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运筹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运筹学是为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性质。其 评分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坚 实的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 上择优录取。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网络 计划与图解评审法、存贮论。具体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 运筹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学生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 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和求解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 正确理解运筹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 掌握求解运筹学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4. 能正确的解释所求问题的计算结果。 四、考试形式与考卷结构 答卷形式:闭卷、笔试;试卷中的所有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答题时间:180分钟。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问题建模20%,基本理论和方法 40%,分析题40%。 试卷题型: 基本概念20%、计算及应用题 80%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1.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1)了解:经济管理中常见的线性规划问题:生产计划与组织问题、工农业布局问 题、合理下料问题、配料问题、运输问题、指派问题等。 (2)理解: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单纯形法的几何意义,线性规划问题的解的几种 可能情况,单纯形法的思路与图解法的思路的相同之处。 (3)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方法、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三个要素(决策变 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及标准形式,线性规划 问题的基、基本解、基本可行解的概念,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 形法计算。 2.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1)了解:对偶问题提出的实际背景,灵敏度分析的概念。 (2)理解: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单纯形法与对偶单纯形法的区别与联系,对偶单 纯形法的应用前提。 (3)掌握: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利用互补松弛性求线性规划问题的解,从原 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中直接找出其对偶问题的最优解的方法,对偶单纯形法的计算,几 种灵敏度分析:约束条件右端常数项发生变化、目标函数中变量的价值系数发生变化、 技术系数发生变化、增加一个约束条件。 3.运输问题 (1)了解:运输问题数学模型的特点,产销不平衡运输问题转化为产销平衡运输问 题的方法。 (2)理解: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初始调运方案的最小元素法和 Vogel 法、求检 验数的位势法和闭回路法。 (3)掌握:产销平衡运输问题的求解方法——表上作业法:用最小元素法和 Vogel 法求初始调运方案,用位势法和闭回路法求检验数,用闭回路调整法改进调运方案。 4.目标规划 (1)了解:目标规划模型的特点。 (2)理解:目标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掌握:掌握目标规划的建模及其求解方法。 5.整数规划 (1)了解:整数规划的概念、特点。 (2)理解: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的思想。 (3)掌握:隐枚举法和指派问题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6.图与网络分析 (1)了解: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2)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3)掌握:将实际问题用图的语言表示出来并加以解决,最短路问题的解法,网络 最大流的求法。 7. 网络计划与图解评审法 (1)了解:网络计划技术的概念。 (2)理解:网络计划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 (3)掌握:网络图绘制,作业期望时间及 PERT 网络图的计算,关键线路确定。 8.存储论 (1)了解存储问题及其基本概念。 (2)掌握确定性存储问题的模型建立和计算。 9.对策论 (1)对策问题及其基本概念。 (2)矩阵对策的基本理论。 (3)熟练掌握矩阵对策的解法以及应用问题的模型建立。 10. 动态规划 (1)了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特点;动态规划的应用领域。 (2)理解:动态规划的最优性原理和最优性定理。 (3)掌握: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包括阶段、状态、可达状态集合、决策、允许决 策集合、状态转移方程、阶段指标函数、过程指标函数、最优值函数等)、基本方程建 立及求解。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1、胡运权. 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胡运权. 运筹学教程(第4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