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汇总9篇)

最新《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22:33:15
最新《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汇总9篇)
    小编:zd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问题。请大家欣赏以下的读后感范文,并从中汲取一些优秀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一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二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三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四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五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阐明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毛估估的智慧,讲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通过目测来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长,长大后论斤称重。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又何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事实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然的成长,我们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太多自以为有效果的事,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这样总结:“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不会为了放心而天天称重惊扰它。”同样,对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我们不必质疑,让学生自由地生长发展,到了收获的时节,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果实缀满枝头,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学生思维的活跃,激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展,如同农民手下的小猪自然地生活、生长。

真正的教育,表现在它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为了学生。它不会为了某种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驱遣学生。比如为了凸显分数而要学生超时运作,以损害学生为代价取得我们认为可以得到的成绩。虽然我们并没有恶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对分数的“善意”。单独的追求分数会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们太注重分数,最后常常连好分数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们要比别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首诗样的文章来结束我的发言。

社会意识当中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六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七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

口号。

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认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八

读后感。

欢迎阅读!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三、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阐明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毛估估的智慧,讲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通过目测来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长,长大后论斤称重。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又何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事实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然的成长,我们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太多自以为有效果的事,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这样总结:“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不会为了放心而天天称重惊扰它。”同样,对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我们不必质疑,让学生自由地生长发展,到了收获的时节,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果实缀满枝头,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学生思维的活跃,激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展,如同农民手下的小猪自然地生活、生长。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现在它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为了学生。它不会为了某种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驱遣学生。比如为了凸显分数而要学生超时运作,以损害学生为代价取得我们认为可以得到的成绩。虽然我们并没有恶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对分数的“善意”。单独的追求分数会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们太注重分数,最后常常连好分数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们要比别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首诗样的文章来结束我的发言。

社会意识当中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在教育者的意识当中也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这种社会意识让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气冲天的优越感,让大多数人伤了心。

这种教育者的意识让一小部分学生有了“王候将相有种”的自信,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

对人的积极认识与评价可以成就人,对人的消极认识和评价可以毁灭人,自然亿万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观的东西,当主观遇上客观,究竟该向右走,还是向左走?自然对人的孕育还在默默的继续。

她不说一句话,我们能领会吗?师本走了,生本来了,教育自然的春天还远吗?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500字篇九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几页或读几行字的习惯,那种感觉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难忘的多。真正感觉到在一寸光阴里读书比看电视剧多了一些创造的空间。为此,我学会了投资,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买书。

每晚翻开前段时间买的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总被书本的第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qq签名,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周秋艳老师写上了开头一句: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原来我们都被深深感动着。初次看到这段话,心里并没有理解这些话所包含的意义,但就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书中说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郭思乐教授从这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从中悟得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这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每次公开课,赏析课,交流课,都是让我们学习教育的舞台,可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那是我们平常给教育画蛇添足,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积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我们不是常说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育出来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简单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唤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进了我的心中。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机智的处理这些惊喜,否则可能会扼杀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梦想着学生欢天喜地地来,依依不舍地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读书学习。

虽然,现在这样的景象存在于我们的一个遐想当中,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景象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虽然,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这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我还没有读完,但对所读的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处在那样的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当中,只要我继续读书,坚持实践,相信会妙不可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