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早在1925年,就设立了国学研究院,1926年分设国文、历史、外语、社会学等系,1928年设立文学院和法学院。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恽吴宓、冯友兰、朱自清、张奚若、金岳霖、闻一多、吴晗、王力等诸多大师曾在此执教,倡导“中西融汇,古今贯通”,逐步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学术特色,在治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绩。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的文科院系并入北京大学和其他院校。1978年以来,学校先后恢复建立了社会科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系、教育研究所和艺术教育中心。1993年底,在上述系、所、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自1993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快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在下设哲学与社会学系、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含国际汉学研究所)、外语系、传播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艺术教育中心(含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等实体单位。此外学院还设立有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组织: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和语言研究中心。学院招收与培养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和研究生。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哲学、专门史、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全院现有教师242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78人,教师中1/2以上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为适应学院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学院还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49人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双聘教授。学院承担全校三个层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文科专业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为全校学生先后开设了100余门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各语种选修课。此外,学院还开展了面向世界各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教学以及面向港澳的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经济与法律教学。学院为香港高级公务员及香港工商金融界管理人员举办了多期“中国研习课程”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学院按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原则,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和“八五”重点项目及国家教育部、科委、北京市有关科研项目百余项。全院共有50余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有关部委和省市的优秀成果奖。学院还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并接待、指导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访问学者及博士和硕士生。我院的教学与科研还得到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的热情捐助和支持。学院设有人文社科信息中心,采取现代化网络管理及多媒体技术,有各类图书30余万册,期刊700余种,有一批光盘信息资料。另设有伍谢瑞芝文库、冯友兰文库、钱穆纪念文库等文库和地方志文库。学院现有传播学、计算机语言学和多媒体三个实验室及院计算机中心。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学院现有本科生250名,双学位生240名,硕士生200名,博士生20名。多年来培养的各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新闻传播、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国家公务员等社会工作有较强的适应和开拓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今年本科生招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专业(详见中国语言文学系、外语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