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考研秘籍考研网!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真题下载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 >> 正文  2018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单位网上接受咨询和报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研究生专场招聘场面火爆
普通文章 厦大女研究生被杀案终审判决 凶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广东八校网上试点考研报名将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硕士北京招生单位报名点一览
普通文章 洛阳高新区21名硕士研究生被聘为中层领导
普通文章 浙江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从下周一开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区网上报名时间安排表
普通文章 广东:研究生入学考试2003年起重大调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国研招上海考区报名点一览表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宁夏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大连铁道学院04年硕士接收调剂生源基本原则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筹)05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学04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04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5年硕士调剂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调剂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学04年研究生招收统考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大学0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历史文化学院2018年专业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
学院代码:005
学院名称: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045109 学科教学(历史)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通史(含中国通史和外国通史)
《中国通史》考研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本考试测试考生中国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对中国史基本知识
有较强的了解,了解学术动态,能够较好地阅读古代汉语,具有较强的汉语写作
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共有四种题型:名词解释(20%)、简答题(20%)、
分析题(20%)、古汉语(20%)和论述题(20%)。与世界通史合卷,全卷 150 分,
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卷面分数各占一半。
三、考察范围
1.史前时代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
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
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
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2.夏商西周时期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
“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
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
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争霸及其实质和意义;管仲改革;弭兵之会;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
分晋;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履亩而税”;儒道学派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
“六艺”;李悝变法;吴起变化;商鞅变法;七国争战;合纵连横;郡县制度;上
计制度;金属货币的出现;都江堰与郑国渠;华夏族共同体的扩大;百家争鸣出现
— 2 —
的背景及其意义;孟子、荀子、庄子、韩非、邹衍的思想;《左传》与《国语》。
4.秦汉时期
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坑事
件;秦始皇评价;秦长城;秦始皇陵;楚汉战争;秦朝的历史地位;
“汉承秦制”;黄老政治实施的背景及其表现;郡国并行;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太学;经今古文
之争;西汉的赋役制度;耦耕和耧犁;代田法与区田法;汉武帝的财经政策;巫蛊
之祸;《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莽托古改制
的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史记》与《汉书》;乐府诗;秦汉
简帛;汉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归台阁”;度田令;征辟制;谶纬;外
戚宦官交替专权;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清议;党锢事件;太平道与黄巾起义;庄
园经济;《四民月令》;建安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唯才是举”;
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调制;诸葛亮治蜀的业绩;南中平叛;领兵制和复客
制;山越;
司马氏代魏;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占田制;荫客制;户调式;五胡内迁;
《徙戎论》;流民起义;永嘉之乱;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魏晋风度。
十六国;胡汉分治政策;苻坚的统治政策;十六国的历史地位。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出现的条件及其特点;“侨姓”与“吴姓”;“侨
置”和“土断”;桓温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战秦晋胜负的原因及其影响;孙恩卢
循之乱。
“六朝”的含义;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机要”;典签;“检籍”与唐寓之反齐;
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义;儒道佛的关系;
法显与《佛国记》;山水诗与田园诗;王羲之;祖冲之。
北魏的建国;北魏初期的胡汉分治;宗主督护制;六镇;太和改制的背景、主
要内容及其作用;儒学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条件及
其变化;寺院经济;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义;河阴之变;河清改制;关陇集团;《六
条诏书》;府兵制;周武帝毁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铭;《齐民要术》;《水经注》。
6.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统一的必然性;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阅”与“输
籍定样”;大运河的开凿;三征高丽;瓦岗军;江都兵变;隋朝的历史地位。
晋阳起兵及李唐建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之治;政事堂;
“五花判事”;勾检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议》;“三司推事”;隋唐科
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神策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河朔三镇;元和
中兴;永贞革新;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大中之治;黄巢起义;朱
温代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刘晏的经济改革;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及
其历史意义;坊市制度;柜坊和飞钱;草市;唐代的“钱荒”;唐代金银器;唐三
彩;《姓氏录》与士庶合流;乡里制;羁縻府州;唐蕃会盟;渤海国;遣唐使;域
外宗教的传播;隋唐佛教的宗派;会昌毁佛;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五经正义》;
道统说与复性说;《史通》与《通典》;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变文与传奇;唐
代的书法艺术;僧一行与孙思邈;敦煌与吐鲁番文书。
五代更迭;十国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 3 —
7.宋辽夏金元时期
陈桥兵变;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宋代的“路”;官职差遣;磨勘制度;
《宋刑统》与《洗冤录》;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庆历之盟;宋朝的“积贫积弱”;
更戍法;厢军与乡兵;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元祐更化;
哲宗绍述;花石纲;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难;南宋中兴四将的抗金活动;宋金绍
兴和议;采石之捷;宋金隆兴和议;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议;端平入
洛;元灭南宋;五等户;和买与和籴;盐钞;买扑;经总制钱;宋代农业生产的新
发展;北宋五大名窑;宋代的“商业革命”;交子;市镇的勃兴;经济中心南移的
完成;市舶司;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宋代书院;荆公新学;理学的五大流派;朱
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金石学;话本和南戏;勾栏瓦
舍;三大发明及其影响;水运仪象台;《梦溪笔谈》;金元四大家;全真教;宋朝
的历史地位。
契丹的兴起与建国;西辽;斡鲁朵;投下军州;四时捺钵;北面官与南面官;
契丹文。
党项的兴起与建国;西夏文;黑水城文献。
女真的兴起与建国;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行台制度;天眷官制;世宗之
治;蒙古灭金;牛头地;女真文。
蒙古的兴起与建国;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国;怯薛;达鲁花赤;札鲁忽赤;四
等人制;“汉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南
坡之变;天历之变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义;北元;王祯《农书》;元代的棉纺织
业;诸色户计;斡脱钱;元代的“钞法”;元代大运河;延祐经理;《马可•波罗行
记》;海上丝绸之路;杂居与散曲;《授时历》。
8.明清时期
朱元璋建国;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三司;三法司;科道;卫所
制度;里甲制度;胡蓝之狱;空印案;《大明律》与《大诰》;厂卫制度;靖难之
役;内阁;票拟;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南宫复辟;大礼议;庚戌之变;万历新政
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东林党;阉党;复社;明末三案;崇祯的“攘外必先安内”
国策;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黄册”与“鱼鳞图册”;“本色”与“折色”;“里
甲正役”与“杂泛”;开中法;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机户”与“机工”;
一条鞭法;“三饷”;明末大起义;南明政权;“九边”;奴儿干都司;土司制度;
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庆开关;耶稣会士来华;早期的
“西学东渐”;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市民文学;四大科学著作;《崇祯历书》;
明长城;北京紫禁城。
后金的建立;萨尔浒之战;清军入关;八旗制度;绿营兵;议政王大臣会议;
总督和巡抚;分守道与分巡道;秘密建储制;军机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
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平定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东归;金瓶掣签
制;改土归流;川楚白莲教起义;“圈地”与“投充”;清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摊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清中期人口急剧增长
的条件和影响;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开豁贱籍;保甲制;乡族组织;《尼布楚条约》
和《恰克图条约》;闭关政策;马戛尔尼使华;广东十三行;明末清初三先生;博
学鸿词科;文字狱;《四库全书》;乾嘉考据学;吴派和皖派;史考三书;《文史
通义》;明清档案。
— 4 —
《世界通史》考研大纲
一、考试目标及要求
本考试测试考生世界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世界史有较出色
的了解,能够跟踪并对学术动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阅读一种外语材料,
具有较强汉语写作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共有五种题型:名词解释(20%)、简答题(20%)
和分析题(20%)、英译汉(20%)和论述题(20%)。与中国通史合卷,全卷 150
分,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卷面分数各占一半。
三、考察范围
1. 世界古代史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君主专制、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哈拉巴文化、克
里特文明、新王国时期埃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荷马史诗、梭伦改革、克利斯提
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亚述帝国、波斯大流士改革、希波战争、早期佛教、种
姓制度、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罗马的扩张、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繁荣、罗马帝国的衰亡、日本大化改新、镰仓幕
府、戒日帝国、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查士丁尼的统治、法兰克王国和
查理曼帝国、西欧的封建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关系、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蒙古帝国的建立及其影响、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英法王权的强化、英法
百年战争
2.世界近代史
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侵略、文艺复兴时期的著
名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英法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织田信长和丰臣
秀吉重新统一日本、17 世纪英国革命、1688 年光荣革命、三十年战争、“开明专
制”、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西欧的启蒙运动、德川幕府、莫卧儿帝国、奥斯曼
帝国、荷法英的早期扩张与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北美独立战争、联邦宪法、法
国大革命、拿破仑、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19 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英
国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的扩散、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英国 1832 年改革、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内战与南方的重
建、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趋势、
— 5 —
社会立法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
3.世界现代史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和日本的崛起、日俄战争、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巴尔干战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四月提纲》、
布列斯特和约、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1926 年帝国会议、法国寻求安全的措施、魏玛共和国宪法、鲁尔危机、啤酒馆暴
动、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的协调外交、道威斯计划、杨格
计划、《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非暴
力运动、192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广田弘毅内阁与“国
策基准”、绥靖政策、罗斯福新政、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与英法的绥靖、1936
年德奥协定、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东方战线、不列颠之战、莫斯科
战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 珍珠港事件、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重大影响、布
雷顿森林体系、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五国和约、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改造、美
苏冷战的兴起、杜鲁门主义、柏林危机、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美国在亚
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苏联的“安全带”政策、华沙条约组织、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运动、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朝鲜
战争、艾哈德的经济改革、艾德礼政府福利国家建设、杜鲁门公平施政、艾森豪
威尔主义、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布拉格之春、肯尼
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古巴导弹危机、欧共体的成立、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
东方政策、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
速发展。
— 6 —
《历史教学论》考研大纲
一、考试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以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核心,主要考察考生分析、理解和运用
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较出色的了解,
能够跟踪并对学术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汉语写作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全卷 100 分。试卷共有四种题型:名词解释(20%)、简答题
(30%)和分析题(30%)和论述题(20%)。
三、考察范围
1.导论
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历史教育论
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内涵及作用;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
国际比较;历史教育发展趋势
3.历史课程论
中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及沿革;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科书;中学
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
4.历史教学论
历史知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基本方法;专题史
教材教法;地方史与历史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育
5.历史学习论
学习理论与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效率;历史学习策略与方法;中学历
史学习评价
6.历史教师论
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与科
学研究
— 7 —
《历史教育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考察学生对历史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对历
史课程论、 历史学习论、历史课标与目标论、历史教师论、历史教材论、历史教
学论及历史考试测量与评价论等;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运用历
史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及教学策略来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全卷 100 分。试卷共有四种题型:名词解释(20%)、简
答题(30%)和分析题(30%)和论述题(20%)。
三、考察范围
1.历史教育学概述
课程的概念及性质;课程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理论源流:对凯洛夫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
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目标分类理论。
3.历史教学主体论
历史教育新理念;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中学历史教师的校本研究;中学历史
教学论文的写作。
4.历史学习主体论
历史学习理论及方式;历史学科素质教育;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科学
习创新。
5.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论
历史课程的计划;历史新课程标准;国外《历史课程标准》透视;中学历史教
材;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
6.历史教学目标论
历史新三维教学目标;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历史教学模式
7.历史教学过程论
(1)教学准备: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导学案;中学历史教
师的说课;中学历史微格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 掌握计算机多媒
体辅助历史教 学概念及优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
(2)历史课堂:中学历史课堂的类型;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历史教学设
计。
(3)教学反馈:中学历史课堂观察和评课;中学历史作业设计。
— 8 —
8.历史教学方法论
(1)教学组织: 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历史课堂的板
书设计。掌握历史课堂板书的要求、原则及 特点;板书的形式及设计板书要注意
的问题。
(2)历史地图:历史地图的发展及编制;中学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掌
握激发学生阅读和运用历 史地图的兴趣;考试复习的策略。
9.历史考试学
(1)中学历史选择题的命制及解题思路;
(2)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原则及设计。掌握材料分析题的命制及答 题策略。
(3)中学历史考试的测量与评价
10.历史教育实习的准备和组织
(1)历史教育实习的准备。掌握历史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2)历史教育实习的组织。掌握教育实习的实施及评定;实习学 生的基本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 QQ 34552650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称:昆山创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考研秘籍网 版权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