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然而,很多时候,老师不经意间的表达和语气的流露就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场景一】
xx同学读得很好。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中比较常见。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激励性的语言。“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看似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却忽略了第一位朗读的学生的心情,也忽略了朗读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课堂上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是表演,也不是好学生的展示。
xx校长在书中给出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不妨用这样的口气——“xx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或者“xx同学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谁还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关注的不是谁读得好,而是怎样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关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读好,而不是简单的“谁比谁读得好”。
【场景二】
你说对了,不错,就是这个。
你还是没弄明白,让xx帮帮你吧。
教师如果长期采用这种评判式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课堂上只靠老师来裁决“对与错”、“好与坏”的印象。长久下来。孩子们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且还会使性格内向的孩子选择沉默来逃避可能出现的否定和难堪。
xx校长是这样做的——善于发出描述思考过程的指令。
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我们采用这样的对话方式:“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呢?说一说让大家来听听。”
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但又说错了的时候,老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 “谁有不同的看法?”等其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楚之后,还要记得说: “想一想,是谁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一同谢谢他!”
老师应该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思考过程的指令,让其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不只是关注学生回答得对与错。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老师是他们学习之外的、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和大权在握的评判者,而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支持者。这样的课堂上,哪里还会有不敢发言的学生!精彩的瞬间往往蕴藏其中。
当老师久了,与人还没说上几句,就被人猜测“你是教师”。为什么会这样?熟悉的人会调侃我们“职业病犯了,你们喜欢作判断,下结论……”推广开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的语言也一定会有不少的“漏洞”,经常自觉地进行扫描和修复,会让我们的语言保持一种为人师者的亲和与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