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学科教学(音乐)复试科目
复试笔试科目:《音乐教育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2小时
二、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设计与写作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 音乐教育概论
(一)考试内容
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性质与特征、功能及意义、音乐教育学的相关概念。
(二)考核要求
1、理解国民音乐教育的含义。
2、明确国民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了解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与方式、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
4、了解美育的特征及音乐的性质与特征。
5、理解音乐教育在陶冶情感、寓教于乐、启迪智慧、以美促健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第二章 音乐教育哲学
(一)考试内容
音乐教育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音乐教育哲学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二)考核要求
1、学习音乐教育哲学的目的
2、了解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3、理解不同哲学观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第三章 音乐教育简史
(一)考试内容:
音乐教育的起源,古代的音乐教育,近现代音乐教育,当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原始社会的音乐教育
2、理解原始社会中音乐教育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3、了解周朝的音乐教育机构
4、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5、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教育概况
6、了解学堂乐歌及其推动者的有关知识
7、了解当代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四章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审美教育
(一)考试内容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内涵,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
(二)考核要求
1、理解审美与美的概念
2、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
3、了解审美教育的过程、方法和原则
第五章 音乐教育心理
(一)考试内容:
音乐能力心理结构,音乐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对培养音乐能力的基本认识,音乐感受能力与各种音乐能力发展的辨证关系,以情感体验和聆听位引导的自觉性音乐整体能力的发展,音乐心理对人整体心理发展的作用,音乐能力的测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音乐能力心理结构的概念及其核心能力
2、领会音乐的情绪体验在音乐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音乐感受能力与各种音乐能力的辨证关系
4、了解以情感体验和聆听为引导的音乐整体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及其作用
5、了解音乐心理对人整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6、了解两种音乐能力观
第六章 音乐教学过程
(一)考试内容: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要素,音乐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二)考核要求
1、识记音乐教学过程的概念
2、了解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
3、了解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阶段
第七章 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考试内容:
音乐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情感、形象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原则,大面积提高音乐基本素养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核要求
1、识记音乐教学的基本基本原则
2、领会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 音乐教学方法
(一)考试内容:
音乐教学方法概述,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音乐教学方法概念
2、了解音乐教学方法的演变过程及其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理解情绪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4、了解演示法、练习法等八种教学方法的概念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 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种主要音乐教学法简介
(一)考试内容: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综合乐感教学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五种音乐教学法的概况
2、基本掌握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和铃木教学法的教法要点
第十章 音乐教学工作与教师教育
(一)考试内容:
音乐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音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课外音乐活动及音乐选修课,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班级上课制的概念及优点
2、了解音乐课的基本类型
3、掌握音乐课的基本结构
4、了解备课应做好的大致工作及备课的重要性
5、明确上课的基本要求
6、了解音乐教学工作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7、理解课外音乐活动的重要性及活动的形式与方法
8、明确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附录:
参考书目:
1、曹理著:《音乐学科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新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