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8 年 7 月 10 日 《中国古代文学Ⅰ》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6) 一、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七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 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本科目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比较全面 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 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文学不同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 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 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 派,以便为将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 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 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 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题量以中等 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一)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 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 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 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 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 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 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 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二)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 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 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 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 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 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 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 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 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四)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 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 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 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 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 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 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 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五)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 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 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 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六)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 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 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 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七)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 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 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 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 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 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 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 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八)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 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 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 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 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 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九) 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 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 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