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1 RNA肿瘤病毒与病毒癌基因 1.2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人类肿瘤 1.3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的靶向防治
2、肿瘤表观遗传学 2.1 表观遗传学 2.2 DNA甲基化 2.3 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 2.4 表观遗传治疗法 2.5 表观遗传分子标记物 2.6 DNA甲基化检测技术
3、非编码RNA和肿瘤 3.1 miRNA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机制 3.2 miRNA对肿瘤细胞生物程序的调控 3.3 miRNA在各种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3.4 miRNA与肿瘤诊断和治疗 3.5 I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3.6 IncRNA在肿瘤诊治中的意义 3.7 循环RNA和循环miRNA
4、信号转导与肿瘤 4.1 基本组成 4.2 主要转导通路 4.3 表观遗传调控与信号转导 4.4 肿瘤临床中的信号转导 4.5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研究方法
5、细胞周期与肿瘤发生、发展 5.1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CDKs 5.2 细胞周期机制的两大功能 5.3 肿瘤的细胞周期机制破坏 6、细胞分化、凋亡与肿瘤 6.1 细胞分化和肿瘤 6.2 细胞死亡的类型和基本特点 6.3 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节机制 6.4 自噬与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发生和调节机制 6.5 程序性细胞坏死发生和调节机制 6.6 细胞死亡和恶性肿瘤 6.7 细胞死亡干预和肿瘤的治疗
7、能量代谢异常和肿瘤 7.1 糖代谢异常和肿瘤 7.2 肿瘤细胞线粒体异常和氧化应激 7.3 肿瘤细胞内调控能量代谢异常的分子网络 7.4 肿瘤能量代谢的研究方法
8、肿瘤干细胞 8.1 肿瘤异质性 8.2 肿瘤干细胞定义 8.3 如何鉴定和分离肿瘤干细胞 8.4 肿瘤干细胞的起源 8.5 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 8.6 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 8.7 逆转肿瘤干细胞的耐药以及对放射性治疗的不敏感 8.8 诱导分化治疗或刺激静止的肿瘤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9、肿瘤侵袭与转移 9.1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9.2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9.3 阻止肿瘤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0、肿瘤免疫 10.1 肿瘤抗原加工、提呈与识别 10.2 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10.3 肿瘤免疫逃逸 10.4 肿瘤免疫编辑研究新进展
11、肿瘤分子病理诊断 11.1 分子病理诊断在肿瘤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11.2 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11.3 基因突变和扩增及其检测 11.4 生物芯片技术 11.5 基因多态性及其检测 11.6 端粒酶与肿瘤及其检测
12、肿瘤影像诊断新技术与微创介入治疗 12.1 CT的临床应用 12.2 磁共振影像诊断和波谱分析 12.3 肿瘤的核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 12.4 肿瘤超声诊断与超声介入新技术 12.5 现代影像导引下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
13、抗癌药物发展策略 13.1 抗癌药物研究的发展 13.2 抗癌药物发展策略与方向
14、肿瘤的内科治疗 14.1 癌症化疗的药理学基础 14.2 抗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化学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14.3 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14.4 局部化疗 14.5 造血细胞因子及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和超大剂量的化疗 14.6 肿瘤塔靶向治疗 14.7 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
15、肿瘤的外科治疗 15.1 肿瘤外科的发展 15.2 肿瘤外科的作用 15.3 肿瘤外科治疗原则 15.4 肿瘤手术的应用 15.5 肿瘤手术注意事项
16、现代肿瘤放疗学及其展望 16.1 放射物理学和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16.2 放射生物学的发展和在临床放疗中的应用
17、肿瘤的生物治疗 17.1 肿瘤疫苗 17.2 肿瘤免疫治疗 17.3 肿瘤基因治疗 17.4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
18、肿瘤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18.1 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 18.2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历史演变 18.3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原则 18.4 肿瘤综合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18.5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模式 18.6 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19、癌症预防 19.1 预防是人类控制癌症的重要策略 19.2 癌症预防的定义和范畴 19.3 生物学因素与癌症预防 19.4 控烟、生活因素与癌症预防 19.5 癌症的二级预防 19.6 癌症的化学干预 19.7 如何开展癌症预防的研究
20、肿瘤研究方法学 20.1 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与评价 20.2 肿瘤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 20.3 生物信息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