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碧螺春教案(优质11篇)

最新碧螺春教案(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3:00:16
最新碧螺春教案(优质11篇)
    小编:zdfb

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碧螺春教案篇一

一、细品月夜品茶图,感受茶香景美人更美。

学生静静地读,交流:陶醉师: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第六小节,交流:

生:我陶醉在碧螺春入水的过程中: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生:我陶醉在碧螺春的清香中: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

生:我陶醉在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中: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生:我醉在“夕阳西下,明月初升”的意境中;我醉在碧绿清澈的汤色中;

生:我醉在那份真诚的情谊中……。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陶醉在品茶前的准备工作中;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陶醉在朋友之间真诚的情谊中;更陶醉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师: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读着读着,这一句诗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茶香景美,江南人更美。

二、读写结合,创作诗歌。师:多么诗意的语言,让我们也写上几句诗意的话,既要运用刚才所学的,又要发挥你的想象进行创作,出示:

2、汇报交流。

三、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师:如果让你为碧螺春设计广告语,你准备怎么写?生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

本片段教学“品茶”这一部分,我主要抓住了一个关键词——陶醉。由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此时,作者被什么陶醉了?通过品读文中的词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儒雅气息,感受到碧螺春茶独特的色、香、味、形,感受到通过茶香飘逸四周的浓浓的朋友情谊。在自然过渡到第七自然段时,我抓住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思考,在外国诗人的诗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谈谈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为碧螺春写一首或一句清新的小诗;或为碧螺春写一句广告宣传语,让祖国这一值得骄傲的物产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了前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经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碧螺春,因此他们都跃跃欲试,他们时而凝神沉思,而时斟字酌句……那份认真的劲头不溢言表,仿佛真的是一位位小诗人在搞文学创作。学生写出了“碧螺春香使人醉”、“一品碧螺消百愁”等精彩的诗句。

碧螺春教案篇二

泰兴市河失小学陈金莲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就创造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精彩的教学形式。

笔者所选择的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而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选课文又是一篇知识性强、描写生动的散文。针对此种状况,笔者在设计教案时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选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篇文章的教与学中向学生渗透自主求知的兴趣、技能。

首先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己泡茶、赏茶、气氛活跃、兴趣盎然,让学生不断设疑探究,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等中首席”的身份适时引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学习知识。(学生分组进行各抒己见,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最后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根溯源。

(由品茶的惬意——制作的精妙——采茶的辛劳与愉悦——茶的闻名世界——这样的好茶出自何方,为何有这样别致的名字——追寻中国的茶文化。)。

教案设计中教学手段科学多样,适应时代教学要求,多种方法贯穿其中,融为一体。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宗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愉悦学习的效果,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产地,名字的由来,采摘,制作,品尝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了解我国的茶文化,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5、激发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对碧螺春的由来,采摘、制作过程及色、香、味、形俱佳的描写,让学生体悟文字的优美,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探究中国的茶文化。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具准备:茶叶、茶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实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碧螺春)我们知道很多人喝茶,而且对茶津津乐道,今天,我们也来做回茶客。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奇的茶道工具充。

满了好奇,课堂伊始的出示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整。

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为高效的学习拉开别开生面的序幕。

二、品茶指导说话:

1、学生分组泡茶,品茶。

(2)讨论交流。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句叙述色、香、味、形的特点及品茶的心境氛围等,为习文埋下伏笔。)。

设计理念:

学生对于碧螺春大多只是听说,对于它的味道并不熟悉,如果直接读文,就没有深刻、直观的感受,所以,老师带着学生泡茶,品茶。先进行直观的感受。为下文在茶香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打下伏笔。

三、由茶习文。

过渡语:我们自己赏茶特精彩,文中写得如何呢?

设计理念:在阅读时能够边读边勾画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的;形,碧螺春入水姿态动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悟夕阳西下特定的情境“抿”“回味无穷”等词恰到好处。让学生读出尝碧螺春的温馨和惬意。

4、理解品茶人被此情此景陶醉,除陶醉于茶外,还陶醉于什么?

5、讨论第一句话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练习造句,用上“如果„那么„”。

四、品茶体悟茶制作的精妙,精读第5自然段。

过渡语: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品茶时的感受,还告诉我们制作茶叶的新奇。

1、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明理由。

2、多媒体演示:

(1)人们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干”与“焦”,“青”与“腥”。相机理解“无怪乎”的意思。)过渡语:碧螺春有“工艺茶”的美誉离不开焙茶手的劳作。

(1)句中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说嫩叶如同一条青龙?(焙茶手技艺娴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嫩叶在他们的手中似乎有了灵性。)。

3、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4、课堂小结:我们了解了碧螺春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焙茶手纯熟的技艺更让我们大开眼界。

设计理念:多媒体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焙茶”的视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学生的感受,更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几个动词就把焙茶过程的精妙展露无遗,为学生的写提高了借鉴。

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五、作业。

课堂作业: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写一篇短文,从色、香、味、形几方面来介绍这种水果。

课后作业:模仿第五自然的写法,把自己观察到的某一制作或活动写下来,注意将人物的个体动作刻画清楚。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促使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能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能力得以发挥。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能自己动手,自己评说,自己享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应还学生一个自由而不放任,宽松而不纵容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平等首席”的引导中授之以鱼,而又授之以渔。

碧螺春教案篇三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写好本课生字。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通过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提示注意:

捻:声母是“n”

“搓”与“撮”读音相同。

焙:读“bi”不能读成“pi”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弥漫---充满、布满;

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四.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试说各段大意。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

五.指导写字。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

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袄”字左边是“”,不要写成“”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4.碧螺春。

煞汛焙袄搓捻撮茸。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通读课文。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

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指名学生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三.学习课文第5节。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学生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学生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四.学习课文第6节:品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赞。

板书设计:

采茶美丽动人。

14.碧螺春&nbs。

碧螺春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

2、细读第二段。

(2)集体交流:

从“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搓团”)。

3、品读第三段。

(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

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2)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4、学习第四段。

(1)引读:碧螺春正是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课。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实践活动。

1、请学着外国诗人那样,也写一句诗,赞颂这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茶;。

碧螺春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过程,能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品读,能感受到江南茶园的美;能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茶园的美,感受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茶园的美,感受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碧螺春茶叶实物、一套茶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指名回答)。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碧螺春》的生字生词,并详细学习了第1至3自然段,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传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首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记。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比一比,看谁读得美。)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图画,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并美美地读一读。

你能为这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吗?

1、学生展示,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清晨采茶图。

2、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画,谁能用文中语句描述一下画面内容。出示图片,学生用文中语句描述画面。

3、请用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齐读课文。

过渡:茶叶已被勤劳的采茶姑娘们背回了家,但这茶还是不能饮用的,它需要——炒制。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焙茶师炒制茶叶的过程。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比一比,看谁做得像。)。

细读五、六自然段,小组讨论:

1、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仿照第四自然段图画名称,给第六自然段内容起个名字。

3、勾画关于制茶过程的动词,亲手模仿一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1)、学生展示交流:

过渡句,承上启下;入夜炒茶图。

倒进。

叉开。

翻拌。

揉捻。

搓团。

捏拢。

放开。

(2)、师:想不想亲眼看看真实的炒茶过程?播放炒茶视频。我们一齐来做做焙茶手的动作。师: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所以被称为“工艺茶”。

过渡:你们认为这么好的碧螺春应该在什么环境中品味呢?中国人认为茶清香淡雅,在月光下品味最相宜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7、8自然段。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仿照五、六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七、八自然段,梳理知识点,然后分享你的收获。

1、学生展示交流。

师:中国人深谙茶道,品茶的环境和茶具也是极其讲究的。文中是如何描述这一场景的?指名回答。(展示图片,创设情境。)。

2、实物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八人小组一杯)(2)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3)交流:色:碧绿清澈。

香:清香扑鼻。

味:甜津津的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六、拓展训练:

师: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幻灯片:诗句),表达他对碧螺春的喜爱,对江南春景的喜爱。

师:仿写,你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敏捷灵巧的双手;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茶园美丽的风光;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辛苦忙碌的景象!)。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碧螺春的世界,欣赏了如画的清晨采茶,如舞的入夜采茶,如诗的月下品茶。最后我们来做几道检测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选做题:(1)、写一篇文章给其他人推荐碧螺春茶。

(2)、结组开展实践活动,比较茶与饮料各有什么优势,从而探究一下现代茶艺盛行的原因。必做题:背诵4、6、8自然段。板书设计:

入夜炒茶图。

碧螺春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八、十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5、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师: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师:恩,第一感觉很重要。那么,学完了课文之后,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

2、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四、讲传说。

1、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个传说。

2、自己试着讲讲这个传说。

3、指名讲一讲。

四、学写生字。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当堂测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话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碧螺春》,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吗?指名说。

师:你的话话既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说出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2、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碧螺春名字的传说,我们不禁感叹:好一个“吓煞人香”啊!其实啊,碧螺春的有名,不仅仅因为它的香气,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品尝(板书)也令人回味无穷。

二、走进“清晨采茶图”

(一)想象图画,表达图画(这自然段的处理是以想象、朗读带讲是吗?)。

1、师: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清晨的茶园之中,但是,同学们,要想真正走进茶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想象。现在听老师读,老师读的时候,你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学生没有读这段文字呢,他的想象从何而来呢?是不是太快了,这个环节?)。

2、教师范读课文。

3、师:你来到湖山的茶园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二)观看图画。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介绍:你看这就是和湖山的茶园,这就是翠绿的茶树,被阳光一照一片金色,还有漫步在茶园的采茶姑娘,从她们的脸上就能感受到她们的快乐呀!

2、师:现在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三)读出图画。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茶园的景色是美的,劳动着的采茶姑娘是美的,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吗?下面我们再读读这段,还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配乐朗读。

2、师:人因景而美,景因人而更美。同学们,或是茶园的景色吸引了你,或是美丽的采茶姑娘打动了你,总之,正如作者所说:绿树映衬着——齐读最后一句。(板书:美丽动人)。

3、师:美的语言我们就要积累下来,细细品味。还想再读吗?这次就要有些难度了,不许看书,(课件出示),能把这些空填上吗?好,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准备。

指名或全班来读。(配乐朗读)(本环节的处理环环相扣,但给我的感觉学生脱离了语言,想象和观看画面都应该在有了品读语言的铺垫下进行,建议“抓一个”醒“字,把湖山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情感,再看此时充满生机的湖山的情景,六年级要抓住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

三、走进“入夜炒茶图”

1、师: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师: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点)教师: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不可以?应不应该?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

(2)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从这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词写出了这种快速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么快的速度,看起来?读出来!

师:孩子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视频)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指名读)师:带着这种感受,在读读这个句子!(这个环节前后衔接就比较自然,符合学生学语文的规律)。

师: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3)条索纤纤,蜷曲成螺。体会形态美。这美丽的形态,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3、师:碧螺春经过炒茶师傅的精心炒制完美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四、走进“月下品茶图”

2、交流:

师:品尝碧螺春时,什么让你陶醉呢?(1)茶水入水的姿势。(2)茶叶冲泡后的样子。(3)汤色碧绿清澈。(4)香味清香扑鼻。(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6)情谊。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却觉“朋友之情香如茶”啊!

(7)环境:咱们中国人品尝还十分讲究环境之美呢!

3、师:这样品尝一番碧螺春,此时此刻你的感觉是?生答。板书:陶醉。师:老师从你们的脸上读出了这种陶醉。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啊!我们大家再来醉一回,如何?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五、给画面命名。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了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品尝,我们感觉作者用他的妙笔下,向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有这样的感觉吗?现在这三幅图画一定出现在了你的脑海里,下面,我们就来为这三幅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吧!写在书上相应的段落旁边。

六、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师:我想现在你一定爱上了碧螺春。不仅我们中国人喜欢碧螺春,碧螺春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也得到了外国人的赞誉。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齐读。

师:是真得看到了吗?师:那么,你们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呢?

结合前面的学习,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2、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走进并品味了碧螺春。孩子们,咱们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想,你一定还意犹未尽,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我给大家提供几个网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留两个任务,你们任选其一来完成。一个是根据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你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自己写一篇文章来给其他人推荐碧螺春茶。另一个是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喝饮料,那么课后请你们自由结组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把茶与饮料作个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势,从而探究一下现代茶艺盛行的原因。张老师:我现在困惑的问题有:

1、第二课时中,采摘、炒制、品尝三部分的教学,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打乱顺序,例如,我问问学生你们想先学哪部分?然后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我感觉你这部分的处理比较流畅,没有必要问想学什么,在你按顺序走的过程中,从写作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一个提示,作者按这个的顺序有条理地向我们介绍了碧螺春茶,同学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有条理介绍事物等,我感觉像你这样处理不错。

2、为画面命名,是学习一部分就命名一幅呢?还是想设计中的最后放在一起命名?建议是放在一起,这是根据画面梳理语言的一个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3、还有我担心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呵呵,内容不少有些语言可以精练些,该走扎实的环节一定要走扎实,环节紧凑些,哪怕突出了一个亮点,也是给老师们一个启示。

上面是我想到的问题,设计中肯定还有不少问题呢,您给指点指点!打扰了,张老师!呵呵。

碧螺春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

2、细读第二段。

(2)集体交流:

从“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搓团”)。

3、品读第三段。

(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2)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4、学习第四段。

(1)引读:碧螺春正是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课。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实践活动。

1、请学着外国诗人那样,也写一句诗,赞颂这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茶;。

2、请课后搜集有关我国茶文化的资料,利用班队课进行交流,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

碧螺春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写好本课生字。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提示注意:

捻:声母是“n”

“搓”与“撮”读音相同。

焙:读“bi”不能读成“pi”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弥漫---充满、布满;

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四.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试说各段大意。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

五.指导写字。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

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袄”字左边是“”,不要写成“”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4.碧螺春。

煞汛焙袄搓捻撮茸。

课题:14.碧螺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通读课文。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

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指名学生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三.学习课文第5节。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学生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学生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四.学习课文第6节:品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赞。

板书设计:

采茶美丽动人。

14.碧螺春焙茶揉、搓、捺、抓。

品茶色、香、味、形。

碧螺春教案篇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网络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

产地名字由来。

17碧螺春采摘美丽动人的图画。

制作工艺茶。

品茶陶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

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芦阳春、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就是介绍一种名茶的。

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新词,读准子音,认清字型,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2)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子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3)指名回答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2)写碧螺春的产地及其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3-5)写采摘、制作碧螺春的情景。

第三段:(6)写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

第四段:(7)写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3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第一段。

(2)指名发言,鼓励与众不同的说法,让学生领悟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相机理解“久负盛名”、“颇为雅致”。板书:久负盛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评价,范写。

3学生钢笔描红、临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板书: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品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二段。

(2)找出描写江南春光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

(3)交流体会。

课文第四自然段:从具体的`句子中体会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采茶姑娘勤劳灵巧、采茶时心情愉快。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出示课件。

(4)除了“明媚”,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江南春光?

(6)指导朗读、背诵,读出对江南春光的赞美和喜爱。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座听。

(8)集体交流:(出示句子)。

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这句话写的是嫩叶吗?为什么说嫩叶如同一条青龙?出示焙茶图(技艺纯熟)。

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理解“无怪乎”,人们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从网上查资料)。

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茶叶,你会怎样想?(回答写在网页上)。

(9)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0)教师小结。

2、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三、作业:

1、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嘹亮弥漫()明媚()。

反义词:敏捷()繁忙()清澈()。

2、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读第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沏上一杯碧螺春,让学生观察,试着说说它的色、香、味、形。

(3)交流讨论。

(4)填写表格:

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的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5)你喝过茶吗?谈谈你喝过的那种茶的色、香、味、形。(体会独特)。

(7)造句:如果……那么……。

学生讨论。

(9)指导朗读,读出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三、细读第四段:

1、齐读。

(喜爱、赞美)。

3、联系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四、指导造句。

1、读文后习题4中的两个句子。

2、练习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指名造句,引导评价。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六、作业:

1、造句:

关于……。

如果……那么……。

2、课外阅读网上的资料库。

碧螺春教案篇十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朗读磁带。

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1、指名读生字词。

提示注意:

捻:声母是“n”

“搓”与“撮”读音相同。

焙:读“bi”不能读成“pi”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弥漫———充满、布满;

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试说各段大意。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

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袄”字左边是“”,不要写成“”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煞汛焙袄搓捻撮茸。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

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1、指名学生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学生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学生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赞。

板书设计:

采茶美丽动人。

品茶色、香、味、形。

碧螺春教案篇十一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碧螺春的制作和品茶过程,了解茶文化的信息。

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拓展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清晨采茶图、入夜制茶图、月下品茶图(板书)。

二、共赏入夜制茶图。

1过渡:从上节课对采茶图部分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江南茶园的生机勃勃,听到了采茶姑娘的欢乐笑声,感受到了这仙境般的美好画面。那么,当入夜后,山村里万家灯火,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共赏《入夜制茶图》。看看茶手是怎样在火上炒制碧螺春茶的。

2默读、思考、交流。

(1)默读提示:看看茶手是怎样在火上炒制碧螺春茶的?

请大家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汇报。抓住“揉”“搓”“捺”“抓”四个动词进行体会。读,做动作,想画面。

(2)看了这个制茶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预设:新奇(茶的制作工序繁琐);繁忙(白天采摘,当晚制作,确保新鲜);敬佩(动作熟练,手艺高超)。“青龙”一句也体现了茶手的手艺高超。

3制好的茶,给人的感受?完美无缺。补充《鹭鸶》、《东家之子》,体会完美的写法,体会语言的丰富。

三、欣赏月下品茶图。

品什么?1、茶入水的姿态。“一旗一枪”

2、茶汤的色香味。

回读课文,体会品茶美景。

仿写训练:“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扩展延伸。

茶文化课题探究。

五、板书设计。

清晨采茶图。

碧螺春入夜制茶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