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读研的乐趣
【编者按】
研究生的学习是枯燥的,因为整天要沉浸在繁杂理论的学习和机械的实验操作中。但当你积极对待每一天的生活,真正融入当下的学习,你会享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简单”的社会学博弈
雯雯
在上海读研,我用大半年的时间想清楚了一句简单的博弈:选择当下的生活,学业必须是主基调——为了对得起自己和光阴,只能把自己“简单”地当作学生。
我从小就是个听话又叛逆的孩子,5年前勇敢地直面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上数学系,从此开始了4年呕心沥血的寒窗生涯;大四那年拿着保研名额独闯上海,成功拿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很多人都对我的选择难以理解,但这就是我选择生命履迹所运行的方式。我一直这样策划着生活,用3年的研究生时间来缓冲自己的压力和锋芒,来调整充实自己。
曾几何时我也是茫茫理工科大军中埋首苦读的一员,对纱笼后的社会学有着朦胧却保守的认识:在我看来那些玄而又玄的文字游戏像是在玩火。比如说,城市社会学的概念,有人说它不是研究城市的社会学,它是一种视角,是一种方法,或者上升到哲学或政治学的角度,是一种制度。但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社会学专业,就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努力去了解喜欢这个专业。于是,狂啃专业书、勤奋地跑图书馆、到处作调研、经常写报告、积极参与老板的课题,我的研究生生活真可谓是“在烈火中永生”。
平心而论,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第一次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圈内行走,被钢筋水泥压抑和高层建筑之间的过堂风吹得东倒西歪,我真实感受到了,这就是上海。这学期因为专业课的需要,我经常往返于上海市区各个角落间,学会了用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建筑批判的视角来解构空间,学会了用空间政治来分析城市规划的利与弊。站在徐家汇的天桥上,我凝望着虹桥路方向绞尽脑汁地思考,匆匆而过的人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挂着相机、夹着上海城区的地图,我穿梭在每一条小巷之间,每一处建筑都是历史的凝集,行走于此,仿佛在历史的河流中跋涉前行。也许没有人会在路过的时候思考建筑是作为怎样的城市符号被表征,也没有人会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思考城市空间的分层、交通网络的结构,更没有人知道一棵树的历史、一栋洋房的旧事、一朵花开的声音,而我,一个从学术空间闯入市民空间的不速之客,正在学会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看待这一切、研究这一切。
无论批判学者们怎么说钢筋水泥禁锢住了人类的灵魂,或者说重工业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沉重的人口压力让政府喘不过气,或者干脆是整座城市面临被海水覆盖的威胁,我都喜欢这座城市。因为在生存空间的缝隙中,我寻找到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方向——研究城市社会学,也在研究中寻找到了专业学习的乐趣。
老板说,社会学家最纯粹的境界,就是将学术和生活结合起来,把学业、生活、工作不露痕迹地糅合在一起,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和瞬间都渗透进思索、辩证,同时把学术从象牙塔中请出来走入生活的大观园。是的,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将学术与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它需要不停地在田间地头、街道建筑间奔跑研究,如果你不亲身感受一下,永远做不出好的学问。所以,我一次次地跑向城市最中心的十字街头,跑前跑后地拉人完成我的调查问卷,执著地蹲在监测点每隔半小时准时拍摄人流的照片……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是不断向心中的梦想靠近。
梦想是很浪漫的一种说法。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每天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向我所希望的事业方向追逐,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编织自己的生活。我想,对于社会学的研究生来说,老板所谓的把学术和生活糅合在一起的真正含义,就是首先把自己当成一名社会人,然后在知识中不断寻找力量,将生活过得更加有声有色。
研究“生”的学问
方浩
2007年10月,当自己忙于找工作的时候,却意外得知可以保送研究生。于是,就像一直以来的观点一样,“人的痛苦来源于选择”,当自己可以选择的时候,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家人的意思很明确,保送研究生是全公费,相当于国家出钱让你读书,而且节省了考试的时间,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可是,对于搏击风浪的渴望却使我那颗不安分的心难以停留在学校这小小的象牙塔里。而且,虽然说科学研究会带给我很多的快乐,但我却并不愿意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又何必去拿一个工科的硕士学位呢?于是,我思考着,痛苦地抉择着。
“胜不妄喜,败不遑馁,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决定选择厚积薄发,在这个不理尘世的校园里继续思考人生的问题。所以之于我,研究生生涯就是一段研究“生”的学问的时光。
我希望探求人世间最根本的奥秘,因此我跑到08级本科的哲学班上听哲学课。虽然是大一的课程,但对我这个纯粹的工科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哲学给我开启了一扇窗户,给我展示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也让我开始从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思考人生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想通了人生的问题,我开始热情地拥抱生活,积极投入当下的专业学习。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对生活没有抱怨,只有一颗享受与感激的心,我尽情享受在校园里的日子,享受属于学习的乐趣。
早上起来,手持一卷书在青年园里朝读,英语也好,古文亦可。朝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也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圆圆曲》、《洛神赋》、《长恨歌》……一篇篇古文的背诵,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吟诵几句,似乎口鼻中还残留着书卷香。有一天正在背诵《圆圆曲》,一位老者走过来跟我攀谈,聊起了关于人生的哲学,并问我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老者考试,我只能微笑作答,把我最近接触的哲学、文学观点以及自己的见解娓娓道来。老者听罢,笑着说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对人生哲学既有这么独到的见解……于是,每天和老者的闲聊成了生活中的必修课,这样的意外也给我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一丝新意。
每天除了井然有序的实验室生活,我还主动参与老板的课题,借此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把自己投入到完全的思维空间里,不仅记下做方案、画电路图、调试电路的每步工作进程,还把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茶余饭后,或是行走的路上,我都把这些问题思考一番,希望在不断的思考中有不经意的发现。
专业学习之外,我也积极投入社会活动中,学习社会上的“生”知识。研一一开学,我就加入了“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协会,由于这个协会是以主办学术性讲座为主要任务,专门邀请国内外院士级专家学者,我也因此结识了很多专家学者。2008年,我策划组织了“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实践行”活动,与协会里的10位同学到北京专门邀请专家学者,成功拜访了25位科学院院士。在与这些专家学者的接触中,我近距离感受了学者的研究魅力,得到了许多受益匪浅的专业指点,也不断培养了组织沟通能力。
对我来说,研究生是研究关于“生”的问题,学习是第一要务的。当研究生的第一年即将逝去的时候,翻看从前的日记,逝去的光景又浮现眼前,我渐渐感到,自己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