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重阳节200字(汇总16篇)

重阳节200字(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6:36:54
重阳节200字(汇总16篇)
    小编:zdfb

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注意总结的篇幅,不要过长或过短,一般应根据所总结的内容和要求来合理控制字数。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重阳节200字篇一

那天,我来到外婆家,外婆正在忙着洗衣服。我跑过去说:“外婆,祝你快乐。”外婆的脸上绽开了慈祥的笑容,外婆洗完衣服,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急忙跑过去,拿来了一张小凳子,让外婆坐下,然后给外婆捶捶背,外婆说:“你的'‘小榔头’敲的我真舒服啊!”外婆的心里乐开了花,像蜜一样甜。

这个真有意思啊!

重阳节200字篇二

10月5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因爷爷说要买一双运动鞋,爸爸就带着我和小弟弟陪他来到大润发超市。

在来这里以前,我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可我想象爷爷只要走上去再走下来就没事了,可事实不是这样,爷爷的脚一踏上去就全身发抖。小弟弟虽然只有五岁,但他按照爸爸的命令,带着爷爷的拐杖和其他东西先乘电梯上去,在电梯口旁边看好东西等我们。

爷爷等在电梯口,爸爸扶着他,我站在电梯上等爷爷。从我们身旁走过的人,都转过头来看看我们。爸爸看了看电梯口没人了,就准备让爷爷上去。爷爷的右脚抬了起来,踏到电梯的板上,由于电梯是往前运动的,所以刚刚站上去,整个人就被拉上去了。这时,爷爷的右手不停地发抖,我扶住爷爷。过了一会儿,电梯到头了,爷爷的脚根本没有动的迹象,整个人滑了上去,右手又不停地发抖,这时爷爷紧紧地抓着旁边的靠手,不肯往前走,后面推着长长一串购物车的工作人员使劲往左拐,才没有碰到爷爷。

没想到下面还有一层上三楼的电梯,这下可怎么办啊?没办法,我们只能在坚持一下。还是老样子,我们让小弟弟先上去,然后在扶着爷爷上电梯,可刚出电梯就遇到了更加艰巨的困难,爷爷手拉着扶手不肯松,我怎么那爷爷的手他都不拿掉,后面上来的人挤成了一堆,爸爸立即把爷爷一把拉了过去,电梯终于通畅了。

这次,我们几个小的可是帮爷爷帮得够辛苦了,但我想爷爷一定十分开心。这是我们小辈应该做的,因为九九本来就是老人们的节日。

重阳节200字篇三

九月初九是一个属于老人的日子——。我们家也有两位老人,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俩虽然年龄不小了,可这个家还真是缺不了他们呢!因为他们是我们家的炊事员。爸爸妈妈下班总是很晚,所以做饭这个重担就交给他们了。在我眼中,奶奶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而爷爷则是一个十分考究的人。

那次,我和奶奶去一家药店买药,服务员问要贵点儿的,还是便宜点儿的。奶奶毫不犹豫,开口就说:“给我最便宜的!”我想劝劝奶奶:“还是买贵点的吧!好得快!”“钱来之不易,能省就省吧!”我劝不动,只好作罢。等我们回到家,我早就累得气喘吁吁,可奶奶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洗菜。而我则坐在一旁,一边呻吟一边拍打着自己的腿。我甚至怀疑奶奶是不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都不会累。

爷爷做任何事都十分考究,就拿洗鱼来说吧!一般人10分钟就ok,可爷爷总是先把鳞片刮得一干二净,然后在把鱼肚里的东西统统掏出。一条鱼,至少得花30分钟。我每次吃爷爷洗过的东西都十分放心,但同时又觉得有点对不住爷爷,因为我的放心,是爷爷长时间站在水龙头变换来的,那该多累呀!

每当我抬起头,望着爷爷奶奶那张白经风霜却又和蔼的脸时。我的心中是内疚的。那一条条皱纹,同样也深深得刻入了我的心中,是呀,他们本应该在享清福,而现在却为我们服务着。望着他们的身影,我心里琢磨着,有什么可以为他们分担。

就在这次的,我想出了一个法子,我要多关心爷爷奶奶,让他们每一天都活得开开心心。让我送走他们的不愉快,带给他们永久的笑脸和开心!

重阳节200字篇四

今天,是9月8日,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下午两节课后戴老师、孙老师带我们去老年活动中心去采访。我看到许多老人在运动,有的老人在打太极拳,有的在扭秧歌,还有的在练剑。于是,我采访了一位在打太极拳的老爷爷。我走到老爷爷身边,问:“老爷爷,打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吗?”老爷爷说“打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我问:“老爷爷您明天怎样过重阳节?”老爷爷漫不经心地回答:“还是和今天一样。”我刚采访完一位老爷爷,孙老师、戴老师就带我们走了。

今天真是一个愉快的一个采访啊!

重阳节200字篇五

小花帽。

1、引导幼儿采用变化线条、图形间隔的方法进行装饰。

2、激发幼儿关心老人,愿意帮助老人做事的情感。

范例三张、双面胶、剪好的帽子、水彩笔、蜡笔等。 。

(一)欣赏与讨论。

敬老院有一个好心的老奶奶,想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送一顶小花帽。

1、老奶奶花了半天时间做好了第一顶小花帽,这时正好有一只小鸟飞过老奶奶的窗口,小鸟衔着帽子飞到幼儿园,告诉小朋友们,老奶奶正在为他们做帽子,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跑出来看小花帽。(出示紫色帽子)问:这顶帽子上有什么花样?上边和下边是用什么线条变成的花纹?有些什么颜色?可是只有一顶帽子怎么分呢?于是,小朋友开始等奶奶再为大家做帽子。

2、第二天,老奶奶花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一顶更漂亮的帽子,小鸟又把这顶帽子送到了幼儿园,当小朋友们一听小鸟的叫声,就马上跑了出来,他们想看看,今天的帽子和昨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第二顶帽子):你们一起看看,昨天的帽子和今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都来自己动手,做一顶帽子。 。

1、引导幼儿大胆创造,介绍不一样的作品。

2、鼓励幼儿能改变颜色与线条,表现多种排列方法。(三)制作与交流。

画好的小朋友用双面胶粘上帽檐,把做好的帽子戴在头上,下次去看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重阳节200字篇六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又名“老人节”。今年的过得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学校组织了三,四,五年级的中队长和五(1)班的全体同学到东成敬老院送温暖,献爱心,陪老人们度过一年一度的。

来到敬老院我们按照辅导员的吩付在敬老院门前的大空地集合,然后提着抱者花花绿绿的.营养品和日常用品走向公公婆婆们。公公婆婆看了我们后,心花怒放,立刻排成两队队伍欢迎我们。好象当我们是他们的孙子了。

后来,红十字会的一位阿姨和华润超市的一位哥哥姐姐们还有我们学校的校长轮流上台演讲。最受人欢迎的要数华润超市的一位哥哥了!他冲冲忙忙地上台说了几句祝福的话,就说“拜拜”了。逗地大家哈哈大笑。演说就暂告一段落。

我们非常醒目,立刻把礼物交给了公公婆婆,而且我还对我前面的一位老公公说了一段祝福的话:“祝老公公老当益壮,身体健康”呢!老公公听了乐呵呵的好象十分开心。为了哄公公婆婆开心,我们几个同学找到一位走路不便的老婆婆,和她聊天,给她按摩,听她讲故事。虽然讲的是那些老掉大牙的故事,但是仔细一听,故事里蕴含着老婆婆的热情和好客,使我百听不厌。

重阳节200字篇七

与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与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与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与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200字篇八

每年的九月九日是,是我国的祭祖节日,此外,还有三个祭祖节日分别是除夕,清明节,中元节。

来源于一个道教的神话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恒景的农村小伙子,他过着美满的生活。可好景不长,村子里爆发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恒景的亲人也不例外。原来是河里有一只瘟魔。于是,恒景下定决心,要除掉瘟魔,为家人和乡亲们报仇雪恨,为民除害。他拜了一位叫费长房的大师,学习了许多技能。在九月初九日的前一天,大师对恒景说:“明天瘟魔要来了,赶快回乡!让大家都拿好茱萸叶子和菊花酒,可以防魔。”他照着大师的方法,让大家做好准备。终于赶走了瘟魔。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被的恒景善良与勇敢打动了吧!

的习俗有很多,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正值秋季,秋高气爽登高最好不过。登上高山,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边看着远处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记得一次学校举办了登高活动。老师先给我们讲了节日的来历,然后就开始了登高比赛。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一声下令,奋力地向上爬。有的很快就爬上了山顶,有的爬到半山腰就没力气了,有的干脆跑上几步便开始走着上去。

又叫老人节,从这个名字,你便能看出这一定是孝敬老人的节日。没错,又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九月九日,寓意着长久与吉祥。

重阳节200字篇九

我今年快九岁了,差不多和爷爷奶奶一起过了五、六个,令我最难忘的一次是我第一次过的。

那天到了幼儿园,老师问:“今天是什么节日呀,小朋友”同学们齐声说:“农历九月初九,,爷爷奶奶的节日。”老师说:“小朋友们真棒!”然后给我们讲了的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下午3点多左右,爸爸把爷爷送到了幼儿园,参加“我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活动,老师宣布了活动流程:给爷爷奶奶捶背敲腿;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给爷爷奶奶送重阳糕。我给爷爷捶背时,心里美滋滋的,锤好了背,又给爷爷非常柔和地敲腿。

当老师说表演节目时,我们班23个小朋友一起唱:“爷爷年纪大呀,嘴里缺了牙,我给爷爷倒杯茶呀,爷爷笑哈哈。奶奶年纪大呀,头发白花花,我给奶奶端凳子呀,奶奶笑哈哈。爸爸和妈妈呀,齐声把我夸,尊敬老人有礼貌呀,是个好娃娃。”唱好了儿歌,为爷爷奶奶送重阳糕,我也好想吃糕,而我却咽了咽口水,双手送给爷爷说:“给您吃”。过了一会儿,老师说:“拍照了,拍照了”。我们像一群出笼的小鸟依偎在各自的爷爷奶奶的身边,只听老师“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那天,爷爷很快乐,我也很快乐!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重阳节200字篇十

还过几天就到了.又称老人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街日到了我该为我的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呢?我想我既然从妈妈那儿知道了农历9月初九是的来历,以及妈妈讲的要在那天陪爷爷奶奶登高爬山,吃重阳糕来年长命百寿,我有功夫一定做到陪他们玩,我还要去敬老院去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祝福他们晚年安慷!福如东海!

东方小学一(四)班朱雨萌。

重阳节200字篇十一

思念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总让我在这金秋的时节想起你,今天是重阳佳节,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份关怀,希望你一切都好。

又到了重阳佳节,想起独在异乡的你心里难免有几分惆怅,想问一句你在他乡还好么,期待你回来得那一天我们一起欢聚。

送一缕阳光给你,在秋日的萧瑟中为你带去温暖,送一份祝福给你,在重阳的佳节里为你带来关怀,重阳节快乐,天天快乐。

重阳节到了,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份问候,老朋友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变得越来越醇,祝愿你我的友谊地久天长。

老年时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祝我最敬仰的人,重阳节快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世上若有诤友,那就是如你对我那样关怀的朋友。愿你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与欢乐,祝重阳节快乐!

重阳节,也是老人的节日,爸、妈,我在远方为你们祈祷,祝您们长命百岁,身体康健!

重阳节200字篇十二

重阳节,它也叫敬老节,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为什么要将九月九叫做重阳节呢?

在中国一般将奇数像一三五七九称为阳,而偶数称为阴。在阳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极之意,而九月九又是双重九,阳最盛时,可驱邪避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很重视九月九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是选择在这一天登上王位。

重阳节200字篇十三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200字篇十四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下午两节课后戴老师、孙老师带我们去老年活动中心去采访。我看到许多老人在运动,有的老人在打太极拳,有的在扭秧歌,还有的在练剑。于是,我采访了一位在打太极拳的老爷爷。我走到老爷爷身边,问:“老爷爷,打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吗?”老爷爷说“打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我问:“老爷爷您明天怎样过?”老爷爷漫不经心地回答:“还是和今天一样。”我刚采访完一位老爷爷,孙老师、戴老师就带我们走了。

今天真是一个愉快的一个采访啊!

重阳节200字篇十五

“明天就是了,平时老人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明天我怎么表达心意呢?”我的心里盘算着,“游乐场?不行。老人可不是小朋友。去他们家庆祝?那也不行。因为太普通了吧!吃早饭?对,有意义,老人又喜欢!就这么办!”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一起前往四海楼吃早饭。

到了早餐店,我赶紧找了位置,让大家坐下,然后跑去点餐。只见菜单上的菜五花八门,有大肉包、小笼包、拉面、鲜肉小馄饨…。

我想起外公喜欢吃味浓、肉多的东西,便给他点了一个大蟹黄包。又想起奶奶牙齿不是太好,便给她点了一碗豆腐脑。外婆喜欢喝粥,特别是杂粮粥,便给外婆点了一碗红豆粥。爸爸对小龙、生煎包情有独钟,便给爸爸点了一盘生煎。给妈妈点了一笼蟹黄小笼包。当然,我也给自己点了一碗桂花酒酿圆子。

一段时间过后,菜都上齐了。我先端着两份大大的蟹黄包给了爷爷和外公,再将一份热气腾腾的豆腐脑端给了奶奶,最后给了外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和一碗热乎乎的粥。

你看,大家吃得多开心啊。外公狼吞虎咽,两三口就把一个包子吞了下去;外婆不紧不慢地细嚼慢咽,眯着眼睛,细细地品味;奶奶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兴致勃勃地一边吃,一边和爷爷谈话;爷爷仪态端庄,静静地在那边品味着那天宴似的佳肴。看到一家人这样和睦,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比吃了蜜还甜,高兴地说:“要是大家觉得好,那下次咱们还来!”

饭虽吃完了,但一家人那和睦的爱确难以忘却。爱不仅在重阳,爱,更在每一天!

重阳节200字篇十六

到了,早上我早早醒了,一个翻身,跑到爷爷奶奶的房间,大声说:“爷爷奶奶快乐!”过了好半天,爷爷奶奶才反映过来,我对他们说:“爷爷奶奶我要为你们做顿饭,好吗?”奶奶的表情,先是很吃惊,一会又微笑的说:“好啊!”说干就干,我先准备材料“胡萝卜、土豆、葱,好有一些调料,我马上就要做胡萝卜炒土豆这道菜了,因为爷爷奶奶最爱吃土豆了。我先把胡萝卜切成片,切时我小心又谨慎,生怕切到手,可今天的'胡萝卜好像吃错药了,在奶奶手里乖乖的,可到了我的手里不是切的厚了,就是切的薄了点,总之,老和我作对。切好后,我又拿来土豆,用同样的办法,开始做了,把锅里面倒上油,我先把胡萝卜倒进去,只听“哗啦”一声,吓了我一跳,我往后退了几步,一看没事,才放下心来,过了一会儿,胡萝卜炒好了,我又把葱、土豆放进去,又放上一些调料,终于,大功告成,我把菜端上了餐桌。

奶奶看了,夸奖到:“长大了,知道孝敬爷爷奶奶了。”说完,尝了一口“恩,好吃!”这时,我看到奶奶流出了泪水,我心头一酸说:“奶奶,好吃您就多吃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