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五篇)

最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4 04:50:10
最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五篇)
    小编:admin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篇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会计专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对会计人才进行教学培养中,需要对其专业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评价体系中完善自身的不足。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缺乏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意识,这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阻碍。为此,必须加强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而让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能够最快速地培养出应用型会计人才,进而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需要。然而,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检测高职会计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标准之一,其体系构建便对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会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每个企业的质量评判标准存在着差异性。为此,高职院校亦应该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建立本校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高会计人才的输送标准与质量。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能够让教师明确会计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漏洞,以及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难点。进而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任务中针对性的做出科学调整,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第二,能够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发展。高职院校会计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一致性,全国多所高职院校在构建并实践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经验和难题。各个学校可以将彼此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经验进行融合分析,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质量提高。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要符合社会企业的标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践性较少,其总体的实践水平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难以确定。为了能够确保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对会计学生的不足之处按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重修。让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的需求的标准中逐渐改变学习方向,并提高技术能力,进而满足会计工作岗位所提出的硬性要求。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目标多为“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软件等”在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遵守《会计法》中相应的各项规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学校要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培训的过程中掌握税收和审计工作等方面的详细要求。第三,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报表分析等基础专业技术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

专业素养评价体系建立于目标评价体系之上,在目标评价体制构建之后便需要一系列的实施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构建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进而明确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找出学生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倘若从学生身上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必须从整体学生进行着手,以班级为单位,从班级整体学生会计实践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整合,进而转变教学策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必须通过笔试和计算机实践测试两种方式进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进行评价,进而找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并针对性的完善。第三,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实习质量评价主要应用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系统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践结果的审查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训练的过程要完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由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直观地将学生的水平显现出来,这样便能够让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业提出的财务工作标准相对接,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在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中应积极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严格按照社会企业的相关标准实施,让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通过合作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亦要整合并研究其评价结果,完善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雪梅,庄胡蝶,汤长胜,翟卫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市场论坛,2014,05(05):46-47.[2]刘霞,伍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3,05(13):156-157.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篇二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长远规划的历史工程,是一项难以一时测评效果如何的细致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到各类环节的综合工程,因此如何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以后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大学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大学人才培养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质量评价而言,工业生产自然有一套行之明确,并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工业绩效也有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然而,若挪用这一思路,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绩效大小以为存在一个规范标准,这无疑忽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需要长远规划的观念

教育本身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细致工程,而大学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同所有的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

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殖的生产过程。

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这一特点的切实把握,有助于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逻辑,即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是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工程,不能以常规思路来看待。

(二)把握相对灵活的标准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比作生产智力人才的工厂,然而这一工厂出厂的产品合格与否,却体现了对大学人才培养独特性理解的正确与否。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也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更不能以产生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如卓越的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人才,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身要求确定什么是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这必然需要相对灵活,不求一致的人才标准。

(三)形成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

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产业,但在当前条件下,担负人才培养的单位仍然组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每个教育主体,便是具体的大学,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事实。教育领域同时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

市场,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大学竞争是以质取胜。

鉴于教育领域事实上存在的竞争性和垄断性特点,大学管理者就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如何在当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考虑如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便可能形成品牌意识。在当前大学中,类似北大清华等大学之所以有较强说服力,除去历史盛名的余惠,在教育领域里能保有竞争优势,核心因素在于提供人才的高素质,而非高数量,这是勿庸置疑的。

当前大学的数量增多,大学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大学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这都要求高校管理者树立质量意识,树立竞争危机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须要有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如何在可行性上进行考核体系构建的思路,成为一个极度重要而又日益迫切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明确人才培养重要性前提下,进一步的工作便是对如何评价人才质量培养的成与败。在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一)宏观调控角度的若干评价思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外延拓展的同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部分本科院校和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此对于人才质量评价也就需要兼顾几个客观背景,在此背景下重构质量观念,而后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次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性要求的时间、途径会有差异,因而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

高等教育质量,其根本是指高等教育之下,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它是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考核评价大学人才的质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或唯一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乃至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有必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这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个案前提,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必须把握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既不能以评价对象的个别性概括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程度,也不能用宏观化的人才质量推导个别,这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认识到的。

2.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人才培养尤其是学术性人才培养较受重视,传统大学大都依据这一维度及其价值等级来设置专业和建构课程体系。到大众化阶段则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尊重教学自有规律,在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及其相关性的理解上树立细节化的考核观念。

3.由于教育成品的消费者——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的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使得所谓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因此变动,这一变化由于应用人才培养增加,大学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而更为突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等的培养,都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具体化分析的要求。

对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质量评估,“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这一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甚

至职业大类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偏重与知识、技能和素质,“学科”这一标准就相对淡化。因此不同标准的价值等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丰富多样性,正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和尊重的。

(二)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

1.教学巡视检查考核制度

大学人才培养立足于系统化的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各个大学有必要建立教学巡视工作委员会,组织教学巡视员,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巡视检查,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这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环节,在源头之一进行细密的考核测评,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同时大学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专门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

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

大学人才不是抽象的人才,而是具体的各个专业相关的大学人才,因此要对人才质量如何进行评价,有必要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大学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各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开展教学情况调查研究。这是面向人才培养软件设施的专业考核。

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

人才的培养还需面对市场竞争的特点,因此,各大学有必要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上处于什么地位,这就有必要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得到若干启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切实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教学评估、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而建立必要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推动教学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方茜,等.网络化:建立教师考核体系的最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2]窦生刚.建立指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意义及要求[j].航天工业管理,1998,(8).[3]王卓,等.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学化[j].中国高教研究,1996,(4).[4]曹嘉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j].经济师,2003,(9).[5]田官贵.略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江汉论坛,1999,(6).[6]宋维红.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新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9,(6).[7]乔秀柏,等.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4).[8]黄家泉,等.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0,(4).[9]沈秋林.新经济时代与高校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针对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机制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例如,针对高等数学课开展了“大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针对力学课程开展了“大学生力学应用能力竞赛”;针对机械制图课开展了“大学生机械制图应用能力竞赛”等等。目前,学校的10门重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均建立了能力竞赛活动机制,每年学生参加竞赛人数达8000多人。

建立健全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

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例如,汽车学院组织“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机械学院开展“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cad建模竞赛”;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开展“艺术创意设计竞赛”等等。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已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校、院两级科技竞赛多达20余项,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仅在2011年,学校就有3454人参加了11项省级以上大型科技竞赛,共获奖326项。

通过开展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

辽宁工业大学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0年起已经立项资助了227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基于plc的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蚂蚱滑板车》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积极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2005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

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大力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辽宁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辽宁工业大学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学分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法规性文件,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辽宁工业大学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4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学校早在2002年就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多举措并进,全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辽宁工业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

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

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学校把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

建立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此项竞赛活动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天天快递 93100700002324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篇三

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人才培养

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各关键环节实行全方位监控与评价,以教学运行管理为主线,以评教、评学、评管工作为重点,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组织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

首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建立考核标准。为了达到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横向应建立统一的基本标准,即在同类型、同层次学校的同专业之间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纵向应建立分段成品考核标准,即在中职与高职、高职与中介、中介与企业之间建立必要的分段考核标准。二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师资配置合理性、实训条件保障可靠性、管理严谨规范性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建立统一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做到过程监控、检查机制、事故评判以及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考核方式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其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一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目标,即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了解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个主要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经验性操作技艺,能够做到“零距离”顶班上岗;能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二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主体评

价与客体评价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组织和评价程序。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上下游、内外部结合的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和不断更新机制,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监控侧重于过程,评价主要考查结果。一种知识体系或一项技能的形成,依赖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教学过程又是“教”、“学”、“做”群体间彼此作用的过程。因而,监控与评价既要考虑主观因素,又要考虑客观因素;既要针对教学的结果,还要针对教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揭示教学双方个体和群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确保监控与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客观性。

二是准确性原则。只有准确的评价结论,才能真实反映教学状况,体现其真正的应用价值。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应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价数据、信息的精确性、真实性。

三是动态和静态结合原则。动态评价强调过程,是在某个特定教学时段内(如某课程或某项技能训练过程始末)以时间为序,获取信息后进行综合处理的评价方式,得到的评价结论真实性强,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静态评价是在特定时间内(一般在一个教学过程的后期),一次性获取全部相关信息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程序简单,时间周期短。

四是广义评价和狭义评价结合原则。广义评价亦称综合评价,它是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及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全面反映在教学话动中的个体与群体、教学与管理的综合情况。狭义评价亦称单项评价,它是以评价教学群体或个体在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为宗旨的评价方式。

三、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体系及内容

为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适时监控,根据监控与评价的原则,组建以院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内督导组织,负责对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考核与评价(主要以自查、自评)的形式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具体的监控与评价。

1.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监控与评价。在整个课程方案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涉及课程开发的实际应用,因此,对其实施评价应由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企业专家三方评价人员组成。评价的内容包括:①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点监控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是否与企业人才要求一致,着重分析评价其适用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每年评价一次。若一定比例的专家组成员(如30%)认为课程达不到知识目标要求就应修改,及时调整计划。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重点监控指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深度、广度。专家组中一定比例的人员认为课程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应予以调整。③教材建设。教材的监控和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性和学生的满意度。而监控的重点是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和创新性,应及时反映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等。

2.教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价。实施对设备条件的监控与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保持职业院校特色的重要前提。监控的重点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①对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监控。各专业都必须具有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当出现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时,应及时补充或更新。②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监控。学校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当某实训基地发生变故时,应及时调整。③对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有量的监控。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规定,当生师比、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计算机台数、语音室、生均图书数量等达不到要求时,要及时提出预警。

3.师资队伍的监控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其实现的前提是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教学督导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兼职质量信息员

队伍和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务处管理人员、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组成,教学管理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支队伍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管理队伍主要由学生处管理人员、各系副主任、各班主任组成,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到合作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分析,全面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教学督导队伍的组成坚持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聘请了4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系统认识且分别来自校内、校外、企业的督导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始终坚持“以督导学、以督导教、以督导管”的教学督导工作方针,对教师教学指导、教学反馈、教研教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主要由校内专家、兼职教授、校内研究骨干组成,这支队伍主要围绕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咨教服务等,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队伍主要由校内外学生指导教师和具有稳定工作的毕业生组成,这支队伍在学生成长指导、质量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交流反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手册》等,及时反馈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信息,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主要由学习成绩优秀、素质优良的在校学生组成,这支队伍主要是协助教学督导员队伍、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参与教学质量调研等,在教师、督导、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师资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控与评价的主体,由学校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和行政部门构成。二是监控与评价的指标,可从教师结构、教师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其中,教师结构含学历、职称和工作经历3方面内容,应分别满足评估要求;教师素质评价,应根据教师的一贯表现,从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科技研发、推广、咨询等)、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技

能、新技术掌握应用等方面由学校评价认定。三是监控与评价的反馈,在人事、教务、行政等部门提供的监控报告基础上,由学院领导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并将整改决策反馈到主管部门。监控与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师资建设规划、建设计划及其落实情况,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提高情况、师资结构改善情况等。②专职师资方面。教师的数量监控主要通过师生比进行;师资质量主要通过教师的学历构成、年龄构成、职称结构、技能构成、科研水平、师德教风等反映;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应达到规定的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规定的要求。③兼职教师方面。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要基本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4.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其工作成效、管理队伍素质及其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教学计划及其运行、招生管理及生源状况、教学监控及信息反馈等,其重点是生源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运行管理情况。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要从根本上调动师生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对生源的监控与评价。学校发展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充分了解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各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基础不同,发展与成才也就不可能都走同一条路。因此,建立生源的监控和评价机制,应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对生源的监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招生规模:要切实“以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为重要参考,调控专业招生规模。②新生素质:要对招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新生成绩进行系统分析,全面了解本专业生源基础知识、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状况,并与本届其它专业、其它学校,以及往届生源比较,以便合理调整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进行教学监控与评价。应重点从教学规范执行、教学计划大纲执行、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实施监控与评价。教学规范包括教学准备情况、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仪

表、语言表达、教书育人等;教学内容包括准确程度、深广程度、熟练程度、计划执行情况等;教学方法及手段包括因材施教、启发思维、联系实际、重点、难点、教学手段等;教学效果包括学习气氛、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等。再次,对学习效果的监控与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或效果的监控是实施学习质量监控的重点。对学习成绩的监控是对理论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和对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理论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考查和考试建立起学生学习成绩的预警机制。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技能训练、岗位实习或毕业综合实践实施监控。对于生产见习或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需要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兼职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三方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指导和考评,并做好记录。学院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企业订单培养到企业定制培养,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到校企共享共用资源,从企业冠名到企业投入建立二级学院,通过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制度,形成校企共育人才、共享资源的良好局面。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特点,除考核分析学生的操作技能外,还应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作风、诚信、遵守纪律、遵守操作规程情况等。最后,对运行管理的监控与评价。教学运行管理即教学过程日常管理,重点监控与评价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工作成效、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落实情况、教师执行教学规范情况等。

5.人才质量评价。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标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并完善《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管理的若干意见》、《新生入学调研制度》、《各教学环节检查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等制度,明确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等进行重点监控,形成了过程管理严格、绩效考核科学、持续改进明显的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是一对必备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评价。包括必备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职业技能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如达不到相应要求,应及时预警。素质方面包括学生遵纪守法、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情况、考风考纪情况、学生身心

健康、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活动等,对表现较差者及时预警。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建筑类证书体系虽然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但无论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在现实的个人发展生涯中,往往还是学历证书重于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这二者相互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衔接、沟通和转换的通道。建立高职高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机制,是构筑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学生参加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如达不到相应要求应予预警。三是毕业情况。毕业生毕业情况监控与评价的重点指标是毕业率。毕业率从总体上反映毕业生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达到毕业质量标准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也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当毕业率达不到一定要求,或连续两年毕业率呈现下降趋势时应及时预警。四是就业情况。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教学目的,最终必须体现在学生毕业就业上。就业率是体现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就业率实施监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就业监控与评价重点是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就业网络建立与运作成效、毕业生就业力(能力)与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家长对学校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满意率等。对就业率连续两年走低应及时预警,或调整专业结构,使之更适应社会需求;或调整课程结构,或加强管理,增强职业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五是社会评价。指集团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每学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开展一到二次“满意度”调查。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度或称职率低于一定指标时,则应该及时预警。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篇四

摘要:第四代评价理论主张全面参与的原则,关注价值多元,强调心理建构以及其提出的“回应-协商-共识”的建构性方法论,指导了国际上众多的评价实践。第四代评价的实践表明其意义和优势在于给利益相关者赋权,走共同构建的途径,同时显露出的操作性困难问题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第四代评价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从第四代评价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评价领域纷纷将这一评价方法运用于评价实践中。我国对第四代评价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刚起步。借鉴国外将第四代评价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对反思和解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面临的问题,对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构建其操作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1第四代评价理论及其实践分析

1.1第四代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代评价》(fourthgenerationevaluation)一书由美国著名的评价专家库巴(egongguba)和林肯(n)于1989年合作出版,这本书在反思和批判前三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首先是主张全面参与的原则。第四代评价关注价值多元,反对把评价对象或其他弱势的利益相关方排除在外,主张把评价的主体扩展到“参与活动的所有人”,而不是仅限于“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次,该理论认为评价本身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第四代评价指出评价者的任务就是充分听取来自不同背景的不同人的意见,通过协调各种价值标准之间的意见分歧,逐步缩短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主观性认识间距离,最终达成共识。再者,该理论提出“回应-协商-共识”的建构型方法论。评价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宣称”(claims)、“担心”(concerns)和“问题”(issues)做出“回应”,以“协商”为共同建构的途径,主张在平等的状态下,各利益相关方,包括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本着“发展”为评价的目的,通过不断地讨论、协商来建构共识。该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第四代评价的这些特征和观点能解决历代评价长期未能解决的,比如“管理主义倾向太浓”、“对价值多元化排斥”、“对已有科学范式过度推崇”等问题。[1]

1.2实践案例及分析

第四代评价理论提出以来,校本评价、参与式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新的评价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世界范围内涌现。颇具代表性的有:glennfinger和neilrussell在澳大利亚开展的校本评价,把第四代评价作为后现代范例运用到实践中;mar-garetlay和irenapapadopoulos在对英国的“良好开端”(surestart)项目的评价就用的是第四代评价方法;.从建构主义哲学出发,在社区与大学的合作的“正向的青少年发展”(positiveyouthdevelopment)项目中进行了第四代评价的实践;tomo’neil对南非德班的科学教育项目的评价也是运用了第四代评价方法。此外,第四代评价还运用到教育评价之外的领域,比如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的richardlaughlin和janebroadben依据第四代评价理论设计了针对英国公共部门改革的评价体系。[2]研究以上实践案例的相关材料,我们不难看到: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能提高评价效用,协商机制的建立能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分歧和冲突,并能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信息,从而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评价认同度,促进评价对象发展。如在美国大学与社区合作项目案例中,充分尊重了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主张,由各利益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认同后,再对有关“正向的青少年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界定,这就保证了各利益方的参与价值,他们对项目的必要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必要的保障,利益相关者自身变成了此项目的积极倡导者,增强了项目的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再如澳大利亚校本评价中,教育部门的官员、学校教师、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都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了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形成评价方案、参与确定评价问题、采用多样化数据的程序和使用多种来源的信息资料等。通过参与评价,学生一方面能得到改善学校教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能丰富学习经验;教师不仅从评价中获得鼓励和指导,还可借此机会与其他成员协商或进行合作,获得发展新的专业技能的机会和可能,并由此不断改进教学;而学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从发布的评价结果中获得行动建议。评价报告的发布和反馈都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即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充分地协商。协商和反馈具有持续性,贯穿于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每次反馈会产生新的行动方案,而行动方案实施后又带来新的评价和反馈,反馈和行动步步相扣,直至达成共识。第四代评价解决了影响力相对较小的第三方(独立于教育主管方、教育举办者之外的行业组织、企业、学生及家长等)不积极参与评价的问题。

2第四代评价实践之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第四代评价的实践表明其意义和优势在于:给利益相关者赋权,走共同构建的途径,即通过协商达到共识谋求发展的原则。同时在评价实施中也体现出第四代评价的局限性:鉴定利益相关者存在一定困难;对利益相关者授权尚缺少具体操作性指导措施;一些理念操作起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tomo’nei在南非德班的科学教育项目评价实践中发现该理论所倡导的“全面参与”的原则可能是个不现实的假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高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3]的要求,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明确规定“评估专家组应由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组成,其中必须包括行业企业人员和一线任教教师。”[4]这些要求体现出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已考虑价值的多元化,与第四代评价“关注价值多元”的理念相契合。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局限或其它难以启齿的潜规则,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方之外的,由行业组织、企业、学生及家长等构成的第三方难以真正获权,而在评价中形同虚设。此外,期望评价能够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研究给利益相关者赋权策略,包括寻求优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是目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改革的关键。建议国家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并建立一批规范的、独立的、非营利的社会评估机构;可根据利益相关者在评价活动推进中显示的作用力的大小和影响程度的不同,而考虑对其进行分类、排序,再依此分配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此项工作的实施并非易事,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仍是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很少考虑弱势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以及教育情景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必须事先明确规定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评价的方法、方式,完成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评价进行中,并不会因为评价所承诺的对广大利益相关者授权而能自动消除权力不平衡,毕竟在现实的高等职业教育权力系统内,当权团体不愿削弱自身的权力转赋予其他团体,所以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寻求建立对利益相关者赋权的有效机制,以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避免权力失衡的同时,防止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被失衡的权力所支配或扭曲。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也决定了评价者会因价值取向不同而有争议,评价结果具有不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第四代评价实践案例表明,协商会议是能够代表各相关利益方形成考虑和展示各方价值的有效机制。鉴于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管理主义倾向太浓的问题,协商文化的培育尤显重要。通过协商,完成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并建立沟通规范,在协商的过程中,各方增加了解和信任,关系会亲近,当评价各方建立了融洽关系时,实现平等和共同决策成为可能,当达到默契阶段时,协商会比较有成效。

3结语

给利益相关者赋权、坚持协商达成共识,是第四代评价的真正意义和优势所在。它解决了以往评价方式中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得不到机会去表达自己诉求,还不得不服从于强势主体的意见,从而导致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这一问题,使得评价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人们也发现其应用是极其复杂的。第四代评价实践中出现的操作性难题,如鉴定利益相关者、出台协商以及授权机制等,为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提供思考借鉴。

作者:袁媛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orationoffourthgenerationevaluationinpractice[j].evaluation,vol.13(4):495-504.[2]杜瑛.协商与共识:提高评价效用的现实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篇五

医院质量评价体系中,明确了医疗质量的三个环节: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基础质量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末,必须常抓不懈;环节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终末质量是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综合结果,起质量反馈控制作用。

实际应用在电子病历业务系统中,也涵盖了这三个环节,具体表现为:临床业务科室医师自评,科室质量控制医师进行病历质控,医务科或质控科进行院级病历质控,病案科室进行终末病历质控

临床业务科室医师自评,是整个病历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医师根据质控科或医务科制定的质控标准,进行自评,第一时间发现病历质量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更正。

科室质量控制医师进行病历质控,是整个科室质控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上(医务科或质控科),可以保证本科室的病历质量已经统计上报,对下(医师),可以进行把控,防止潜在问题的发生。医务科或质控科进行院级病历质控,是环节质控的最后一道关卡,质控医师可以对全院各个科室的病历进行抽查,一是对病历质量的检查,二是对各业务科室质控员进行工作考核。

病案科室进行终末病历质控,这个质控的把控是最重要的,因为从病案科质控以后的数据,是需要上报其他医疗机构的,比如:病案首页数据需要上传至医管司、卫统、drgs等等。还有一点,高效高质的质控还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病历的质控涵盖了整个业务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去做好相关的工作,相互配合,互相监督,保证质量,避免纠纷。质控的项目主要是工时间和内容上进行,按时完成,高质量完成。涉及病历时间质量控制的具体细节,下次再给大家分享,今天就到这了。

病案质控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重点兼难点,基层医院更难,病案工作不好做,在3个月之前,我还不是这样认为,在3个月之后,我对这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基层病案工作中,也有了几点心得,写出来,大家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基层医院不可能有专业人员管理,基本是由临床资历老的医生做,或者是由医务科做,这样就造成了业务知识缺乏,认识面不足,很多工作无法开展,比如:统计、质量报表等,; 再次,基层医院对病案质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的看法,停留在病案档案管理、病案录入管理、病案复印等,这样就在医院管理层面上,限制了病案质控工作的开展,;

第三、临床医技人员对病案质控工作的限制或是不认同,甚至抵触,造成了病案工作开展困难,;

最后,病案质控是一门边缘工作,所需要的病案资料购买很困难,卫生系统的病案知识培训也极少,几乎没人愿意到基层医院讲解病案相关知识的培训。

以上造成了病案质控工作的重重困难,工作上开展的难度很大,和我吵架的有,背后骂我的有,最开始,我都想放弃了,不过改变了工作方法和心态,感觉现在的工作明显比以前好多了,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紧密和院领导联系 主要是包括主管院长和正院长,建议跳过医务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基层医院多半都是一个混杂体,各方为了平衡势力,往往在管理各个方面看法不够一致,报告了副院长,还要报告正院长,主要是让人看见你工作兢兢业业,非常重视病案质控,还有,病案工作很特殊,双方告知,免得有问题时候****,至于医务科,是因为病案质控和医务科的关系很微妙,有的事情还是亲力亲为好,虽然越权,工作总不能够落下吧,工作还要开展吧!

2、积极和临床沟通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发现个别人的严重错误,告诉主任,然后在个别人整改问题是,耐心沟通,共同找原因,如果不是本人原因造成的,找到原因后,要尽量纠正,并且及时反馈相关信息,避免下次或其他人发生相同问题。

3、相关制度一定要明确、细致、实用 我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积极听取临床科室人员的的意见,再结合相关规定,制定适合本院,比如:病历的收取时间,病案的借记,病案整改等,并记得及时告知,要用书面告知的方式,这方面切忌,口头告知。

4、病案管理与经济挂钩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扣钱不是目的,主要是规范,在这方面,要记得宽严相接,不要太过严谨,我的方法是,如果猛一方面都范,告知3次,一次书面,2次口头,不改的话,全体扣钱,个别问题,告知及时整改,如果在10天以内不整改,扣钱,在一般情况下,一次扣钱后,以后都会很及时的整改或是不在重复错误了。

5、发现医疗质量缺陷要积极的书写报告,并且要面呈主管院长和正院长、医务科,自己尽量不要提出建议,只是提出问题。

6、加强自己的在学习这方面确实很难,但是也有方法可循,我的主要方法是,积极和上级单位病案质控人员联系,一有空就去学习,不拘时间,一天也行,半天也行,学习是必须的,一方面能积极的学习知识,二来可以了解很多新的信息,病案工作切忌闭门造车。为什么不和同级医院沟通呢,是因为,同级医院存在竞争机制,一般不会将知识面告知你的,上级医院就不同,没有竞争,就算全部胶泥,工作开展条件限制,也没法超越上级医院的。还有就是网络,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这个平台,这个可是免费的教材喔,不用就太可惜了,前辈们总结的经验,也可以转换成自己的经验。以上就是我的经验,目前还比较有用,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新的体会,我会书写出来,也希望大家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邀请讨论

2011-08-31 11:39 浏览 : 5581 回复 : 44 投票5收藏32打赏引用分享举报 子木江风 编辑于 2011-08-31 11:42 首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 收起全部有料回复

柴晓燕 柴晓燕 铁杆站友 71 积分 335 得票 0 丁当 +2 积分 热13楼

病案管理,永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做得好的医院主要是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有三宝,其中,病案是一宝。

而基层医院的病案管理,更是苦难重重。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因为病案管理工作太基础,太见效慢。很显示医院管理实力的。看一所医院的质量如何,到病案室转一圈,就明白个大概了。

现今稍微大些的医院,都已经上电子病案系统了。真正的纸质病案按照规定装订好入库,基本上就不需要了。只是在关键时刻,才开库抽调。平时患者的病案都是从电子病案系统打印出来的。什么是电子病案,就是将原先的病案(处理完毕的,包括完整的签字)进行图像化。处理成图片。导入系统。后期可以随意调用。像期刊数据库一样。下面我简单聊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病案归档的问题。

其实,就是一个及时处理,及时回收的问题。看着简单,但是,执行起来,也不容易。需要从根本入手。首先要有相关的病案归档制度。制度是通过医院党委会研究通过的。这样日后执行起来有力度。奖罚措施都可以写进去。日后,可以按照制度执行。而且,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不可松懈一日,否则,容易前功尽弃的。同时,每月或半年或年底可以总结。奖优罚劣。一定要做。这样可以促进及时归档的积极性。有的医院是程序控制,三日归档,不归档,写不上了。死亡的七天。第二个问题是病案内容的问题。

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记录,辅诊检查等等,需要完整。大医院有完备的质量控制科,小的基层医院没有的话,可以将权力移交科室。如果发生缺失,科室负责。这个要明确。也很重要。同时,病理报告单,一般都比较晚,需要重点盯防。一份恶性肿瘤病案,经过手术切除,没有病理报告单。就很荒唐。病理报告单是一份肿瘤病案的灵魂。丢了,病案就没什么真正意义了。还有相关部分的书写时限,也有相关规定。而且,如果上信息系统了的话,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直接检查全部医生的病案,可以抽查,因为精力有限。大医院也基本上是抽查。查到没按规定及时书写的,必须处罚。医生也别埋怨,要怪只能怪你没及时写,要怪只能怪你点子背。有的医院,也是程序控制。入院记录,不按时书写。想写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需要打报告,领导审批之后,到网络中心,重新开放多长时间。领导批的2小时,那你就忙吧。2小时后,关闭。第三个问题,是病案首页的问题。

一本病案,首页是目录。首页是汇总。首页的质量更需要管理好。有的基层医院或许只有首页管理系统。没有实力上那么多的信息管理系统。别小看首页。首页的质量管理好了,一样出成绩的。首页包括的内容很多,患者的自然信息,基本信息,门诊住院信息,护理信息,费用信息,诊断信息等等。几百个项目。丰富,精炼,全面。每一次的病案首页项目修改,是要经过国家多次会议才能决定的。会前,是有很多很多的专家经过了严密的调查研究,才确定下来的。一个完整的病案首页信息库,也可以给领导管理医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第四个问题是学习excel软件的问题。

粗看,好像excel软件和基层病案管理一点不相干?其实,不是。如果你在医院科室之间观察了很多年后才会发现,excel软件对于病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病案管理工作的利器。excel软件就是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里的子软件。是全球最流行的电子表格软件之一。能够处理很多的数据。可以通过函数、数组函数、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数据vba编程等等方式处理你手头的数据。有了基础的数据,有个笔记本电脑,有个幻灯机,在会议室里,医院领导班子开会时,只要院长想要什么,你三下五除二,几秒钟,就可以给出答案。院长会觉得你很神奇。或者说,院长更会觉得你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总是能够变化出院长想要的数据作支撑。做证据。作为院长拍板的勇气和支柱。如果你精力旺盛,也可以拓展学习统计方面的软件,比如:spss统计软件包、sas统计软件包、或者是马克威等等各类软件都可以学学。那样更专业,更专注。其实,excel2007以上的版本,就足够了。因为已经能够容纳100万条记录了。相信在基层医院里,应付统计分析工作,足够了。如果基层医院也上了信息管理系统,或者erp什么的?那要学的就多了,oracel数据库知识,powerbuider工具,sqlsever等等,都需要学习了。第五个问题是统计分析报告的问题。

粗看,病案管理,统计分析报告,仍旧是不相干的工作。如果这样想,就错了。这样想太片面。为什么会提到了统计分析报告呢?因为前面说了一大堆。为什么要干那么多的工作?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及时给患者调印病历,报销,或者打官司,或者干别的。那只是病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冰山一角而已。真正的水面下的冰山在哪里?是什么?就是医院的统计分析报告。或许你会怀疑统计分析报告的意义在哪里?有什么用?如果你还没有发现统计分析报告的威力?就说明你们医院的管理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阶段。太落后了。不要觉得基层医院小,管理容易,只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就可以很容易滴管理了。如果那样说,你就错了。你就太不思进取了。你的医院是什么医院?基层医院?呵呵。我觉得,既然是基层医院,最多是三乙,或者二甲,或二乙,或一级的?对吧?不过同是医院,地区不同,差距大矣。有的一级医院也能收入上亿元。有的二级医院收入很可怜。差距在哪里?不能埋怨地区经济不平衡的。不能埋怨患者群太小的。为什么协和医院那么火?人家在数据处理这项工作上,已经做得炉火纯青了。都什么时代了?还要靠经验管理医院?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管理医院是要靠数据说话的。虽然基层医院小,但是,很多隐藏在数据之后的规律和现象,并非你能够用肉眼可以看出来的。只要前面的那些基础工作做得到位了,有了质量可靠的数据之后,就是统计分析的天下了。说得夸张点,一份完美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让你的院长蠢蠢欲动,可以让你的院长在梦里也能够看到白花花的钞票从天而降。好的统计分析报告,要有可行性。有了基础数据支撑。何愁医院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实,跨越式发展都已经太慢了。应该飞跃式发展。

如果有了信息系统的话,你可以找工程师导出数据,格式的。因为系统有密码管理,不会轻易让你进的。除非像解放军总医院,自己搞个第二套备份服务器,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不过多数医院没这条件。有了excel的xls格式的文件,你就可以很快上手了。或者如果你的数据库是foxpro的也可以,或者是access格式的也可以,最后,都可以存成excel的xls格式的文件。

因为统计分析报告,触碰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触碰到了靠数据管理的本质。触碰到了领导再靠拍脑门工作会出乱子。有了数据支撑的管理,是科学的。院长胆子也会变大。统计分析报告,有时能够将管理的细节放大。像放大镜。统计分析报告,有时能够将管理的总体缩小,像望远镜。

那时,院长就会自动的站得也高了,看得也远了。看问题想不全面都难的。因为他看医院的眼睛不再是自己的眼睛,而是联通了很多人的慧眼。像千手千眼观音一样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专家,经过了研究,最后决定了医院的管理工作流程。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完美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医院的管理服务。为上级的政府服务。为上级的上级,或者是中央,或者是世界卫生组织服务。说得邪乎点,你也能够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还有,版主曾经说领导看不懂病案数据,这不是领导的错。是病案管理的人员翻译工作没到位。如何翻译?统计分析报告就是翻译工具。他能够将纷繁复杂的数据翻译成具体的规律和现象。这样,领导是能看懂的。除非领导脑子进水了。才真的看不懂。第六个问题是绩效考评问题。

有了基础数据,绩效考评也成了水到渠成的问题。什么考勤呀?什么奖金呀?什么管理呀。都可以和数据挂钩。数据是公平的。数据是客观的。在数据面前,谁也别不服谁。因为数据有说服力。人家给医院赚10万元,你给医院赚1万元,那么,你就是不行。或者说,人家没有纠纷,你总是出现纠纷。最后,给几个方面分配一个合理的权重系数。考评结果就出来了。院长想偏重什么,就给什么工作更大的权重即可。这也是传说中的精细化管理。

其实,从病案管理工作引申出来的工作很多很多。但是,基础是病案管理。没有管理好基础工作。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都是水中月,都是镜中花。

如果你已经能够给院长提供质量完美的统计分析报告了。突然间,有一次,报告没提交,院长会问:为什么?你说是病案有人没有及时提交?没有及时归档?因此,数据质量不可信,因此,就没提交。那么院长会怎么想?院长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迟交病案的医生给吃了。或者是放在火上烧烤。或者说是拖出午门外斩首。呵呵。最后,到了这个阶段,病案管理,就成了一种惯性。想停都停不下来的。即使你放任自流了,病案管理也会照常运转。

其实,这只是理想的管理状态。日常工作中,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还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反反复复中,工作就有了成效。第七个问题是结尾。

医院里工作久了,想法就多了。或许不得当。就当看故事吧。呵呵。别介意。写得有点多,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呵呵。像天空行马,像天马行空。思绪无涯。别介意写得啰嗦。如果确实觉得有些用途,就给点分,给点票。心动不如行动。我也需要行动的支持。呵呵。不管支持与否,都要谢谢你。因为占得篇幅确实有些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