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采矿系。该系是1952年建校伊始最早成立的系之一,由当时的北洋大学采矿系和华北大学工学院采矿系为主组建而成。1980年,学校成立地质系。1994年11月,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将原采矿系、地质系合并,组建成立资源工程学院。2001年1月,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的设置现状和发展需要,将资源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5个系、1个中心、1个研究所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即资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矿物加工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实验中心;空间遥感与GIS应用研究所;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矿业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以及“工程力学”、“岩土工程”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资源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同时为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科建设一直是学院的一项中心工作。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对于所属的本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按照“继承特色,发展创新”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突出特色,拓宽基础,扩大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相继组建了矿物资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和安全工程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分别于 1997 年到 1998 年相继开始招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于 2002 年开始招生,车辆工程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安全工程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2009年学校学科调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调到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目前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有 19个普通硕士学科点(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基础、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生物化工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环境工程、矿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14个博士学科点(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基础、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矿业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包括教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33人,另聘有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校内外兼职教授16人。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学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学院有30多位教师在国内外的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如国际岩石力学局理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目前,挂靠在学院的国家二级学会有四个,即:中国金属学会采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冶金自动化学会CAD与CAM学术委员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学会一个,即:亚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