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篇一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方法与过程:通过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张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
如果有张、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认识“十万”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万时,问:再加万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认识“百万”,“千万”,“亿”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万元,那么辆、辆、……辆多少元?同样个十万是多少?个百万是多少?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
当说到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巩固与应用、练一练第、题:第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练一练第、题: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练一练、题。
收集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个一万是十万,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个一千万是一亿,……
人口普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方法与过程: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情感与价值: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二、较大数的读法、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巩固与应用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巩固与应用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比较更大数的大小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千多万等。
、巩固与应用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练一练、、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篇二
第3单元 角的度量
第4课时 画角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第43页例3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1.30° 90°
2.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1.怎样画一个6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
2.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0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3.画一个100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2.教材“练习七”第5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3.教材“练习七”第6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篇三
四年级数学教案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四年级数学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及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同时运算的道理。
技能目标:会根据运算顺序正确的运算。
情感目标:培养自己有序的思维能力和良好得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在式题中,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同时运算的算理。教学过程:(一)、铺垫练习20-8×2÷4 420×(13+57)×90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师小结。(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揭题展标
上面着组题大家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前学的四则混合运算自己来解答三步运算试题(出示课题),看谁能最快掌握运算技巧,正确计算。2、尝试
出示例1 66×38-987÷21(1)独立思考(2)学生试做
(3)反馈讨论(两种情况)66×38-987÷21 66×38-987÷21
=2508-987÷21 =2508-47
=2508-47 =2461 =2461 讨论:两种算法结果相同吗?哪一种更为简洁?为什么两边可以同时脱式?(4试一试 196÷4+56×12 16×50-36÷4(5师生小结 4.自学例2(73+65)÷(210-164)(1)学生试做
(2)反馈讨论(3)试一试
(13+47)×(52-18)(1024+4370)÷(24+38)(三)反馈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2、“练一练”第3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3、“练一练”第4题。4、“练一练”第5题。(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怎样的问题?运算顺序怎样?是怎样得到的?(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22页
习题精选1.读数练习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
(2)1991年我国生产照像机4730000架。
(3)1991年我国水果总产量是20580000吨。2.填空练习
(1)一个数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数最高位是千万位,它是()位数。
(3)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4)753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它是由()个十万()个万()个千组成的。
(5)30853400这个数要读出()个零,请标出所读的零。3.思考题
用三个6和两个0组成一个五位数,使它们分别符合下面的要求
(1)一个0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来;
(3)读出两个零来; 参考答案
1.(1)九百六十万(2)四百七十三万(3)二千零五十八万
2.(1)五(2)八(3)亿(4)6;十万;7;5;3(5)1 30853400
3.(1)66600(2)60660;66060; 66006(3)6060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馆()段()厉()弛()
招()管()断()历()驰()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quot;这个坚ǖ男拍钍鞘裁矗浚ㄊ?quot;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
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习题精选一、把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投()()
招()()
驰()()
二、读一读,区别下面的字,再组成词语。
塾()绍()
砚()
毫()
戒()
熟()招()
观()
豪()
成()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画
一()古松
一()梅花鹿
一()八仙桌
一()椅子
一()戒尺
一()火把
一()信念
一()花骨朵 四、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坚定的松树
严厉地
奋斗
古老的文学家
默默地
刻上
没开放的信念
深深地
批评
伟大的花骨朵
毫不松弛地
想着 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参考答案: 一、段(段意)绍(绍兴)弛(松弛)二、私塾 绍兴 砚台 毫米 戒尺
熟练 招生 观察 自豪 成立 三、一幅画 一棵古松 一只梅花鹿
一张八仙桌 一把椅子 一把戒尺
一支火把 一个信念 一个花骨朵 四、坚定的信念
严厉地批评
古老的松树
默默地想着
没开放的花骨朵
深深地刻上
伟大的文学家
毫不松弛地奋斗三味书屋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自主性练习设计】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