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201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06 考试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一、考试要求 无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所招收与无机化学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 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对无机化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无 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有 关基本原理去掌握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物质的结构、性质。 同时 需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 结构化学部分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周期系内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 各类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元素周期律性质及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关系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及氧化态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价键理论:σ 键和π 键 价层电子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要点, sp 3 杂化,sp 2 杂化,sp杂化 共轭大π 键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分子轨道能级图 共价分子的性质:键长,共价半径,键能,键角,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掌握晶体的基本类型及其性质特征 离子极化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解释。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定义,复盐与配合物,配合物的命名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中心原子d轨道在配位场中的分裂·分裂能Δ ·光谱化学序列 高自旋与低自旋·成对能p,稳定化能 2 化学热力学部分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概念 化学反应热效应 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反应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有关计算;吉布斯能和化学 反应方向的判断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 标准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能变的关系;熟悉多重平衡 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了解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来选择合 理的生产条件 3.化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反应机理概念,有效碰撞理论,了解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的 概念及其意义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 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熟悉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4.化学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 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了解多元酸、多元碱、两 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的概念。 缓冲溶液的作用和组成、缓冲作用机制、能熟悉地计算缓冲溶液pH值;掌握缓冲溶 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及计算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了解两种沉淀间的转化、分级沉淀 熟悉pH值对难溶金属氢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方法 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以及浓度、沉淀、酸度等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应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及其计算 元素电势图及其运用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配合物的有关计算 了解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 5.元素部分 卤素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硫的成键特征及多种氧化态所形成的含氧酸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氮和磷的单质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 应用 砷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 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生成与性 Cu(I)、Cu(II);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 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铬的各种价态的氧化物的酸、碱性、铬(Ⅲ)的还原性,铬(Ⅵ)的氧化性 铬酸盐及重铬酸盐的相互转化及其溶解性的大小 锰的多种价态氧化物的酸、碱性,介质对高锰酸钾还原产物的影响 Fe,Co,Ni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其重要配合物的性质 三、题型结构 1、判断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2、选择题 (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3、简答题(共 8 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4、推断题(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5、计算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四、参考书目 1.《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