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每年规模高达百万的考研大军中,为了能更好更快地得到信息,为了他们的专业课……总有一些报考外地院校的人背井离乡,来到报考院校所在地租房复习,或干脆租下学校某寝室的床位。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考研客。
他叫周运言(化名),31岁,来自湖南常德,今年7月来到重庆准备2005年的研究生考试,这将是他的第二次考研征程。他的目标是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法学院,下午1点,当记者走进他的小房间时,他刚看完书,正准备午睡。
三件家具 两样“电器”
房子里的光线很微弱,最亮的地方是窗前和门前,周运言就在窗前的书桌上进行他白天的学习。六七平米的狭小空间内,摆着三件家具:窗前的书桌和旁边的小立柜,靠里的床。房间里有两样“电器”,一是台灯,第二就是悬在天花板上一根电线吊下来的60瓦电灯。
“这间房子700块半年,”周运言笑着说,“还不错吧。”像他一样报考西政或四川外语学院(以下简称川外)的“考研客”大都聚集到了“红炉厂”——这个位于西政后山的片区租房备考。“红炉厂”离西政和川外都比较近,报考两校研究生的“考研客”一能去听听有关专业课的讲授,二能快速获得有关信息,立即采取行动。据附近居民介绍,这里以湖南和江西的“考研客”居多。
房间的简陋突出了一样东西——书。除了地面,在书桌上,在床上,在柜子顶上都是摊开或合拢的书。“这些书可辛苦坏我了。”周运言说。第一次考研结束后,他背着行李,提着两大箱子差不多30公斤的书踏上了回家的火车。下车后再转汽车,下汽车后还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方能回家。今年盛夏,他提着同样的“装备”回到了重庆,再次投入到书海中,朝着理想进发。
记者还发现,除了窗户那面墙壁上,房间的三面墙壁上都张贴着书法作品。写的是草书,限于光线微弱和本人视力有限,记者看不清上面的内容。“是上任前辈留下的。”周运言说。作品的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了几张草书,周运言伴着它们已有十来个月,“也算是对我的激励吧!”他说,“走吧,吃饭去!”
548碗小面
小面是重庆的特有面食。用麻辣卤(主要成分是辣椒、花椒、油、其他香料)盖在面条上,被染得通红的面条上盖着几根青菜,这就是小面。小面是周运言的每日必备主食,早上一顿,晚上也大多是,偶尔换个蛋炒饭(中午他一般不吃)。在进入冲刺的日子里,他通常会要求老板再加一个鸡蛋。小面的价格是2元,加一个蛋2.5元,蛋炒饭3元。中午3点,记者和他一人要了一碗加蛋的小面。
“你不怕营养不良吗?”记者问周运言。“我每周五晚会犒劳自己,点一个6块钱的回锅肉,米饭是免费提供的。”他笑眯眯地指着说,“今晚就可以奢侈一番。”
“这个年轻人差不多每天都在吃小面,”老板说,“我会给他多下一点。读书,费神啊!”
2003年、2004年的六个月,周运言都是在红炉厂度过的,以每天1.5碗小面计算的话,548碗小面,这就是支撑他走过两年考研之路的主要食物。
用知识改变命运
去年周运言栽在了英语上,他的政治和两门专业课均顺利过线,唯独英语差了几分。“真是可惜,”他说,“不过今年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不怕英语。”周运言在农村教初中,除了化学外,几乎所有的课程他都上过。“由于教书的原因,英语我从没落下过,”他说,“去年的考试我败在听力和写作上。”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取消了听力,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周运言1996年毕业于湖南一所师专,而后通过自考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文凭。“这花去了我6年的时间,”他说,“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在学校当孩子王不是他的所爱,“我要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说。从事学术研究是他的梦想,而西政就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好起点。为了实现梦想,他离开了妻子和已经7岁的女儿,孤身来到重庆。“为了节省费用,”他说,“我每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回家。孩子快念小学了。”谈起女儿,他兴奋起来,从书桌上拿一本书,抽出夹在里面的一张照片给我看。让孩子有个更好的环境成长,这是支撑他走过两个寒冬酷暑的最大动力。
和记者的聊天占去了周运言大半个下午的时间。5点钟,记者和他握手告别,并表示歉意,打扰了他的学习。“不要这么说,平时找个人神聊很难的。”他说,“这次考得好的话,明年我来找你吃饭,咱们再好好聊一次。”
“祝你马到成功!”这句话记者在离别前对周运言说了一次,此文结尾再用一次,祝福2005年所有的“考研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