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开学已有几周,针对反馈出来的各种课堂状况,学校认为有必要齐抓共管、进一步抓课堂常规的落实,其实不管是任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踏进教师岗位的新手,课堂规则和常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课堂管理出问题而暂停教学,很多时候也会因为课堂行为规范师生配合有效,课堂高效,下课铃一响即刻就有种完成任务后的酣畅淋漓的感觉,所以,听到学校的这个决定,我很赞同。确实如此,一旦建立了课堂规则和常规,课堂的复杂性程度就会降低,课堂也由此变得可预测,不仅减轻师生心理压力,而且可以节省教师指导时间,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一旦课堂变得不可控时,也会让该节课变得效率最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
特别对于我们术科老师而言,课堂管理的难度甚至更是大于主科老师的。究其原因,其一因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存在偏差,认为术科不重要,是可学可不学的。第二术科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较少,通常一周1-2节课,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不够严格或者说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规范。第三术科很多都注重实践操练,比如音乐练唱、美术动手制作等,因此要用到一些工具或材料的,但由于不能够做到统一,容易造成课堂规范的失效。
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从自身去寻找一些原因呢?或者说我们可以找到哪些更有效的策略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翻开《有效教学》第7章第3节,再次学习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这一章节——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即使教师能做出有效反应也是善后性质的,并不能创建一个真正不一样的课堂。研究也发现,有效的管理者和无效的课堂管理者在对付不良行为的办法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学生行为发生前的所作所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从应对性的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或者说预防性的课堂管理。那么如何做到前瞻性预防呢?里面谈到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比如座位的安排等物质环境,设计安全舒适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避免大量问题产生,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地知道,如果缺乏必要的课堂规则和常规,课堂秩序仍然会是混乱的。
我们通常说到课堂管理就说课堂常规,认为规则就是常规,但对于课堂规则和课堂常规,这两个概念书中还是做了厘清,书中说到:课堂规则和常规本质上都是有关行为的期望和规范,但前者指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用以规定学生的言行举止,后者则是完成常规工作和其他在课堂里频繁重复发生的具体活动的方法,其作用在于使学生能够知先后顺序、循序行事等。通过书中所列的表格图示,我理解为:规则是一些具体标准,通过制订后执行,常规是一套程序化的可操作模式,可通过训练来形成共识的一种做法。
那么,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呈现规则和常规,让学生执行就行,但事实上制定课堂规则不是教师自己想出来然后告诉学生执行这么简单,有时候规则和常规这种抽象的事物是不容易被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的。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一些教授规则和常规的方法,如讲故事、贴海报、创作一个有剧本有规则的游戏、签约等……正如我们的教学一样,如果生搬硬套地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或原则,他们无法理解,我们必须通过另外的例子作解释或者创设一个情境来帮助学生,公布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规则能够被学生接受、被加强和执行。有研究者发现,有效率的低年级教师常常会让年幼的孩子真实的演练常规,通过开学的几天每天2-3次的演练,合规则的行为模式就能稳固建立起来。
我们也会发现,往往课程的开始环节、课堂结束环节,以及从一个活动计入另一个活动的过渡时期,都是课堂管理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那么可以就这些课堂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则,当然我们也可以思考下这些规则由谁来定?由学校管理者?由班级教师?还是学生自己?显然,如果纯粹由学生自己制定也不太现实,那么试着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规则制定,也可以由教师先做一个暂时的决定或提出一个问题再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学生意见做修改,让学生做选择后再修改试行。学生的参与必然提升其对规则的拥有感,提升自我控制力及责任感,增加他们遵守规则的可能性,并且制定过程中必然会更加清楚规则背后蕴含的道德观。
另外,为规则提供理由,规则的数量不宜太多,以五条为宜,制定规则后要做到清楚和明确地陈述规则等都是书中给出的建议,此外,制定后要彻底且一贯地去执行,还要考虑一旦不遵守规则应该承担什么结果等等。当然,书本中还介绍了很多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参考借鉴。
万事开头难,有些时候我们重视开局工作是有道理的,学年的开始,就要重视规则的制定和常规的训练,注重管理层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注重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齐抓共管,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才是课堂管理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