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伯牙绝弦备课教案(8篇)

最新伯牙绝弦备课教案(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4 11:13:37
最新伯牙绝弦备课教案(8篇)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 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五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习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七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备课教案篇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