9月29日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医学院正式签约,标志着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国家医疗改革要求,探索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进行跨学科医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医学结合在交叉学科领域备受关注,承载着五十余年历史的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全国重点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四川省人民医院是四川省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技术指导中心,拥有一批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是四川省医疗龙头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一直坚持临床、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在以临床服务为主体的情况下致力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