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红楼梦(汇总11篇)

红楼梦(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5:26:44
红楼梦(汇总11篇)
    小编:zdfb

在工作中,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合理运用总结的技巧和方法,使得文章更加有序和有条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帮助。

红楼梦篇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一本《红楼梦》引得多少读者潸然泪下,又引得多少读者愤懑不平。这本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曾在当时掀起“开谈不提《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读红楼热潮。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陶醉,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大观园中,能人如云。其中,最让我牵肠挂肚的要数那黛玉了,她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可她的心思,却比任何人都要细。她喟叹命运,她多愁善感,她心系宝玉却不能开口,她作的诗总让人心酸。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人怜。”伴随着黛玉葬花的悲痛,吟诵而出。

在那个封建社会,在那个命运不能主宰的年代,那种痛苦总是缠绕心头。贾府的兴起,不仅有贾妃的功劳,也有贾府人员的功劳,他们创造了一个风景美如画的大观园,创造了一个看上去和谐美满的府邸。可是,他们却又亲手毁掉了别人的生命,摧残别人的一生,主宰别人的婚姻。这一切,又是多么的悲伤!

在某个角落,在大观园的一处,一个诗社刚刚成立,还时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黛玉一人坐在一处作诗,宝玉在四处走动,宝钗的身旁坐着向她请教的迎春和惜春。但是那个场景已慢慢远去,等待着的是贾府的衰亡。

贾母驾鹤西去,硕大的一个家业交给王熙凤一人操持,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是扛不起这繁重的家事。屋漏偏逢连夜雨,宫里那头又传来噩耗,说贾妃薨逝,皇帝对贾府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个一直像男人一样的王熙凤也因过度劳累生病,宝玉剃度遁世,宝钗泪洒空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时那没有人性的复杂社会所造成的。

《红楼梦》所描述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刻画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生动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大观园美景,淳朴的笔风,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欢喜令人忧的画卷。在书中故事里遨游,我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即使看上千遍万遍,我也不觉得乏味。

一本《红楼》,一个故事,一座城,一个朝代,一个制度,一幅令人心碎的画卷。

红楼梦篇二

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是个大坑。

曹雪芹恐怕永远也想不到,《红楼梦》的残缺给后人留下了多么大的一个“坑”。

曹雪芹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文学大师”,他的一本《红楼梦》受到了多少人的赞扬和评论。

通灵的宝玉,多泪的绛珠,玲珑的宝钗,是是非非,如今又有谁能解得清,道得明?

曹雪芹用他多舛的命运之笔,蘸着自己的血和泪凝聚成了这一个个鲜明各异的人物,让他们闪耀着智慧的光华,他们在他的笔下任意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眼泪,他用这一个世家兴衰颓盛的故事作了清朝醒世的悲歌,却只能换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无奈与悲哀。

走近文学大师,我们要看到的不仅是他心血凝结成的经典,更要看到他经典中蕴含的精神,道理以及那灿烂的文明。

《红楼梦》写的岂独是廊院落仙葩,美玉无瑕!

那禾锄埋葬的,那挽歌吟唱的是逝去的时光,逝去的繁华,以及清朝逐渐黯淡了的辉煌!那个“文学大师”用隐忍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朝代的“浮世绘”。

他所铸造的文明,是现实的“浮影”,是水中的明月,叙述着历史,演绎着历史,拂去了昨日的尘埃,打开了历史的卷轴。

走近文学大师,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他所塑造的经典,我们还应看到他沿着历史的轨迹漫步的身影,他的人生剪影。从他的经典中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精神。

让我们走进这场“梦的浮影”,去感受文学大师瑰丽的人生!

红楼梦篇三

都说《红楼梦》里面生字词多、人物多、伏笔多,是需要花费心思仔细品读的一部巨著,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红楼梦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它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大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来到了荣国府,认识了住在大观园里的一群女孩,她们不但容貌美,而且心灵也美。贾宝玉是这起人中的唯一一个男孩。他不同于古代的其他男性,都自以为高出女性一等,而是把把自己和对方看作平等的人。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表妹林黛玉丶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这样的问题,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的污浊连成一片。《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是外形美,而且内心是更美的`。

总是听老师说,读了红楼梦,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我决定再次捧起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儿子要看《红楼梦》,帮她买了一套成人看的,他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看,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偏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红楼梦篇四

宝玉和黛玉的共同选择是:拿来爱一个人。所以黛玉“泪竭而死”,宝玉“遁身空门”。他们的爱经得起“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经得起“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却经不起"涸辙之鱼,相濡以沫"的幸福。

黛玉,只是出于女子的矜持,荣国府的礼教,只能将此情深埋于心。

宝玉,贾府上下对他百般宠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自然少不了些戾气.后人对他这样描述:“行为偏僻性乖张。”

初见宝钗,湘云,宝玉那种公子哥的轻佻表现的淋漓尽致”,黛玉不言语,而是用血和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

假若宝玉和黛玉,人生若只如初见,他还是他的“怡红公子”,她还是她的“潇湘妃子”,定不会,这般凄美﹑惨绝。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一个“风骚绝伦”的凤姐便活灵灵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或许是那个背景,或许是天性。凤姐是那样精明的操纵着贾府,就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不忘显现出自己的位高权重。

曹雪芹笔下的凤姐与封建女性的相夫教子截然不同,他刻画了一个奸诈,奢侈,贪婪的女性。但凤姐如若不是这般奸诈,又怎会在贾府里生存的如此安顺?可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样一个“八面玲珑”的女子,到最后,落了个如此下场。这一点从侧面向我们强调,封建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与腐朽。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淑女。一颦一笑是那样的大方得体,与府里的人关系极其融洽,但从“金蝉脱壳”中,陷害黛玉,可见她的城府极深。虽然最后如愿与宝玉结为夫妻,但因两人的性格万全不和,宝玉又始终忘不了红颜知己,黛玉。最终,宝玉选择了出家为僧,而宝钗,只得抱恨终生。

红楼梦篇五

谜题: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打一用物)。

谜底:枕头,兽头。

谜题: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谜底:荔枝。

谜题: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谜底:砚台。

谜题: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用物)。

谜底:爆竹。

谜题: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

谜底:算盘。

谜题: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用物)。

谜底:风筝。

谜题: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用物)。

谜底:佛前海灯。

谜题: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打一用物)。

谜底:更香。

谜题: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打一用物)。

谜底:镜子。

谜题: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

谜底:竹夫人。

谜题: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谜题:一池青草草何名?(打《四书》一句)。

谜底:蒲芦也。

谜题:水向石边流出冷。(打古人名)。

谜底:山涛。

谜题:萤(打一字)。

谜底:花。

谜题: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猜一物)。

谜底:耍的猴儿。

红楼梦篇六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

《红楼梦》里有许多相貌美丽,生活却很坎坷的女孩。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感想很多的苏州女子——林黛玉。

说起林黛玉,我们都不陌生。她的一生都很坎坷。林黛玉幼年因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起。无奈,只好到金陵去投靠自己的外祖母——贾母。小小年纪就离家,父女相隔两地,无法相见。过了不久,贾府又来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薛宝钗。薛宝钗比林黛玉漂亮,又不似林黛玉般自命清高,深得下人喜爱。

林黛玉对薛宝钗怀有偏见,又兼薛宝钗有母有兄,更是时常落泪。这就像我们苏州女子,经常会自己一人没事落泪。

过了不久,宝玉因常近女色,被自己的二舅舅贾政毒打。自己又不敢公开看他,只好在傍晚无人时偷偷去看他,却获知宝玉极其疼痛,心里就如同刀割了一般。这就是苏州女子的多情,和自己心爱的人情牵一线。

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林黛玉更是表现出一种苏州女子的幽默。在刘姥姥听见音乐手舞足蹈时,她戏称”舜王奏乐,百兽齐舞,如今才得一牛耳。“刘姥姥回家时想要一张大观园的图画,贾母应予,让惜春不仅画上院子,还要画上人物。在李宫裁拟定给惜春诗社休假的时候,林黛玉更是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还说,这幅画的题跋是”携蝗大嚼图"。

有一天,薛宝钗来看她,告诉她自己给她配的新药方,还给他了燕窝。到这时候,釵玉的关系,才正式和好。

过去了不少日子。林黛玉的丫环紫鹃知道自己的主人要出嫁了,和主人青梅竹马的宝玉却迟迟没有反映,就试试宝玉,说林黛玉要回苏州。结果宝玉当时就呆了。宝玉的奶妈怎么使劲也醒不了。林黛玉听说后,身不由己,将自己所吃的药全部吐出。这就是苏州女子的痴情。

林黛玉可谓是苏州女子的代表。可惜她的结局不完美,自己心爱的宝玉娶了薛宝钗。最后死于薛宝钗过门的那个时辰。

文档为doc格式。

红楼梦篇七

西方奥斯卡刚刚颁奖完毕,贾府这边便闹腾开了,说也要评什么奥斯卡奖,让洋人看看,咱国产的经过包装后也不比进口的差。于是,一个月后,一串长长的获奖名单终于出炉了。

最佳女主角空缺一提到最佳女主角,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薛宝钗。可不是嘛,她上能讨好太太、夫人们,下能团结打杂的小丫头,宗旨就是不得罪人,既是笑面佛,又是不倒翁,且后台又硬,最近经某包装公司的全新包装,形象上更是光彩照人,这奖好像该归她了。但不巧的是,这事被正在泰国公费旅游的王熙凤知道了,她哪能容忍这等好事落在别人头上?于是她一面给所有评委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末位添0,一面往回赶,想主持大局。

但天有不测风云,飞机失事,辣妹子只好含恨见上帝去了。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受贿者也要讲职业道德,说不给别人就不给别人,于是这项奖就让它空缺了。最佳男主角贾宝玉难怪他最近总唱黎明的《非我莫属》,青春偶像呗,走到哪儿都有女孩子惊叫,大喊honey,然后摇动手中的本子要签名。尽管我们这位颇有人气的小帅哥到现在还不识五线谱,但不学无术是没有关系的。人家靠的就是这张脸,再经过包装,开场演唱会比你一辈子赚的钱还多。

你不得不佩服,这年头的包装公司能把乌鸦变成凤凰。最佳女配角袭人本来大家要选晴雯,她的票数也比较多,因为她有讨人喜欢的性格,敢打敢怨,敢怒敢骂,勇于承担责任,十足辣妹子。但作者给她定了个奴才身份,奴才就要像个奴才样,是奴才就要学袭人的样儿。袭人这才叫把奴才当到了份儿上,她得奖没人有什么话说。最佳男配角贾雨村他的笑实在是精彩,心虚的笑、狡诈的笑、真心的笑实在令人佩服。而且最近听说他老人家多方面发展,还打人了歌唱领域,成了三栖明星,用起了周杰伦擅长的唱法,五十多岁还出来吓人,真可谓不服不行。

最佳咦?怎么这么亮?我醒了吗?那我刚刚是在做梦?这确实是虚幻的红楼一梦。

红楼梦篇八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通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说不尽的《红楼梦》不表英雄话常人。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中国古典小说有所谓“四大名著”,实际上这4部著作的成书过程以及在类型和内涵上,均存在很大差异,价值也不相等,应该辨明。准确地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经几个朝代、许许多多人的集体创作,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只是最后完成者。《红楼梦》则完全不同,它一无依傍,完全是平地起高楼,是曹雪芹一个人的、独出心裁的天才创作。鲁迅先生说过:“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据我思考,《红楼梦》至少有如下3个方面的大突破。

第一,由追求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到描绘真实生活情态的突破。《三国演义》大到“赤壁鏖兵”,写得大开大合;小到“蒋干盗书”,写得绵密入微。《水浒传》大到“三打祝家庄”,写得机关迭出;小到“宋江杀惜”,写得曲折有致。《西游记》写妖魔鬼怪,磨难百出,吸引着任何年龄的读者。人们读这些小说,无不被其故事情节所吸引,为“欲知后事如何”而废寝忘食。

在《红楼梦》里,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大如“秦可卿出丧”、“贾元妃省亲”之类,小如“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香”之类,生活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恰如作者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完全以生活的本然情趣取胜。

第二,由彰显社会伦理教化,到展示人的天然性情的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形成伊始,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因此道德教化无所不在。以《三国演义》来说,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赵云的“勇”,孔明的“智”等等,都在为社会树立“典型”;甚至曹操的“奸诈”,周瑜的“褊狭”,刘禅的“懦弱”等,也都有“反面教员”的意味。

《红楼梦》则正如空空道人所说,“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这些异样女子即是大观园群芳,她们或贵或贱,或刚或柔,或傲或谦,或敏或讷,都禀性善良,天真烂漫,整日簪花斗草,吟诗作赋,对即将到来的家族败落的厄运毫无觉察,保持着人的生活的“原生态”。

第三,由演绎类型化模式,到塑造个性化典型的突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叙述的是英雄传奇故事,着意刻画的是横空出世的传奇英雄。如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不能有任何错误和缺陷,“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是和“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无比崇高。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借东风”之类的情节已经使他成为呼风唤雨的神人,读者对他须仰视才可见。武松、鲁达都是除暴安良的非同小可的英雄,几乎完美无缺,和普通人有距离,因而可敬而不可亲。美猴王上天入地,除妖灭怪,威风凛凛一路杀往西天,当然更是英雄。

相反,读《红楼梦》时,我们就像回到现实世界。养尊处优的史老太君自然高贵,但宽容和善,喜欢刘姥姥,和这个农村穷老太婆很谈得来,并不相距十万八千里。王熙凤这个桀骜不驯、有权有势、令荣宁二府下人望而生畏的年轻贵妇,我们似乎也不陌生,仿佛在哪里见过。钗、黛、湘等贵族小姐自然有身份,但个个性情鲜明,在读者眼中仍是常人。至于像焦大那样喝大酒、吹大牛,以当奴才骄人的下等人,在生活中随便都可找出来,令人可喜的是曹雪芹把着墨不多的他都写得那么活灵活现。正如鲁迅所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的“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评价,是对《红楼梦》为中国小说创作开创之新局面的准确肯定。

《红楼梦》的最动人之处就在于这些日常人物的遭际和命运。作曲家王立平在为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谱写完《葬花词》的曲子后,感慨深沉地说:“一首《葬花词》就是一首《天问》。”我忝列这一版电视剧的编剧之一,当即接上说:“岂止是《葬花词》,整个一部《红楼梦》都是《天问》,是一部关于人的命运的《天问》!”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回里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大石上,从头到尾读完《石头记》,发现“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窃以为这里大有深意。空空道人和石头对话时又提出:“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年纪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作者有意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因为书中蕴含的主旨和审美对象,即“事体情理”,无代无之,无地无之,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是永恒的存在。这个主旨不容易领会到,所以作者才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喟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是不会有这样的担心的。《三国演义》开头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同类的感喟在历代咏史诗中并不少见,词虽然精彩,但不算新鲜。

曹雪芹的担心并不多余,现在还有某些所谓“揭秘”式的《红楼》研究,不但要限定其时空,还有把它限定在某些人或某些事上,那实在是对《红楼梦》艺术生命的扼杀。

《一人一个红楼梦》:把重心放回《红楼梦》。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因剧情、演员等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时,大型人物系列纪录片《一人一个红楼梦》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宽广的外延让很多人重新把关注的重心放回到《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上。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文学名著,古今中外几代人熟读它、热爱它。《红楼梦》成为一种文化,它的根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在民间慢慢延伸。《一人一个红楼梦》把目光对准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红楼痴梦人,是一次从民间视角对“红楼”文化的解读,而不再是红学家们眼中的红楼梦。“一人一个红楼梦”,相同的一部作品,却因不同的人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已经播出的这部电视系列片中,几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红楼迷”展示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令人诧异。

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年纪最大的“黛玉”陈爱莲,一直梦想给曹雪芹西山故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曹雪芹纪念馆馆长李明新,在婚礼上装扮成黛玉模样的红楼学者曹立波,著名学者、大观园的筹建人黄宗汉,来自韩国从未想过能与《红楼梦》发生联系的造型师李嘉子,担任了20年大观园导游的马雪丽……《红楼梦》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但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而在于它对人的命运、人生意义的描述。一本书能够如此吸引人、改变人,让如此多的人不惜放弃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终其一生关注它,这正是《红楼梦》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

这部60集的大型人物系列片讲述了60个“红楼”痴梦人对《红楼梦》的热爱、他们与《红楼梦》之间的传奇故事、他们与《红楼梦》的不解情缘。这60位主人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特殊经历把这部系列片构筑成一个立体的透视“红楼文化”在华人世界所产生深刻影响的舞台,从而展现出当代人对《红楼梦》这一旷世巨著的挚爱与珍惜,同时也带动更多观众对经典文化的关注。

《红楼梦》问世之后,成为文人竞相阅读和研究的对象。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形成“红学”。“红学”学派主体可分为索引派和考证派(自传派或可称家事派)。《红楼梦》并非自传,但也非以下几种观点:与清宫有联系的贵族家事说;顺治与董小宛的故事;康熙政治说;刺杀雍正说等。而是隐写明清之际文人。

证据如下:

一、第一回明言“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则书中女子是隐写真人。士的一个意思指读书人。而甄士隐本是一读书人。

二、《红楼梦》又言“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故曰“贾雨村”云云”。则贾雨村的话是是闺阁昭传的钥匙。贾雨村言当指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的话。其中“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一句情痴情种与逸士高人并称。说明作者以情痴情种象征逸士高人。

三、曹雪芹把女子与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相关联是《红楼梦》隐写文人的铁证。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此诗中以碧桃、红杏象征以功名为目标的文人。芙蓉象征洁身自好的文人。碧桃、红杏借帝王而扬名,芙蓉生不逢时,但并不改变自身,以求功名。总之碧桃、红杏与芙蓉在高蟾诗中是指两种类型的文人。

《红楼梦》多处直接、间接把女子与高蟾诗之碧桃,红杏,芙蓉联系在一起: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李纨所居稻香村(浣葛山庄)“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十七回)。林黛玉居室潇湘馆“这个院子里头有没有个桃杏树”。六十三回“除了他(黛玉),别人不配做芙蓉”。六十三回探春所得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四十回湘云道“日边红杏倚云栽”。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一诗碧桃、红杏、芙蓉写文人这是曹雪芹必然所的,而《红楼梦》把女子与高诗关联,所以红楼梦隐写文人是必然的。

四、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暗示《红楼梦》隐写文人。

木石前盟之木指柳,木石前盟即石柳之恋。石柳暗喻杨朱,这源于《孔雀东南飞》(见《孔雀东南飞主题创作时代作者》一文)。木石之盟表示对自我、人的尊重。金玉良缘:金锁为财富的象征,玉模拟秦始皇传国宝玺,是权力的象征。金玉之缘象征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

五、绛纱帐的引用和强调贾宝玉居室悬着红绡帐。红绡帐又名扶风帐,本为庄学思想家马融居室或学堂之帐。

二十六回写贾宝玉怡红院内“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

好了歌“红绡帐里卧鸳鸯”。

七十八回耒文中“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

七十九回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这里“‘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是点睛之笔。说明耒文红绡帐原型为扶风帐。

《后汉书.马融传》:“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这是绛帐、绛纱帐的出处。后人命名当年马融讲学处为绛帐,即纪念此事。

“未免熟滥些”是指多篇诗、曲引用了绛帐,扶风帐。《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元代《同窗记.山伯千里期约》楼台会“绣屏锦缛销金帐”;元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似鸳鸯并宿在销金帐”。尤其是明汤显祖《牡丹亭》中多处言及扶风帐、绛纱。

《红楼梦》借黛玉之口对红绡帐的强调暗示用的是本意:庄学文人的居室,学堂。因此说明《红楼梦》隐写文人。

六、七十八回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和其前的话。

七十八回“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蘋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文中言耒文“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但《芙蓉女儿诔》文体与所列文目之文没有关系,因此当为师其内在内容。而所列之文都是写文人的,因此耒文实际是祭奠文人。因此《红楼梦》隐写写文人。

《芙蓉女儿诔》文体拟写《滕王阁序并诗》,只不过把七言律诗换做楚辞形式。而《滕王阁序并诗》本是文人感怀。说明《红楼梦》隐写写文人。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在《西游记》为清风明月。《红楼梦》开头拟写《西游记》,则对清风明月连称了然于胸。所以说《红楼梦》写明清之际文人。

(杨军康原题:红楼梦说一《红楼梦》隐写文人的铁证)。

细品《红楼梦》中人:沉醉湘云。

《红楼梦》对主要的女性角色都有关于相貌的描写,很奇怪就是史湘云没有。张爱玲猜测是作者改稿时删了,没有在合适的地方补上,这多少有点道理。不过幸亏还有一句比拟之辞,“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让人略可推想。她的样子大概是腰细腿长,肩宽臀丰---居然是现代模特的身材!

史湘云应该是健康状况很不错吧。她爱笑爱闹,慷慨豪爽,这和身体好是有关的。她又贪吃肉,说“腥膻大吃大嚼”,做起诗来才能“锦心绣口”,这也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贵族小姐大多娇娇怯怯,含羞带涩,史湘云与众不同,格外招人喜爱。

《红楼梦》里写过一些唯美的场面,经常入画的,一是黛玉葬花,一是湘云醉卧芍药圃。葬花的场景凄凄切切,是林妹妹常有的调子,湘云和花在一起,却是热烈明畅。

那是62回,她喝醉了酒,自顾在假山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去看她,只见她“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将她推唤搀扶起来,她还在睡梦嘟嘟嚷嚷说酒令,“泉香酒冽,醉扶归”什么的。

还有一处写到湘云的睡态,是贾宝玉在黛玉房中所见,也是两人对照:那黛玉是“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湘云呢,“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着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

古代诗词向来喜欢写美丽的女性的睡态,这时女性之美成为一种赏玩的对象,漂亮的文辞中总是有程度不等的性暗示的内容,它给予作者、读者以心理的满足。《红楼梦》这些情节毫无疑问是从诗词的传统中转化过来的。但作者写史湘云是那样一个明媚鲜丽的女子,她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纯任天然地绽放,令人不能生出亵渎的意念。这实在是《红楼梦》里特别动人的文笔。如果这些画面并非纯为虚构而和曹雪芹对往事故人的回忆有关,他在那一刻应该格外顾恋人生。

读书粗糙的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史湘云明快的性格源于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其实情形不是如此。她倒确实是生于“金陵世勋”史侯家,祖父是贾母的哥哥。但史湘云还在襁褓之中,父母就去世了,她是由袭封侯爵的叔叔抚养的。贾母因为怜惜她,常把她接到贾府来住。

史家的情况在故事展开时到底怎么样,小说里没说,但无论如何不是很败落。然而湘云的二婶婶却是个苛薄的女人,为了省钱,她让湘云在家里做针线活,时常会做到三更。对她的用度,那位婶婶也扣得很紧。37回写湘云想要在大观园诗社做东,薛宝钗就劝她:“一个月统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

还有个细节很有趣:31回写史湘云到贾府来,天热,却穿着很厚重的衣服。王夫人说:“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史湘云回答:“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这是二婶婶为了在贾府那里充面子,表明史家对湘云是好的,不管天气怎样,也要让她穿给贾母她们看。而对湘云来说,这不是累赘的问题,它表明了她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可笑。“富贵又何为?”湘云的判词劈头就这样写。那个富贵的家庭同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跟幼年丧母的林黛玉相比,湘云从来就没有感受过父母之爱;作为大观园的“外来人”,她和贾母的关系也比不上黛玉亲近。可是当黛玉在那里敏感地哀叹“风刀霜剑严相逼”时,湘云却神采飞扬,废话连篇,自顾作乐。这并非是愚钝,而是既然无奈,莫若忘怀。

湘云的结局,大致是曾经有一场美满的婚姻,却很快守寡。作为预言的曲词说:“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我们可以将这视为湘云本人的语气:生命处在不可知的“运数”之中,幸福是抓不住的东西,悲伤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她宁可做一个快乐的宿命论者。

红楼梦篇九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要点。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

作者所处社会背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学生自读《林黛玉进贾府》。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作业:

红楼梦篇十

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于茶余饭后,捧一本好书,找一处僻静的地方,读上一段。一抬头,就能看看很深很深的天空,蓝色的底子,零星点缀的几朵白云;侧耳就能听见风的低吟,抬头即是飞鸟的足迹;闭上眼,是沁人的袅袅香气……时间或像停滞,或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感受不到此刻的流逝,感受不到年华的追逐,一切都是安静的、祥和的。

最喜欢看的书就要数曹雪芹的《红楼梦》了,所以跟着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的时候我强烈要求去大观园逛一逛。刚穿过菜户营桥,“北京大观园”五个大字便映人眼帘,沿街直走大约两百米,便可见右手边悬着的“黛玉阁”,这里是大观园西门,往左走几步便是售票处,随即买了票,进了园子。

正对西门的街道右边有各种民间艺人摆的摊:人物速写、名字作画、吹糖人、各色吊坠等。只见那位大师将材料在手里来回团搓一番,拉出一根长长的管子,几下便捏出猴样来,大师一边做糖人一边还讲起吹糖人的文化来,而手上的动作不停,几分钟后小猴子便栩栩如生了!

往前走,一抬头便见到“凹晶溪馆”四个大字,湘黛中秋夜曾在此联诗,只不知凸碧山庄在何处?顺着路标左拐没几步就到了怡红院,门前一株西府海棠、一棵芭蕉,ih是蕉棠两植。怡红院果然以红绿为主,房内四面皆是镂空的玲珑木板,“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设花瓶,或安放盆景。其形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壁,剔透玲珑”。左手边是宝玉的卧室,床上挂着大红撒金蚊帐,合了主人的旨趣。卧室外边是宝玉主仆三人的蜡像,围着团桌子站在那里。

全文以小作者游览大观园的足迹为线索展开,因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书中各人物的命运,构思新颖,结构紧密。文中的人景融为一体,观察入微,文笔灵动。梦系红楼,心系玉人,小作者用心去读红楼,去品红楼,品一缕思绪,引出那金雕玉镂的世界,个中滋味,只有真正赏红楼的人才能明白,可见小作者对《红楼梦》是真心喜爱,才能如此用心。

红楼梦篇十一

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望各方家指正。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

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

“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抄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庠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亟携之归,而不敢视人。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其书每页之上均有细字朱批,知出于孝钦后之手,盖孝钦最喜阅《红楼梦》也。

——徐珂《清稗类钞》。

(二)今人研究红楼。

“红学”“曹学”:被称为三大“显学”之一。

代表研究专家:刘心武、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李玄伯、张锦池。

研究派别: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小说批评派。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红楼梦》一书共提到人物983人,其中有名有姓有背景的人物有448人,在四百多人中,为后世所熟知的有数十人。其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这些都已成为经典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分析,我们将在即将学习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里面进行,在此不展开详细分析。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文学性强。

1、红楼梦中名——谐音双关,蕴含深意。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意即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假话,只是用假语村言的形式来敷衍给读者听,切不可当真。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也即本书当中真的事情是被隐藏起来了的,读者不能只看表面的假话。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字狱的严重。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的四位贵族小姐,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惜”,以此来暗示四人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姓氏谐音“淋血史”,作者借这一个比喻来展现她们三人命运之凄惨程度。

贾王薛史:《红楼梦》里的四大钟鸣鼎食之家。谐音“家亡血史”,调换顺序之后也可以谐音“假史枉写”。再一次强调这个故事的“虚假性”。

贾赦,邢氏:贾府的长子长媳,但作者给他们取名却蕴含了深意。谐音“假设形式”,体现的是二人在荣国府的地位形同虚设。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赦,贾政:涉政。

2、红楼梦中辞——文采出众。

全书共有诗词曲赋数百首。其中著名诗词有:

林黛玉《葬花吟》,贾宝玉《芙蓉诔》《咏白海棠》以及各种词曲、谶语等。这些诗词曲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都蕴含深意,绝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诗词曲赋。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全诗使用了两个典故,两处双关。“停机德”赞美宝钗是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女子。

“咏絮才”暗喻黛玉的才华堪比谢道韫,但她的命运却是值得怜悯的。

“玉带林中挂”,双关。说林黛玉的文才就像一条精美的玉带,但造化弄人,她的命运凄惨,诗才完全被众人忽略不计,就像玉带一样最后挂于树枝之上。

“金簪雪里埋”,双关。金簪指的是宝钗,这句话是说金簪被埋雪中,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雪水冰寒,暗示宝钗后来生活凄凉,生活中没有温情。

3、红楼梦中言——出色而本色。

兴儿笑道:“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然遇见小姐们,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总结语言特色:“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清·刘熙载在《艺概》。

过渡语:《红楼梦》除了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之外,它在历史研究方面也极有价值。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里细致地记载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大至国家命运、政治决策,小至服装风格、房屋摆设、饮食礼仪、甚至是当时护肤品化妆品的制作,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历史研究。

仅在第1课里,就详细描写了贵族的房屋布局、装修、女子衣饰打扮、吃饭礼仪等。

示例1:贵族女子衣饰打扮。

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示例2:房屋内部装饰风格。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四、拓展思考。

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她的一生有三件遗憾之事: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

从张爱玲的人生三憾里,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痴迷于红楼梦,但也为红楼梦未完而感到极其遗憾。张爱玲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并不符合曹雪芹本意。红楼梦后40回,历来存在争议,假如由你来给前八十回加一个结尾,你希望给作品加上怎样的结局?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师总结: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预言,四大家族最后结局应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过曹雪芹已经去世,他的本意如何已经不得而知,高鹗续写的后40回总算是让人物有了最后结局,而且宝黛的爱情悲剧结局也被历来读者所接受。

一部《红楼梦》,一场人生梦。《红楼梦》是说不尽、品不完的,今天仅选《红楼梦》之一角,用我浅薄的知识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了红楼梦。《红楼梦》中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等待大家去徜徉,去探索。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假期闲暇之时,少一些玩乐,多一点阅读,尽力地把《红楼梦》这本我们中华民族的集大成之作传承下去。好书不厌百回读,中华文化我爱护。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红楼梦。

人物:个性鲜明。

文学:底蕴深厚。

语言:出色而本色。

历史:研究价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