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浙江林学院 2007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 (综合卷 150 分) 参考答案要点: 简述题(每小题 15 分,限做其中 4 题,共 60 分): 一、简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般认为,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其基本结构为: 1.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 (1)外在的行动 (2)行为方式 (3)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 2.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要观件 (1)行为意思 (2)行为认知 3.法律行为的确认 二、简述法的局限性 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 2.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 3.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度 4.在实施法所需人员条件、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考生把上述四点回答为如下四点也成立,即:法的主观性、法的滞后性、法的僵化性、法的压制性) 三、简述刑法中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上述定义,危害行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 含义:首先,危害行为是在法律上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其次,危害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行为。 因为只有这样的危害行为,才可能由刑法来调整并达到刑法调整所预期的目的。由于危害行为是意识和意志的 产物,因此人的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静,即使客观上造成损害,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因而不能 认定这样的行为构成犯罪。刑法中的危害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刑法理论将繁多的危害行为概括为两种基本 形式,即作为与不作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