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湖北民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
编号
|
440
|
考试专业
|
新闻与传播
|
一、考试性质
|
包括考试科目地位、考试对象、考试目的等(不超过200字)
《新闻与传播理论基础》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
二、考核目标
|
包括考核知识、能力等(不超过200字)
《新闻与传播理论基础》试卷旨在考查新闻传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分析突出现象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 学生应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 学生应具有利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和焦点案例的应用能力。
|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包括:1.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小时。
2. 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3.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4.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20分(共4题,每小题5分)
简答题 30分(共3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 60分(共3题,每小题20分)
案例分析题 40分(共1题,40分)
5. 试卷内容结构:
新闻理论70分
传播理论 80分
|
四、考试内容
|
第一部分 中外新闻事业史
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王韬和《循环日报》
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梁启超和《时务报》
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章太炎的报刊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
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
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
民初著名记者
《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
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斯诺与《西行漫记》
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
手抄新闻
古罗马《每日纪闻》
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
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
便士报与廉价报刊
本杰明·戴与《太阳报》
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
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
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扒粪”运动
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
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第二部分 新闻理论
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
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
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新闻价值
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
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习近平新闻思想
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
第三部分 传播理论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的研究学派
传播的特性
传播的概念
传播的类型
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
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传播的模式与功能
传播的功能
符号与信息
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
信息的特征
传播者
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把关理论
传播制度
传播内容
内容分析
文本分析
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传播媒介
媒介分析的标准
传播媒介的类型
媒介与技术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论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受众理论
受众心理
受众反馈
意见领袖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
大众传播效果评估
宣传的技巧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
五、参考书目
|
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等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4.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5.匡文波《新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