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打通中脉功法篇一
(2011-11-04 19:52:11)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1.脉象的阴阳定位
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
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
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
左手主阴血,为阴血之升发的表现,右手主阳气,为阳气之布散的表现。阴血是从下向上升运,阳气是从上向下潜降,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结合自然界的规律来增加认识,冬至四十五天阳气升,也就是说,冬至是阴气最寒冷的时候,属于肾的季节,冬至以后,阴血开始升发,阳气也开始生长,所以这时候的阳气属于少阳,阴寒为主,以阳为辅,所以阴阳争拒而寒甚。到立春阳气逐渐增强,而阴寒逐渐减退,在这里的升发过程,人体是与其相适应的,所以左手的脉象就是体现了阴血与阳气逐渐生发消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阴虚阳亢的脉象在左手上表现的是弦数的,为什么弦数的,肾阴亏虚,不能制约吸附于肝血中肾阳,导致阳气旺盛,充斥于络脉而出现脉弦数,细分起来,脉数是因于阴虚,而脉弦则是因于肝气,为什么阴虚与肝气有关,那就结合肾气来说了,肾气吸附于阴液之中,发挥着肾气的固涩作用,如果肾阴亏虚了,那肾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肾气减弱了,固涩作用也就减弱了,居于脉外的肝气,既失去了阴液的濡养,又失去了肾气的固涩,致使肝气运行加速,出现脉弦。
如果阳气不足,阴寒太过,则会出现脉沉弦,沉则主水,津液偏盛,那为什么脉弦,张仲景曾说“脉双弦者寒,偏弦者饮”,所以弦脉也主寒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因为脉外的肝气主输运阴津,以上升,如果肝气输运减弱,脾肾之阴不能正常的输运,停聚于肝脉内,则会出现脉弦,这也就是肝气郁结引起脉弦的原因,只不过肝气郁结的病机是肝气生发不利,与阳虚阴寒太过的不同。
所以说,理解左手的阴阳问题时,主要是对定位的确认,其次才是阴阳气的不同表现机理。
右手主阳气的运行,阳气的运行是靠经脉来完成的,心阳运行于经脉内,由卫气在脉外运行,促进心阳的布散,一是布散于肌表来温养,一是布散于胃肠道来温养,所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则是针对卫气的运行的不同的部位而定的。宣发则是卫气行于外,肃降则是运行心阳布散于胃肠道,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的麻黄汤,用麻黄宣发对外,用杏仁肃降对内,用桂枝通行心阳,借助麻黄与杏仁来解表散寒,所以在脉象上,与外邪有关的看右手的脉象,与内伤有关的看左手。但是,这只是个人的看法。至于为什么,因为右手的脉可以按照经脉来理解,是卫气运行的,是偏于对外的,感受外邪,卫气与经脉首当其冲,为人体之外藩篱。
总之,个人根据张仲景的意思,可以看定张仲景当时的认识思路。------左右手分阴阳,寸关尺分部位,浮沉分表里。这是大概,至于细分起来,那就是根据各个部位再分阴阳的不同。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很少提到很详细的脉象,只是提到如,脉浮紧,脉浮缓,脉迟,脉弦细,脉大等等,这是为什么,这就要看整个条文的意思了。
对于左右手分阴阳,很多同行都不认同,为什么?这就取决于对张仲景的条文的认识不深入,脉阴阳俱浮,脉阴阳俱紧,阳脉涩,阴脉弦,脉双弦者寒,偏弦者饮等等,这都是根据左右手来分阴阳的。有的说是浮沉分阴阳,有的说是寸尺分阴阳,但是这样对吗?,我们有没有好好考虑一下,张仲景寸尺分阴阳,还用着写脉阴阳吗?直接写寸关尺俱紧或者俱浮不更直接吗。至于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在后面再说。
对于左右手分阴阳,我还要继续向下说,在这里还要结合我写的“伤寒论本旨总结”的主要思想。因为那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体的正常规律。在这里的理解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了。
左手之脉象,从下向上起于元气,也就是肝气,又叫少阳之气。右手之脉象,从上向下运行于卫气,又名肺气。肝气主升发输运,而卫气主宣发肃降。肝气输运的是脾肾之阴血,卫气布散的是心阳之血,所以在理解脉象的时候要结合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这里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张仲景说过“卫行于脉外,营行于脉内”,这是三维的空间结构,气,营,脉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整体观念。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要结合进去。不然不能深入张仲景的心法之中。
因此,左手的脉动的正常,不及,太过均与肝气有关,右手的均与卫气的有关。
以上肝气与卫气均是运动之气,其次还有一气,就是宗气,在这里,宗气的运动要结合肾气来理解。宗气在上,肾气在下,肾气主静,而宗气主动,所以两气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运用的。肾气的封藏制约着宗气的搏动,宗气的搏动减缓者肾气的封藏。所以肾气虚弱时,宗气运行加速,宗气虚弱时,则会出现肾不纳气之喘。为什么?理解起来很细致很微妙,肾主纳气,但是肾不能只进不出,我以前说过,肾的纳气与卫气的布散,肝气的升发是相互相乘的,相互制约的,肝气不升发了,则肾气封藏的就厉害。举个很平常的例子,妇人打架生气后,气厥了,牙关紧闭,四肢挺直,呼吸急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肝气暂时的不升发了,肾气封藏太过引起的。所以肾气的强大的封藏之性,有三个运动之气来减缓者。
我们平时所说的宗气(大气)下陷,就是宗气暂时的虚弱了,不能正常的搏动,引起的喘证,所以张锡纯在此时有贡献的,发现了这一点。其中用柴胡与升麻就是为了升发肝气,用参芪补益宗气,用桔梗有助于卫气的宣发,因而能治喘。
说这些是为了阐述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气与肾气的关系,那么再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组方与病机,就是合乎这个机理。为什么会脉结代?那是因为肾中的肾精之气虚弱了,不能制约肝气,肝气偏盛,上充于心包,加之肾气不能制约宗气,两个原因,致使宗气运动出现失常,所以出现脉结代。所以这个方剂体现了治肝,治肾,治心的三种大法。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心律失常,均是与心气,肾气,肝气有关。与左手的脉象有关。当然还有于卫气也有关,那就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的病机了。这个以后再说。
张仲景还有一句话“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一句话值得就是宗气虚弱引起的脉数,张仲景说的膈气虚就是宗气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脉数是由于发汗太过引起的,发汗伤及肾之阳气,导致肾气的固涩作用减弱,导致的心包的搏动太过引起的。所以张仲景说“阳气微”。为什么会出现呕吐,张仲景成为“胃中虚冷”引起的,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肾气虚,冷是肾阳虚,阳气不足,不能固涩因而出现呕吐。所以在伤寒论一书中,很多关于阳明病的方剂中都有人参,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一帖中没有说到胃气的原因。
为了证明左右手分阴阳,现举一个条文来验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主要还是在阳脉与阴脉的不同认识上。这里的阳脉就是指的是右手,阴脉就是左手的脉象。这里的一个相同的脉象,去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在这脉象上来区别。阳脉值得是右手脉象,这里总称为阳脉涩,没有说到是寸关尺的什么位置,我们可以以寸关部位为主。
第一,右手脉象主营卫气血的运行,其运行是从心包开始,有卫气来运行之,所以在右手脉象上首先要从气血来推断。涩脉主血行不畅,在这里与血行有关。在右手上主要显示的是心血的运行不畅,运行迟缓。所以要明白这里的脉涩主要还是从气行与血行上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第二,左手脉象主肝输运脾肾之阴血,其运行是从下焦的肾开始的,有元气推动肝脉上升,以此来输运阴血,有利于阴血的上行,所以在左手脉象上主要看肝的功能。至于左手脉象,也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脉外的肝气(元气,少阳之气),一是脉内的阴血,一是居中的络脉之脉道。与右手的卫气,营气,经脉是一样的。左手脉象主阴血之升,所以在这个条文中,脉象是弦脉,为什么会弦,这就是与阴血的生发不利有关,与肝气与肝脉有关。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得出,这个阴阳脉均与气血运行有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感受了寒邪之后,导致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失常。张仲景在这里提到,见到此脉象,应当出现腹中急痛,为什么?我们不从两个方剂上来看,从脉象上来看,脉涩主疼痛,脉弦也主疼痛。所以张仲景说道“法当腹中急痛”。我们先不管腹痛,从脉象来分析两个方剂的病机。
首先要注意的是,小建中汤是运行阴阳血脉的一张方剂。桂枝主通阳,芍药主疏肝,芍药疏肝是促进肝之络脉的输运,收缩络脉,来促进肝脉的输运,能使脾肾之阴血上升到心包,与桂枝的通行心包之血遍布于全身,形成了阴阳血脉的正常运行。但是重用芍药就是为了促进肝脉的升发为主,能促进心包的搏动,所以这里的阳脉涩是指心血运行迟缓,所以用桂枝来运行心血,心阳之血运行正常,则涩脉除。阴脉弦则是肝脉中脾肾之阴血充盈,不能升发所致,所以用芍药来收缩肝脉,来促进肝的输运,肝血升发正常了,则肝脉恢复正常了,阴脉也就不弦了。本方剂是通过扩张经脉与收缩络脉来促进血行,以此来治疗血行不畅引起的腹中急痛。这样,脉象与方剂的分析就透彻了。其次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调理气机的一张名方。方中出了大枣,其他都是气分药,那么,这个调气的方剂与本条文有什么联系?前面说过,脉外为气,气行则血行,肝气的升发能促进肝脉的输运,小建中汤是气机运行正常,而只是血行不畅,而小柴胡汤,则是与气机运行有关,肝气升发不利,导致肝血不能正常输运,所以主要用柴胡来升发肝气,来促进肝血升发,那样,肝脉正常疏运了,则阴脉弦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心阳之血能正常通行则阳脉涩也除。
不知道这样能否明白。两个方剂一个调气,一个行血,不同的作用机理,相同的治疗效果,如果两个方剂合起来共同应用,那样会使什么效果呢。
以上是通过分析生理 病理,与方剂药物来分析左右手分阴阳的问题。不知道能否看出点眉目来。(待续)
打通中脉功法篇二
自我打通中脉的修法
(2014-05-05 17:45:59)转载转载 ▼
标签: 分类: 健康知识
原文地址:自我打通中脉的修法作者:
中脉被藏密称之为“命脉”,“大道脉”,梵语称作“啊缚都底”,藏语称作“武玛”,“根打玛”,“索索玛”,这些名称都表示中脉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比如“命脉”即表示中脉为一切众生之命根,这里指其重要性而言的;“大道脉”则代表中脉为成佛之捷径,这里是指其功能性而言的;“阿缚都帝”是梵语,意为能产生俱生妙慧;“武玛”是藏密的称呼,有成就之母的意思;“根打玛”是藏语对中脉的另一种称呼,意为能生一切功德智慧,一切由此而生之意。
中脉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成佛涅磐的唯一路径。修持密法的第一大成就即是开通中脉。中脉开通后,行者不光是神通具足,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故而《协巴多杰根本续》中有偈云:“气不入中脉者,妄想证菩提,如若手捻沙,欲得酥油者”。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打通中脉呢 现在将中脉开通之后的一些现象介绍出来,让大家自己去了解是否开通了中脉。一。力大无穷。
二。具备五眼六神通。
三。修者应具备九彩虹影光明体。
四。修者所有之言语,一切均为咒语般有奇效。五。得十方诸佛之智慧灌顶。六。对一切经论通达而无障碍。
七。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宿业智。八。中脉开通之后,修者应大悲普周遍尘中脉开通之后刹,无时间空间之限制。
九。具无漏神通。1。不要用功法治病。当然,修行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更应该视为正常。
【原理】:人类的绝大多数疾病是心病。心病既除,大多数人的身体疾病往往逐渐自愈。既然斩草须除根,不必枝叶动刀,那么,就不必针对一个又一个的疾病去费心地修练了。不过,功法是在潜意识层次修行,是“灵魂深处的觉醒”,修行成果反映到身体层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不要急功近利地去追求疗效。
2。修行中有什么身体感受,不要在意。尤其是千万不可追求时下正时髦的各种身体觉受,也不要顺应身体或心理的需求享受或厌弃某些觉受。
【原理】:有没有所谓觉受并不表明修行境界的高低,相反,注意任何觉受都会使修行仅仅停留在身体阶段,耽误了更深层次的探求。
3。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步,哪怕某些步骤看起来没有意义。并且在本阶段,不要随着自己的意愿修改修行步骤,否则,可能还得从头再来。
【原理】:一年级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的,你不必选来选去。另外,如果你不定下心来学完哪怕最次的一年级教程,你恐怕将一直停留在一年级水准。4。如果修行中途被打扰,没关系,立即起身去处理一下,找机会再来。没有什么惊功之说,也不要责备各种干扰因素。
【原理】:修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出家人,我们更不提倡脱离生活的纯粹修行,因为那不现实。因此,修行不该是一种压力,不该成为生活的对立面。只有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才会长久。事实上,哪怕你只修了一步,也已有了这一步的成就了。
5。功法重在修心,因此,各步骤中所推荐的姿势,气路,意念等都不是死套路,应注意体会其中所暗示的人生意蕴。出于同样的原因,功法尽管看起来是一种专修的法,最好的修法却是在曰常生活中不修而修——悟即是修。当然,拿出一定的时间专修也是必需的,尤其是在初期。
【原理】:佛教的基本世界观里讲“万法唯识”,是说万事万物只是一种心识通过修练功法可以证到这一点。这是后话。不过,功法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彻悟人生的真谛,这也要求修行者不要在技巧之桥上作过多的停留。
第一步 准备
1。暂时封闭,确信在静坐期间无人打扰。
2。声响熟悉,确信不会突然传来怪声,确信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声音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3。通风良好,确定周围的气息已经可以习惯并能逐渐漠视。
4。杂事已了,确实没有必须在静坐期间去做的事情。
5。安全舒适,确信静坐期间不必担惊受怕或因衣,食等问题而有不适感。【原理】:这样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样营造外部环境,其实是在调整心理状态,倒不是一定要作出什么严格的准备才可以正式开始修练。所以,不可忽视这一步,也不可太认真。我们的人生太紧张,生活环境给我们的压力也太大。能够这样地准备,不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吗?当修行者这样准备时,他已从对外物的依恋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生命内求了。是的,让我们从纸醉金迷,五光十彩的歌舞厅,社交场,从美酒佳人,好马名车的陶醉中暂时走出来,进入一个仅仅属于你自己的封闭世界中,体验一下生命本身吧!
第二步 入座
1。把光线调整到自感最舒适的状态。
2。找一个自感最舒适的方向。
3。用一种自感最舒适的姿势在垫子上坐稳。
4。自我确定一段可以保证坐到底的时间。
5。最后确定一下第一步是不是已做好。
【原理】:这已经是开始修练了。试想,我们曾有过多少次机会允许自己这样舒服 即便夜晚,若非已是万分疲惫,我们往往难以停下忙碌的身体。然而当你把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时,你又把这份疲惫带到了梦中。让我们主动地给自己一段放松的时间,留出一个没有外界感官刺激的时刻,去生命的自身寻找一份舒服的感受吧。
第三步 调身
1。晃一晃身体,把每个部位都调整到较舒服的状态。
2。把坐一会儿可能会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以保证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不动。
3。确信可以保持不动时,告诉自己正式开始坐禅。
4。整个坐禅期间如果身体再次感到不舒服,可以重复这一调身过程。
【原理】:人类的习惯性趋向是极其顽固的。坐得久了会累这种潜在意识是静坐的最大敌人。其实这是心理暗示的恶果。经验曾告诉我们,如果不在意,人常常可以坐很久。所谓修行,最根本的就是改变,调整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趋向。这一步的目的是提前实现某些习惯性趋向并暗示自己可以坐很久。
第四步 调息
1。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变化。2。更深一层地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细微变化。
3。感受呼吸的具体部位。
4。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5。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
6。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出。
7。注意全身通透的感觉。
【原理】:呼吸是人类最主要,最永恒的事业之一。呼吸是生存的基础。对于常人来说,这是不可停止的第一事务。然而,呼吸是可以减缓乃至在感觉中消失的,这是一个事实。修练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得到亲身体会。那时,因为这人生第一事务都已平缓乃至无觉了,其他事情也就渐渐地不再令人烦乱了。你将获得一份平和,宁静的人生。这也是一种事实。另外,作为人体第一生理现象的呼吸,对它进行的调整,也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内脏的调整。因此,功法从呼吸入手进行修练。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步是让你的思维集中起来去观察身体的变化,因此,这种修练也是思维训练的前期准备阶段。下面将会谈到,思维训练是修行的根本功法。
第五步 观脉
1。感受身体内部通透空洞的状态。这种感受可以认为是一种观察内观。
2。凝神注意,开始进入生命内观阶段。
3。观察身体内部空洞透明的样子,乌蒙蒙,白茫茫,朦朦胧胧,混混沌沌。
4。在中空的身体中观察中脉。这是一条似有似无的亮线,从小腹开始往上通往头顶百会穴(头顶中央部位),大约有麦桔那样粗细。它最初只是一种想象,观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真的看得见,就像梦中看见光线一样清楚地看见。
5。集中精力观察这条中脉。
【原理】:这一步正式开始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人类的又一根本特征。如果说呼吸是人类生理的根本基础,那么,思维就是人类心理的根本功能。从整体上讲,人生是一种感觉。因为有感觉,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因为有感觉,我们分出了自己和世界。世界是感觉中的世界,自己是感觉中的自己。世界和我们自己只是一份感觉物件而已。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存在,世界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从生理上讲,人生是一系列感觉的集合。那么,是什么在进行这种感觉呢 是我们的认识。一切感觉都是认识的手段,是认识的触角与资讯源。认识才是人生的根本属性。认识是什么认识,具体表现为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出发点与归宿。大脑的思维以一定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标准,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后,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形成各种情绪,表现各种行为。这就是人生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思维过程是人生的本质过程。因此,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思维为目标进行修练。这也就是佛教中的念力修行。当你内观自身时,其实不是在看,是在想,在进行特定的思维。佛教强调万法唯识,世事无常。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只是一种认识,一个幻觉,是人戴着有色眼镜所看见的色彩,本质上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不变的实物。看透了这些,就是看破了红尘。因此,佛法中关于念力(即思维)的修行部分最为详细,精彩。其中,尤以藏密功法最为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及实效性都非常强。
中脉修法是其筑基法要,很值得精修。需要再次强调,这里的观,是想。所说的各种景像,是一种想象,一种幻觉。不过,从机理上讲,平曰里在我们眼前所显现的各种视觉景像,最终也只不过是大脑思维在大脑皮层的一种演化而已,也是一种幻觉。只不过这种景像的形成,在平曰是受到外界的光线刺激,修行时是通过想象而产生。因此,修练时所看见的脉像,光影等幻象,也是可以像平曰所见一样的清楚的。当然,这需要相当的功夫才能达到。这种功夫就是定力。
第六步 数息
1。现在,边观脉边呼吸。方法如下:吸气时从中脉的下面往上看,呼气时再从上往下看。均匀呼吸,均匀观察。开始进入中脉呼吸阶段。
2。持续进行中脉呼吸并开始查呼吸次数。一吸一呼算一次。3。持续数息,出现错误从头再查,直到可以没有错误地查到一千数以上。数息过程中会出现纷乱的思绪或各种感觉,不要管它,一直数息。
4。此时会感到呼吸越来越微弱,越来越缓慢,甚至达到无息状态,即可不必再查,逐渐进入下一步修练。
【原理】:这一步开始练定力。所谓定力,是指心念可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心境的能力,即思维对某一过程的专注程度。这是人生品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看,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从情绪上来看,当思绪可以集中于一境时,我们处于心平气和的愉悦状态之中,反之,波动,混乱,游移不定的思绪则表现出烦乱,懊恼的心情。另外,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念力即意志力,定力则具体指意志力的坚强程度。因此,定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人的自控能力的高低。
所谓定力的修练,就是对于生命自控能力的修练。这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人类的自控能力正在逐渐减弱。情绪失控,行为错乱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正在成为欲望与情绪的奴隶,社会时尚已深深地操纵了我们。盲从,妄动,放纵,任性,人类正在可怕地丧失自主性。在这个繁杂混乱的时代,为了生命的快乐与自在,我们急需一份定力。
幸运的是定力的修练并不困难。功法提供了一个详细可行的方案。至此,在尘世上飘游不定的你的生命(思绪,意志),可以通过数位的牵引获得一份暂时的平稳与宁静了。然后,继续修练到第七步,不通过数位,呼吸等外助你也可以定下心来,感受生命本身了。那时,获得定力的你,就可以一点点地反省那一缕在定力下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思绪,从而认清自我并逐渐走向自我把握,自主自控的自在人生。
第七步 入定
1。停止数息之后,随着呼吸的逐渐减缓,感觉恍恍惚惚,平平静静,似已进入深层睡眠,但又较为清楚明白,这已是初步入定了。
2。肯定下这种状态并体味它,延长它,最后逐渐漠视它。
3。不久,当最初确定的时间到了,觉得该收功了,便可以收功。
4。睁开眼,轻轻活动一下身体就算收功了。如果想美容,就用手轻擦一下脸,如果有其他好愿望,就想一下它即将实现。
5。如果时间允许,只要可以在入定状态中保持五分钟以上,就直接进入入定功法的修行。
【原理】:这里谈了初步入定的一些觉受。但这并不是标准。其实不必去计较什么是入定。只要能够做到系心于一境并能用较长的时间保持在这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之中,定力的修行已经获得成功了。
这样的入定是一种零态,仿佛让你回到了婴儿状态,生命可以从头开始了。在这种状态之中,你的身体得以放松,你的灵魂得到净化。它把你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让你忙碌的人生得到休整。这是一个补充生命能量的过程。这更是一个反思自我,调整心态的过程。通过入定,你将发现生命还有某种未曾体味过的内在的愉悦。这将让你不再过于依赖金钱,酒色,娱乐,社交等外在的生存手段,让你明白可以用一种非常便宜的生命内求的方式实现快乐人生。另外,入定的状态,是真正的静心状态。这样的时刻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的欲求与愿望,给自己机会令你理清思路,找到苦恼的根源及其趋向,并在意识的深处进行悄悄地自我调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最有效的催眠术,最有力的心理分析,是真正的自由联想治疗法,最彻底的印痕清新技术。心理学的归宿或许就在这里。
第七步中有一个小步骤大体点出了这种技术的基本思路:“如果想美容,就用手轻擦一下脸,如果有其他好愿望,就想一下它即将实现。”这样做一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过,要想真正有效,恐怕需要相当程度的念力修行功底。
观心
第一步 准备
1。必须通过初级功法的修练,至少可以保证五分钟的入定。
2。暂时放下争斗的心,修行期间不再怨恨或厌烦什么人,什么事。
3。暂时放下算计的心,只当进行了必要的一小段睡眠,不要指望通过修行能获得什么。
4。暂时放下追求的心,只当无所事事地玩了一会儿,原本不指望成就什么。
第二步 入座
1。盘坐。随着修行时间的增加,逐渐由自然盘发展到单盘,双盘。不必硬坐,只待水到渠成。
2。调身。坐直,放松,手结定印,双目垂帘,舌尖微顶上颚,下颌微微内收。
3。调息。参照上面所有方法,逐渐达到微息乃至无息。
4。入定。逐渐入定,达到身不动(想动也动不了),气息稳(想快也快不了),思绪平缓明晰(思而不乱)。
第三步 理心
1。入定并不是昏沉,迷糊。初步入定之后,思绪依然存在,甚至还会更加心潮如涌。不过,此时的思绪尽管也是如此潮涌而来,却变得明晰条理。不要控制,静心旁观。
2。之后,逐渐理清这些思绪的脉络,看清楚你在想些什么,想了多少。
3。追溯这些思绪的来源,看它们是在何时,从何处产生出来的。
4。在思绪刚刚产生的时候就发现它们,然后一直跟踪观察,直到它被新的念头所代替。
5。就这样理清思绪的来龙去脉,看一个又一个念头像肥皂泡一样地产生,消逝,最后又被另外的念头所代替。
第四步 通感
1。当静静地观察思绪的生灭时,各种感觉会悄悄地像最初的念头一样潮涌而来。2。还会在眼前出现各种光影。
3。还会出现各种极其微弱的声音。
4。或者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香气。5。像第三步一样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看它们一个又一个像肥皂泡一样地产生,消逝,最后又被下一个所代替。
6。如此渐渐明白各种感觉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其实也只是一种思绪而已。
第五步 一念
1。用足够的耐心旁观各种思绪与感觉,不控制也不强化,渐渐地它们变得越来越少。
2。渐渐地只剩一缕若有若无的思绪,它可能是一种感觉,一个光影或一种声音,一种气味等等。
3。渐渐地这一缕思绪也会消逝,仿佛进入一片空白的状态。这时,应该明白,这种空白也是一种思绪。
4。就这样保持在一种有相或无相的专一思绪之中。
第六步 随波
1。当生命在静坐中成为一缕最后的思绪时,这思绪不仅若有若无,而且还是忽来忽去的。
2。观察这种若有若无,忽来忽去的秩序,会发现那是一个奇妙的旋律,仿佛夜湖上荡漾着的漪漪微波。
3。感受这个旋律并跟踪它,追随它。
第七步 和谐
1。继续静静地感受,追随生命深处的那缕旋律,从细微之处注意自身的意愿与它的不同之处。
2。逐渐地发现自身的意愿正在*近那缕旋律。
3。自己的意愿正在符合自然的旋律。4。自己成为那旋律本身。
5。极其细微地感受这个时刻。
6。如果有信心,试着探求这是怎样一个时刻,自己和那旋律背后还有什么。寻找时空背后的时空,观察观察背后的观察。或者当时间已到,慢慢出定。归真 注意事项:
1。功法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很明显地得到体验。因此,如果前一步没有很肯定地证验到,不可接下去修练下一步。
2。如果修练功法出现特异功能,不可暴露,更不可炫耀或妄用。
3。功法不拘泥于姿势及场合,也不必计较修行时机与方式。
4。功法的归宿是返回普通生活中去,以大出世的心大入世。一步一步的修练步骤就是这样安排的。
5。功法的证研,体会及修行中所得出的独特结论。
6。功法修成后自己自然会明白,那时可以去找得道者求证,然而,这里预先提醒,最终认定你的是你自己。
7。以第一步所列出的标准反复反思,追问,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才可以进入功法的修行。做不到时不可妄练,以免走火入魔。
第一步 准备 1。以接纳一切的心态,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进入深层生命的探求之中。出现任何现象,得出任何结论都泰然处之。
2。以大无畏的勇气进行生命探险,敢于面对新感受,新境界。
3。高度的自信,彻底的自立。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好修行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决不向任何神灵仙怪求助,也不过多的听人说三道四。
4。彻底放松,完全自然,释放生命深层的力量。准备倾听并追随内在生命的固有旋律。
5。博大的胸怀,融合无碍的心。准备同化一切外在的对立,消弭所有内在的矛盾。在修练中已没有敌人,没有业障,没有心魔。
6。淡泊平静的心态,不贪恋良性的境界,也不拒绝自然而来的不良感受。第二步 入座
1。瑜珈坐。
2。调身。
3。调息。
4。入定。
5。观心。
第三步 洞察
1。当再次经历了功法的全部过程之后,渐渐进入那个和谐的时刻,自己成为自然的旋律本身,两者了无区别。
2。观察这种了无区别:自己的思绪融合在自然的旋律之中,随着那旋律在宇宙时空中缓缓地荡漾;自然的旋律在时空中波洄洋溢,仿佛是自己的思绪在宇宙中忽隐忽现。
3。由体察那个旋律(即自己的思绪)慢慢地转向体察旋律背后的背景。那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在那里,仿佛悬挂着茫茫的宇宙太空,又仿佛可看见浩渺的历史进程。
4。悄悄地,小心地,仔细地洞察这个黑洞。
第四步 层叠
1。然后,悄悄地,小心地,慢慢地去看黑洞的背后。
2。黑洞的背景还是一个黑洞。
3。继续探究,发现这是一个层叠的世界,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直达无底的深处。
4。那么,是什么在进行这种观察,探究呢 当自己在这样进行观察,探究时,再问:是什么在观察,探究这种观察,探究呢
5。如是发现,观察的背后还有观察,探究的背后还有探究。继续内省这些所谓的观察,背景,黑洞,探究等。一层层地下去,进入最深层的生命内省之中。第五步 心物
1。进一步的内省就会发现,所谓的观察,探究是在那黑洞中进行的。思绪在一个黑洞般的背景中运行。黑洞一样的时空背景是思绪存在的依据,又是它运行的座标。2。同样又会发现,那黑洞的状态及其限度是由观察它的那缕思绪决定的。思绪仿佛投向太空的目光,它看多远,宇宙就有多大。因此,游丝一般飘渺的思绪,反过来又是那黑洞一样的时空背景的依据与座标。
3。深深地体察自心的思绪与物化的时空之间这种互为依据,互为座标的关系。
4。再进一步,当这样观察游移的思绪与作为背景的时空时,发现这种观察是一种超观察,它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绪是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运行的。如此可以一直层叠地探究下去。然而,无论探究得多深,思绪和时空之间一直是互为依据,互为座标的。
5。于是相信在自心之外确有一个时空背景在那里客观存在着,不过,这种客观存在是一种观察中的存在。有什么样的观察,就有什么样的存在。
第六步 幻变
1。通过对思绪及其时空背景的省察,终于醒悟到从认识的角度上讲,生命本身及作为生命背景的宇宙都只是一种观察,是思绪运行的一种轨迹。这缕思绪可以采取其他的运行方式,那时,自心所面对的世界将是另外的样子。
2。开始尝试改变思绪的运行方式:闭目内观体内的空灵,透彻,然后,再次观想中脉。这次,中脉已变得更加清晰,明亮。
3。进一步在中脉两侧观想左右两脉。然后,观出中脉各轮。如是长时间地观想三脉七轮,越细越清楚越好。(脉轮图样见附件)
4。当功法所观想图样已修练到位,得到了肯定的证验之后,自己选择一个未曾见过的观想目标(如佛像,神灵或一朵花,一缕香气等),以上述方法观想出来并且达到活灵活现,伸手可及的程度。
5。当如此虔敬地修持到底达到功德圆满,观想中的一切大都可以心想事成或哪怕其中的某一项已得证验之时,就可以证明生命及宇宙果真只是一种观察方式而已。
6。如是进一步悄悄地进行幻化实验,获得更多的神通变化。
第七步 任运
1。在尝试从思绪中幻变一切之时,注意在实际生活之中观察,探究身边的万事万物是如何从与生俱来的思绪中演变,幻化而成的。
2。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秩序,从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幻之中看出一种人力不及的天意。
3。在生活的背后,从生命的深处寻找那缕神秘的秩序,看清那里存在着的同样一种天意。
4。这天意其实是一种自然秩序。看自己的思绪如何观察,追踪这种秩序,然后再次明白这秩序与思绪互为依据,互为背景。
5。体会自己的思绪与自然,社会秩序的和谐,同一的关系。
6。坐禅时在想象中感受自身与宇宙的和谐统一,生活中用现实证验这种关系。
7。于是获得自在。
中脉开通后的十二种境像 1 眼睛清澈明亮,眼神坚定有力,目光像能够穿透人体,物体一样。道家所谓“ 碧眼方瞳是神仙”,指的就是这种修炼者中脉打通后百脉皆通时出现的境像。体内产生所谓的“内华”如同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温暖四肢百骸。正是“苦尽甘来,其乐无穷”。深层潜能被开发,天魂显现,可真正“沟通宇宙资讯,能量与体内气机交融,从而自然转化自成为自身所需的能量物质,感应元气,元光,母音”。身安神安,对事物反应异常灵敏,心灵精神进入空明清醒境界,进入心如明镜,纤尘不染的境界。心灵深处自然产生出一股强大的内在吸引力,使心不外弛,神气内敛,身心自然离相离欲,虚空静定,无为而为,妙用无穷。静坐时,体内产生一种向上的引力(如同有一无形绳索将身体向上牵引),自发的将头顶,身体拉直,调正,自发无为的调整身心境界。腹腔自动向脊背收缩,出现前腔紧贴后背现象,玄关自发产生一种聚散开合的虚灵神性。内在气机绵绵,自运不息,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强健,排泄系统异常通畅。放屁极大,小便无一点臊臭味。群阴消尽,通体纯阳。9 能够舍弃“我执”,“法执”,进入自然无为,灵感境界。终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体内散发着清幽淡雅的芳香。气质超凡脱俗,光彩照人,出现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的“三不思”超然境界。给人治病手到病除,人至病愈。治愈率非常高,能够标本同治,治愈后不易复发,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能深深感染他人,震撼病痛者的心灵,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病痛者不知不觉中,心思豁然开朗,疾病顿然消失。出现胎息,止息,气住,脉住的特异呼吸生理现象。
打通中脉功法篇三
脉法学习感悟
@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 法 学习感 悟(作者:傅文录)
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而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病人具体问题,特别是我们把外感与便秘都要照顾到的问题,这时候白通汤加砂仁、肉苁蓉最为安全而有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卢医学当脉确诊之后,法就出现来了,然后结合病人的肾气——坎中一阳的情况,大法确定之后,紧结着就是选择药物,而药物的作用与选择,卢铸之的药解非常精彩。如砂仁纳气归肾,肉苁蓉益肾润肠,也就是说,白通汤加上这两位药,就是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结果。
关于郑卢医学的最大特别之处,可能彭师与卢崇汉认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真经,不需要问什么,尽管去用就好了,就是这么的有效。但对于我们非嫡系传人弟子们来说,那就是要特别的指出来,我们要重新认识郑卢医学脉、法、药三位一体伟大创举,打破了我们千年以来背脉、背法、背方、背药而毫无联系的困境,使我们放下过去所有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在郑卢医学之优点,才能把脉法药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也就有的学员说了,那我们已经学这么长时间了,虽然没有完全用好那郑卢医学脉诊,临床疗效也是在一天天提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学会了彭师《传道录》所说的法,会用桂枝法、附子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也就是等于我们抓住了治疗的方向,正如我过去所说:“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这就是方向性的把握,突破了过去所谓的辨证乱治,当然才会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这只是方向,不够精确,如果说我们想做到精确的打击,那就是要从脉诊上下功夫。
郑卢医学传承百年以来,没有人去总结这些规律的,而我通过反复阅读《传道录》之后,得出的这样结果,这样的说法针对我们这些后来弟子,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层次,因为我们无法长期跟师学习,我们只有从规律中去学习、去把握、去寻求自我突破。因此,脉、法、药三位一体郑卢医学立体模式,对于改变我们思维方式与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脉诊的独到标准郑卢医学脉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她有自己的独特脉诊认识与标准。如左手中取尺部膀胱脉的存在,这几乎在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百余年来卢氏家族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真知灼见,并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要点。
郑卢医学为什么要设置自己的诊脉标准?其目的是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临床立法与用药来服务的。因为这些脉诊的标准,如紧脉分为浮紧与沉紧,或是肺部紧与脾胃脉紧,这些紧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人体感受了寒邪。如整体脉浮紧,提示外感风寒之邪,这是应用桂枝法的标准,如果沉脉是三部均紧,这是里面有寒邪存在,这是运用附子桂枝法的选择,而分部紧脉在治疗过程中是怎样考虑与把握,都是要把紧脉考虑周密。
人体以正气存在而生命生生不息,郑卢医学把脉诊左手尺部至骨,来判断人体正气与阳气的目前程度,这也是一个中医的奇迹。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历史脉诊上,无法判断与分辨出人体的正气在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来,而郑卢医学把左手脉至骨做为判断人体正气与阳气的标准,来决定立法与扶阳的标准,把人体之正气、阳气明确的表达出来,来通过诊脉把握人体目前阳气存在的情况,做为立法与用药的重要的参考标准,这在任何一个脉学上也是没有的。这些标准的创建与运用,完全是以临床立法与用药来服务的,并非是创建了脉诊之后做为一种单纯的脉象认识,这样的认识如果不与临床立法与用药紧密的相联系,哪就失去了其创建脉诊分部判断人体正气的意义与价值。
为什么郑卢医学脉诊标准与其它不同?这是因为,郑卢医学脉诊的标准,完全是从临床百余年来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并非是想当然。如滞脉的标准设定,这在历史上可能与很多的脉诊相类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滞脉与郑卢医学扶阳密切相关联,滞是不通畅,或是有涩的意思,可能还有滑濡的意思,也可能还有其它诸多类似脉的地方。但是,郑卢医学滞脉的设定,是完全与临床紧密相联系的,因为滞是阳气弱流行不畅的意思,这里面还有气滞与湿滞的意思,这就是郑卢医学立法扶阳的同时,是要考虑扶阳同时伴有化湿的手段来完善这一目的。这就是郑卢医学滞脉的临床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滞脉打破了我们过去所有与其相类似的脉象,我们不要被过去所学的脉象所困扰,因为单纯判断一个脉象的存在,其意义是不能完全说明什么问题的,而郑卢医学每一个描述脉诊的表达,都是与立法和用药紧密相联系的。
后世有些脉象郑卢医学有时也采纳与运用,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引用与采纳,也完全是为郑卢医学临床来服务的,完全脱离了原来认识脉诊的意义。如滑脉,有时候我们用郑卢医学来判断妇科病的时候,也会用滑象的说法,这里面虽然说是有滑脉象,但并不是从化痰清热着手去治疗,而是从扶阳健脾化湿去浊着手,因为我们要知道,滑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因为阳气弱而湿浊生,湿浊郁滞而化热,虽然我们看见了热象之标,但其本质问题仍然是阳气虚的问题,郑卢医学治疗根本之目的,就是在人体的阴阳上做文章,从扶阳助正上下手,而不是只看到表象就匆忙去治疗,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阴阳辨识着手,才能最终解决根本问题。
在上次会员班讨论脉诊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位病人,都出现了洪大而劲的脉象。洪大而劲的脉象,我们知道在冬至一阳生的时候,阳气在左手尺部至骨的地方,微微稍有升起为正常,可问题是一个重病在身的病人,出现了这种脉象,如果用过去所学的脉象来分析,有可能认为是好事。但从郑卢医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脉象,因为这是一种虚阳外越,升阳过度,阴阳分离的早期一种状态与格局。这样的脉象对于学郑卢医学来讲,肯定要扶阳下潜归藏为治疗目的,就是桂枝法也不要轻易的运用,白通汤法加益肾填精之品,乃为首选。但是,这种脉象如果出现在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身上,白通汤法我们也不要轻易运用,而是要用君灶心土法,以重镇下潜止血扶正为主。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郑卢医学脉法既有她独到之处的一面,也有参照后世脉法内容或借鉴后世脉法说法,但其真正的涵义可能区别是很大的。彭师在《传道录》里面也讲到了28脉,就是要我们去详细的了解,目的就是让我们既要运用好历史上沿用的脉象说,把这些内容融汇到郑卢医学脉法之中,完全以郑卢医学脉法为主,把握脉象的特点,与立法紧密相联,把过去所学的脉法完全转移到郑卢医学脉法之中,这样我们真正才能达到象诸位师兄师姐们一样,能开出正宗的郑卢医学脉法处方。
三、脉诊的顺序郑卢医学脉法有其独到之处,即开始诊脉的方式也与常规不完全相同,既把病人的手腕坚起来,稍向外侧倾斜一点,然后医者用右手诊病人左手,医者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或者医者用同一只手诊病人的两侧脉。不仅郑卢医学脉法诊脉的方法与众不同,同时其诊脉看病的顺序也与其它不同,有着自己的规律性,这是指大多数的情况下。彭进大师兄完全继承了彭师诊脉方法与体系,他自己感觉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我们这些后来的弟子们则需要进行一番周折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办法长期跟师临证与摸脉,但我们根据大师兄、赵军等他们学习的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顺序:
一般情况下,郑卢医学脉法是先诊病人的左手,即用我们的右手来诊病人的左手,诊脉的层次是,先轻取,看看有没有浮脉,如果有的话,感觉一下是否有紧或滞的情况。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左手浮取之后,进行中取,中取的目的是寻找左尺部膀胱脉,看一下能不能感觉到膀胱脉的存在,如果有,就感觉一下是否有紧、滞、滑等象。膀胱脉是郑卢医学脉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与环节,因为中取几乎在古今所有的脉法是没有的,而且膀胱脉的有或者存在,就说明目前病人太阳膀胱气化功能受到障碍,也就是我们应用桂枝法的依据。
第三步,左手整个沉取,感觉寸部,主要是心包脉,雨轩师兄讲了,心脏是不受邪的,受邪的只有心包,因为心包乃心脏外围的保护者,其有邪先受。寸部脉应该洪带勾,如果沉取没有洪勾之象,说明病人心脏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这要看其是否有紧、滞的现象。郑卢医学脉法里面很少谈到心脏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石菖蒲这味药,以及姜桂附,都是走气化这个神的层次之上的,都是直接与间接针对心神之功能的。
感觉到了心脉之后,再感觉肝脉的情况,肝脉的情况比较复杂化,因为肝脉处于关的位置,升降的关节之处,对于肾中坎中一阳的升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现滞、紧、逆、短等现象时,直接影响到肾中阳气升腾问题。
第四步,感觉到心脉、肝脉之后,左手尺部重按至骨,来感觉肾中坎阳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沉而有力有神,如果出现弱、短、紧、滞,或妇科出现滑象,都是尺脉有问题,即坎中一阳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正气与阳气弱的问题,我曾经问过二位师兄,问他们在诊脉过程中,是否有像师父所说的天下人都阳虚呢?他们说这么多年只见过一例,就我在临床所见这么多年,左手尺脉能摸到有缓力神的很少,正好验证了师父所说的:“目前天下人都阳虚,都需要用姜桂附”(《传道录》)。这样按至骨感觉尺脉阳气的情况,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没有记载的,我们过去所学脉法,28脉,所判断的都是病脉,而无法感知到人体正气与阳气的情况,郑卢医学脉法恰恰在一点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会在中医历史上留下烙印的。
第五步,手左脉感觉结束后,开始摸病人的右手脉,医者用左手,或者用右手来感悟病人的右手。轻轻地放在病人右手寸关尺的部位,即轻取有没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就再重取寸关尺,但重取之后主要是感觉右手寸肺与关部两脉。如果右寸肺脉沉而带毛,这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毛象,有滞、紧、弱等,这就是不正常了。其次感觉中部关脉,沉取脾脉应该是缓力有神,如果出现紧、滞、短等,就是不正常了。最后感觉一下右手尺部,命门火的情况,感觉这个脉时候,要比沉脉稍用力,但不至骨,即比至骨轻而比沉取重这个力度,来感觉一下命门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郑卢医学脉法对右尺脉的临床意义判断,没有放在重要的部位,只做为了解命门火的情况,而着重力主要是放在左尺脉上用力。
以上就是郑卢医学脉法最基本的脉诊步骤,即整体取左手浮中沉,重点感觉浮与沉取的问题,在浮沉之间感觉膀胱脉是否存在。最后感觉左脉尺部至骨,来感觉坎中一阳的情况。再诊右手浮与沉取的情况,来整体感觉其浮沉的有无异常。
我们在整体取左右手浮沉的时候,会发现寸关尺某一个部位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这时要就用一个指腹来反复感觉这一个部位,具体是什么情况了,到了什么情况了,这会对以后的用药有一个精确的指导。
四、脉诊后的整体考虑大家了解郑卢医学脉法诊断之后,看到这样复杂的脉诊之后,就会发现他们脉象描述是那么的详细,我们看后觉得反而无从下手立法了。
请看这张脉诊描述(上次我们班的一位师兄的脉诊):左手:整体轻取细紧,重取洪大。寸:轻弱,气短气滞。关:轻取细弱,重取洪大。尺:浮取细紧,中取数紧(膀胱),尺弱略浮。右手:轻取浮紧,重取洪大。寸:浮沉取均弱。关:轻取浮细、带紧,重取气滞、数。尺:轻取短、稍弱,重取气滞。这位师兄的脉诊已经是很复杂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分析进行整体把握呢?我们来看一下彭师的一则医案(《易医互通·扶阳医学讲义》上有):
案例:老年人感冒案伊某某,女,75岁,家属。2009年2月16日就诊。患者感觉,喉中有痰,咳嗽,头偶尔晕一下,心慌心悸,活动后乏力,胃纳好,大便有时干,小便正常,晚上脚有时痉挛,手脚有点发痒,睡觉梦多。舌诊:舌苔黄微黑。
脉诊:左手:浮微紧,(沉)微劲,(尺)肾脉起来了,稍紧。右手:(浮)微紧微劲,沉取带劲。
辨析:以前知其舌苔全是黑色,现在已经消退大部分,加之肾脉尺部起来了,说明阳虚扶起来后,情况表明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原来脉很劲,现在也好转,同时她的肝脉不是十分流畅,发现是浮大,这样把肝脉给掩盖住了,她的肝脉不是弦缓。因此,治疗方法上,在开通解表的时候,要注意肝气的疏理,应用桂枝法与附子法解决表里两个问题。处方药用:第一方(祛邪为主):桂枝尖30g,生贡术15g,茯神15g,法半夏15g,西砂仁15g,生山楂肉20g,天麻15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石菖蒲20g,广陈皮2枚,生姜60g。2付。处方重新排序:桂枝尖、生贡术、生山楂肉、广陈皮、生姜、炙甘草。石菖蒲、茯神、法半夏、西砂仁、天麻、刺五加皮。
第二方(扶正为主):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西砂仁15g,上安桂15g,公丁香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2付。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生贡术、淫羊藿、生姜、炙甘草。西砂仁、上安桂、公丁香。
按语:老年人感冒往往很难痊愈,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阳亏损程度在逐步的加剧,往往很多老年人一次小小的感冒,就很容易威胁到生命与健康。因此,彭师治疗老年人感冒,不仅仅是解决表邪的问题,关键是要注意积极扶助人体正气与阳气,这样不能使感冒很快痊愈,而且由于积极温阳益肾,扶助人体元气,既能防止因开表祛邪以伤正气,并为身体完全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人体进入良性循环。正如彭师所说:“为什么附片能够普遍用,就是因为我们人人正气都弱。按照卢永定老师说的,只有一个人阳不弱,是纯阳的,就是吕洞宾。所以,人人都是正气弱,人人都要吃姜桂附”(《传道录》)。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之人,更应该如此,因为只有把正气扶起来了,人体才能够进入生生不息之状态。
五、脉诊后的精细分析郑卢医学脉法在诊断之后,面对复杂的脉断描述,我们应该如何细致分析呢?我们来看一个彭师案例分析,从中掌握细致分析的规律。
案例:精神抑郁症案楚某某,女,49岁,职员。2009年4月13日就诊。患者1997年患甲亢,治疗后2001年患上抑郁症,现仍然在服用西药,理化检查发现有肝囊肿与子宫肌瘤。眼睛干涩已有十余年,胃酸多、胃胀也有十年,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出现头上好象有冰块在冒凉气,现在明显好转,耳鸣,睡眠差,长期依赖西药安定入眠。2008年右手指痛。去年左腿意外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6个小时,伤口处在胀紧感觉,从伤口部位到脚趾麻木,走路时有胀紧感加剧。
现症见:头部太阳穴处胀痛,后脑痛几乎每月1~2次,有时心悸心慌,偶尔感觉心跳,胸闷气短,纳食不香,胃口差,胃胀隐痛,胃酸多时后背也痛,肝区不适、胀,腹部脐下偶尔痛,腰酸隐痛,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月经正常,4天结束,最近几天要来月经,来月经时小腹痛,白带正常。入睡慢,作梦很累,3个小时睡觉比较好(安眠药在服用),大便量少成形,不太顺畅,小便正常,晚上起夜2~3次。
脉诊:左手:轻取滞(湿),肾脉短、紧、弱,只有指尖一点跳,时紧时不紧、时缓;肝脉滞、微紧。右手:脾紧、滞,肺滞、紧,肺气弱。
辨析:从其病人的症状分析比较多而复杂,而脉诊的反映也是比较复杂的。左手脉滞显然有湿浊存在,轻取就滞提醒湿邪在体表而水湿重;肾脉短紧弱,只有指尖一点跳动,提示子脏有寒,更显示出肾气不足,坎中一阳微弱,升动无力;肝脉滞微紧,提醒肝气不畅,升发不能。右手肺脾滞紧,肺弱,提示寒湿久留所形成。总体分析脉诊是,胃气没有缓象,无神,肾气太弱而子脏有寒,肝有郁滞,风湿存在于体内。最主要问题是肝郁,肝气郁滞,气机不升,影响脾胃与心肾沟通,影响到神明不安而出现睡眠与精神问题。目前治疗方法是,先去肺中之寒,其次是温阳疏肝安神。
处方药用:第一方(祛邪为主):桂枝尖30g,生贡术15g,茯神20g,石菖蒲20g,西砂仁15g,小茴香20g,法半夏20g,吴茱萸15g,炙甘草15g,青皮15g,生姜60g。2付。注:去青皮、吴茱萸、石菖蒲,加淫羊藿20g,柏子仁20g,灶心土50g。2付。处方重新排序:桂枝尖、生贡术、小茴香、生姜、炙甘草。茯神、石菖蒲、法半夏、西砂仁、青皮、吴茱萸。
第二方(调肝脾为主):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茯神20g,柏子仁20g,桂枝尖30g,小茴香20g,公丁香15g,青皮15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60g。3付。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桂枝尖、生贡术、小茴香、淫羊藿、生姜、炙甘草。茯神、西砂仁、柏子仁、公丁香、青皮。
第三方(月经期备用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茯神20g,吴茱萸15g,桂枝尖30g,小茴香20g,炮姜30g,青皮15g,炒益智仁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60g。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桂枝尖、生贡术、小茴香、淫羊藿、生姜、炮姜、炙甘草。茯神、青皮、吴茱萸、炒益智仁。
六、脉诊与法的制定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郑卢医学脉诊之法,直接的与治法相联系。所以说,郑卢医学脉法与治法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与后世诊脉与治法毫不相干,完全是不同的理念。脉诊之后,定什么法?完全是以脉诊结果,如桂枝法、附子法(附子桂枝法)、非桂附法,三大法确定之后,就等于是确定了治疗方向,因为郑卢医学法的确立就是决定了治疗的方向。
我在学习经典火神派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说法是:“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这句话后来为许多的火神派学习者所推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辨证论治分不清治疗方向,导致临床疗效无法提高的困境,而当我们把握住了治疗三阴病的方向,就自然会提高临床疗效,这就是这句话为什么会得到了很多人的共识之缘故。而郑卢医学的脉与法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有着这样的关系,通过脉诊之后,把治疗方向确定下来了,选择对了治疗方向,也就等于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或者说是找到了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
从哲学角度我们知道,矛盾论中所谓起决定作用的一面,是导致矛盾或者主导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而郑卢医学把脉诊来确诊法的方向,也是这样的道理。即当我们通过脉诊之后,就等于把这个三大法进行了分类,既通过诊脉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这时候,这个病人应该运用桂枝法,还是用附子法,以及非姜附法等。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心中不能有一点的犹豫与彷徨,因为法直接就决定着我们治疗的结果是否有效。我们还是回头再看一下上面彭师的医案分析。
七、脉诊与药的选择郑卢医学三架马车,即脉、法、药三位一体,则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传道录》中彭师虽然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这个问题,恰恰相反,我觉得我们弟子班的很多师兄师姐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这个基本的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如果问一下弟子班的师兄师姐们,说一下郑卢医学有什么比较特殊的独到之处呢?可能大多数都无法准确的回答。我通过反复阅读《传道录》之后,才得出和这个比较确切的理念,因为脉、法、药三位一体概念,与我们过去所说的历史上所有的中医药治法,都有着很明显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郑卢医学独到之处的特点。
上面我们分析了方向性把握,即脉与法的关系,确立了治疗方向性,叫做什么呢?叫做粗略的治疗方位,而脉诊与药的选择,叫做精细的打击,既针对性治疗策略。我们通过学习《金寿老人药解》中可以得知,卢铸之太老师对药物的解释,很多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药物的认识也具有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是卢铸之太老师经过几十年临床尝试药物与临床观察,所得出的真知灼见,与我们现代所学的《中药学》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因为《金寿老人药解》也是临床体验所得的结果,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我把《金寿老人药解》注解了90多味,第一期的《易医互通·扶阳医学讲义》上已经介绍了20味,这个以后会陆续分期介绍的。我们还是通过上面彭师的医案,来看一下究竟药物的精细选择是怎样来把握的。
八、脉诊的复诊病人复诊之后,脉诊有变化,而治疗法与药也在变化,究竟怎样的变化才是体现出其中规律呢?我们还是继续接着上面那位病人的脉诊与治法,看看彭师是怎样来复诊的。
还是上面那位精神抑郁症病人,继续复诊如下:
二诊(4月19日):服药之后,现症见:后脑摇晃,心悸心慌,纳差胃胀,伤口处有胀紧并麻木感觉,右膝关节痛,大便少不成形,小便如常,入睡很慢,吃安眠药可以睡觉3~4小时,多梦,梦中干活劳累。月经后一周有白带,月经今天结束,服了月经方,上次3付余下1付未吃完。
脉诊:左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稍紧、滞、滑,肾脉短。右手:轻取肺脾紧。
辨析:该病人处于更年期天癸竭年纪,肾精亏损、气血不足,加外感寒邪。所以目前治疗需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调理,调理的方法,自己把握,共分为几个层次。从今天开始不需要按顺序服药,让病人自己掌握,经期过后,就吃大补气血方,其他几个方子按照自己的身体状态特点去把握服药。处方药用:第一方(补气血方,外感时停用):制附片10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黄芪40g,全当归40g,潞党参45g,三七15g,上安桂20g,巴戟天20g,炒益智仁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东阿胶15g(烊化),煨姜100g。3付。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生贡术、淫羊藿、煨姜、炙甘草。黄芪、全当归、潞党参、东阿胶、三
七、上安桂、巴戟天、炒益智仁。
第二方(调理睡眠为主):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硃茯神15g,上安桂20g,西砂仁15g,黄芪25g,石菖蒲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柏子仁20g,灶心土60g。注:每轮服2~3付,可重复吃,再服时去掉石菖蒲。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生贡术、淫羊藿、炙甘草。硃茯神、西砂仁、柏子仁、灶心土、石菖蒲、上安桂、黄芪。
第三方(备用腿痛方):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朱茯神15g,刺五加皮15g,桂枝尖30g,炒小茴香20g,川芎25g,油松节20g,益智仁20g,生杜仲15g,广台乌2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全葱3~5根。每轮可服3付。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桂枝尖、生贡术、炒小茴香、淫羊藿、生姜、炙甘草。硃茯神、川芎、刺五加皮、生杜仲、油松节、广台乌、益智仁、全葱。
第四方(若身痒时服用):桂枝尖30g,生茅术15g,茯神15g,蛇床子15g,香白芷20g,小茴香20g,地肤子20g,花椒8g,炙甘草15g,生姜60g(去皮)。2~3付。处方重新排序:桂枝尖、生茅术、小茴香、生姜、炙甘草。茯神、香白芷、蛇床子、地肤子、花椒。
第五方(外感时服用方):桂枝尖30g,生贡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生山楂肉20g,天麻15g,石菖蒲20g,炙甘草15g,毛化红15g,生姜60g。处方重新排序:桂枝尖、生贡术、生山楂肉、生姜、炙甘草。石菖蒲、茯神、法半夏、西砂仁、毛化红、天麻。
三诊(5月4日):服药之后,现症见:舌苔黄白。
脉诊:轻取滞(湿加气),沉取脉稍洪大、带紧,肾脉稍微短一点,但乏力乏神,偶尔会感到一点紧。右手脉肺滞、紧,脾紧。
辨析:目前病人舌黄白与肾尺稍洪带紧,显示少阴里紧,乃为里面有寒,都提示寒湿为重,加有外邪。治疗方法先祛邪,再扶正,次调月经,兼顾调理眼睛。
处方药用:第一方(祛邪为主):桂枝尖30g,生贡术15g,硃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小茴香20g,石菖蒲20g,刺五加皮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60g。2付。处方重新排序:桂枝尖、生贡术、小茴香、淫羊藿、生姜、炙甘草。石菖蒲、硃茯神、法半夏、西砂仁、刺五加皮。
第二方(调理睡眠为主):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硃茯神15g,炒小茴香20g,西砂仁15g,柏子仁20g,公丁香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灶心土60g。3付。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生贡术、炒小茴香、淫羊藿、生姜、炙甘草。硃茯神、西砂仁、柏子仁、灶心土、公丁香。
第三方(调月经为主):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15g,炮姜30g,制续断20g,桂枝尖30g,小茴香20g,炒杜仲15g,炙甘草15g,炒益智仁20g,青皮15g,淫羊藿20g,生姜80g。处方重新排序:制附片、桂枝尖、生贡术、小茴香、淫羊藿、炮姜、生姜、炙甘草。炒杜仲、制续断、青皮、炒益智仁。
第四方(眼睛不适方):桂枝尖30g,生贡术15g,茯神15g,密蒙花15g,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60g。2~3付。处方重新排序:桂枝尖、生贡术、淫羊藿、生姜、炙甘草。茯神、砂仁、密蒙花。
按语:本例病人病情比较复杂化,复杂的是症状表现多,脉象反映更是多级多项都有问题,针对这么复杂的病情与脉象,彭师认为目前主要问题是:①正气、肾气太弱很明显;②子脏有寒;③肝有郁滞;而且是目前主要问题,因肝滞则影响到中焦脾胃升降与心肾互济,心肾不交而神明不安并精神有问题;④寒湿重。
在这四个问题之中,肝郁的问题,是个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所以说,彭师认为温肝疏肝乃本病之主要治疗,如丁香、青皮、小茴香、吴茱萸等药物运用,治疗要贯穿始终。但是去外邪当先,桂枝法乃为首方,其次调节肝脾,月经期顺势而治,而吴茱萸这味药可以贯穿所有的处方之中,对本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例病人虽说比较复杂,但彭师认为其不过就是几个点的问题,因为关键是到了天癸竭的年纪,肾精亏损、气血不足为其根本,加之外伤后手术创伤而精气大伤,而其他所有的症状表现,无非都是这个根本动摇所形成的。所以彭师就按照她病症特点的几个方面,如大补气血方、调理睡眠头昏为主的方、备用腿痛外伤后遗症方、外感时服药用方,让自己依据症状分别进行循环服用就行了。在这里,彭师特别备用一个身痒的处方,既一个开表治皮肤病的方子,以备服药之后出现热药反映,这个热药反映,就是郑钦安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中所说的“阳药运化,阴邪化去”,而这个处方就是为了减少病人不适,而从皮肤方面顺势化解其热药反映,可见彭师对此早有预见,并及时做好应对处理方法,这对于加快病人病情的缓解与痊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九、脉诊的治疗次递郑卢医学脉法最大的诊疗特点,就是治疗过程中的次递是非常明确的,什么是治疗的次递呢?按照中医药理论常说的六经辨证,或者是三焦辨证,先治疗上焦,如肺部与外感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再解决中焦脾胃的问题,最后治疗扶阳填精益肾。这些层次说起来比较简单,可临床真正运用起来并非是易事。为什么呢?
因为《内经》中有:“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就是说,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过程是有明确的次递的,特别是郑卢医学这种次递思想,是相当的明确的,而我们过去所学的所谓辨证论治,根本谈不上什么治疗层次。而郑卢医学脉法,恰恰是这方面的强项,并且是思路清晰,方法明确,脉中有法,法中有规律性。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治疗一个比较重的病人,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有了外寒邪气,就只考虑解表的问题,应该运用桂枝法加味而治,而且这个桂枝法有可能反复再用,为什么要用呢?第一个可能真的是有了外邪,其次可能是扶阳药运用了之后,三阴病向三阳病转移的时候,也会有太阳病表现,所以说我们有可能在运用桂枝法的时候,则过度到运用附子桂枝法,就又可能回头再单纯运用桂枝法。也就是说,看起来与我们治疗的“病”毫无关系,实际上,疾病却在一天天的好转,如上次雨轩师兄讲他治疗乙肝的过程,根本从处方上看不到所谓的治乙肝病的药物,可最后乙肝彻底治愈了。这就是郑钦安所说的:“是不治病而实以治病”(《医法圆通·中风》),而卢铸之大老师说的更为确切:“不去邪而邪去,不治病而病愈”(《传道录》)。
为什么郑卢医学只关注治疗过程中的次递,并没有直接的去治疗病人所谓的病,最后疾病却一天天好起来,最后痊愈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是人,是人的脉,而不是病人所说的,我这也不舒服,那里也难受。因为病人的自己感觉,与我们感觉到病人脉象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因为脉象所反映的问题,是人体内自然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人体是无法感触到的,而通过脉诊就能感悟到病人目前体内修复与邪正交织的情况,通过我们的手段来助正扶阳,积极地协助或是帮助病人的正气阳气的修复过程,针对的是人体内的正气自然修复过程,而不是关注病人身体上的自我感受,因为病人的自我感受乃是机体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应对反映,而不是疾病本身与本质问题。所以说,郑卢医学治疗过程中的层次辨别,实际上就是在把握人体内自然修复过程的层次过程。比如讲,人体感觉寒邪之后,会由于寒邪的收引作用而产生浑身疼痛感,通过脉诊之后我们会感知到病人目前寒气在表,而这时的浑身疼痛就是人体阳气积极针对外感,去攻击寒气的结果,我们就是用桂枝法,去开表散寒之后,不仅仅是助正扶阳的问题,而是可以达到治疗浑身疼痛的问题。
郑卢医学治疗层次问题比较多,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结合雨轩师兄讲的及师傅的医案中,大体有二个层次比较突出。一个是上中下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治疗的层次,这个比较常见,也比较常用,雨轩师兄讲,师傅几乎是每诊一次,都是一个上中下三层次过程,都是一个小收功过程。二是妇女疾病,比如调月经,即经前方,经期方,经后方,这样的层次临床收效显著。其它的层次也比较多,这我们会从师傅的医案中看出,或者从卢铸之《卢氏临证实验录》中,看出不同的疾病层次有可能差别比较大,这完全要因人而异,而不是要机械运用,完全以脉法为切入点。
十、脉诊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郑卢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切脉在郑卢医学中与法、药是密切相关联的,而不仅仅是切脉的问题,而是通过切脉,把握病人目前最本质的问题之关键。因为切脉所发现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因为切脉就是反映目前病人的即时信息,没有一点杂念,只要你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问题,就等于我们抓住了问题的矛盾,抓住了问题的矛盾,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郑卢医学脉法的特色。因为脉象的反映,是不以个人意志所控制的,是一个赤裸祼的人体原始人的反映,正如梦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说:“潜意识的过程是人体法无掩饰或控制的”。而我们把握脉象的过程,就是在与人体潜意识活动做之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因为人体的潜意识能反映出人体内“原始的我”。
为什么郑卢医学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据师傅了解的情况,解放初期卢铸之太老师不仅仅重视脉学问题,而且更重视郑卢医学法理的问题,特别是医易互通方面,牵涉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这在解放初期都是被认为四旧的东西,都是要打倒的,所以有关法理的很多精华都无得到传承了,甚至很多的资料都有可能被人为的损坏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卢铸之太老师把很多的理论性知识,都转化为脉学理念,通过切脉来准确的了解人体阳气损耗程度,并了解目前病人体内邪气的情况,然后结合理法进行密切配合,最后完善成为一种特色脉法。但是,这样的脉法,在得到卢永定师爷传承过程中,又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了,这样才进一步形成了目前的郑卢医学脉法。
从师傅的《传道录》中我们可以得知,几乎在师傅讲的所有内容中,都是原滋原味的把卢永定老师的脉法精神,给完全完整的继承下来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卢永定老师的中间传承,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学到郑卢医学脉法之精髓。
我们从几位师兄与师姐的脉诊中发现,他或她们完全继承下来了郑卢医学脉法,而且没有一点的偏离主题的感觉,为什么我们这些学习中医而有临床基础的弟子们,反而不容易学好正宗的郑卢医学脉法呢?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再来修订我们心中这个模糊的概念,我们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师傅教给我们的脉法标准,所以必须放下过去,接受现在,这样我们才能学好郑卢医学脉法。
想学好郑卢医学脉法是大家的愿望,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有个想法,那就拿我们自己开刀,自己按照郑卢医学脉法标准,每天摸自己的脉,看看是什么?像什么?然后呢,通过服用桂枝法、附子法、附子桂枝法、非桂附法,当自己感觉自己的脉象左手尺脉至骨,并形成一条斜线上到了寸部,然后我们有机会再让师傅给我们切一下脉,如果师傅说:行,你这个脉可活到九十岁。这时候,我们的郑卢医学脉法就算是学到了家,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打通中脉功法篇四
打通任督二脉有很多方法,佛家的“禅定”、“止观”、“思维修”,以及“瑜伽术”、“催眠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等,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 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其实站桩也是“静坐”。打拳还是静坐,我这里指的打拳不是像肢体太极操那样,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对我说过,打拳就是站桩,在打拳 的时候其他人随时喊停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定在那个姿势不动。所以我们打拳都很慢,我老师一套拳打下来需要2个小时,我目前也可以练到1个小时打一套拳了。这就是所谓的一拳一桩,就是说每一个拳的姿势就是一个桩功,而且还要在招式变幻的时候,气不断,做到上下相随。
打通任督二脉,就可以让你立即体会到“禅定”、“止观”、“胎息”、“凝神”等各种感觉,其实就是这些感觉都是无极的“混沌”。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习“静 坐”,它总是靠我们这个身、心的作用。所谓方法上不同的差别,也只是心理造作意识的感受不同而已。至于这个身体发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譬如一株松树,可 以用人工把它培养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但是它本身的生命组织,由种籽开始萌芽,渐次抽条挺干,渐次分枝布叶,并无不同。
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现象,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现象与程 序,例如年龄老少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身体强弱的不同、有病无病的不同。再由此许多异同的差别,引起各人感受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不同的想象,最后,仍然还离不开“存想”的作用,如果稍已涉猎过道书和丹经,对于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坎离、铅汞、龙虎、阴阳等许多术语,存有想象中的幻觉,那 么当“气机”发动的时候,它便自然而然与这些观念,配合成为一种新奇的感受,而造成种种的境界了。
无论从哪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 法则而引起感受。当然现在所讲的静坐,同时包括佛、道两家,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内容和作用,并非只是单指某一种静坐的方法而言。
所以当打通任督二脉后,出现的各种景象都是你静坐出现的幻觉。其实气功说的小周天,还远不是丹道小周天。只是内气能在任督二脉循环而已,并不是十分困难的 事,而即使通了任督二脉,也没有太神奇的效果,顶多是身体好转、感冒之类小病也好得快一些。很多慢性疾病,都还要继续练习很久,才能逐渐痊愈的。我以前就 是一个严重的2型糖尿病人,当时餐前血糖16,餐后血糖已经27了,我就是通过喝牛更草泡水和练习太极拳内功打通任督二脉后不再吃药的。
而且虽然内功能治病,但内气在身体进行自我治疗的过程中,有时候还会有不舒服的情况,一会儿这里痛,一会儿那里酸。这个自我治疗、排病的过程,往往也要前后好几年,才能让身体的疾病、陈年伤病和隐疾都全部消除。
即使气通任督了,也才是身体“正式能够开始调理疾病”而已,既不是武功大进,又不是长生不老,一般这个阶段也不会有什么特异功能。
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下打通任督二脉的基本常识:
1、首先,严格来说,任何大活人,任督二脉都是通的。
刚出生的婴儿,任督二脉、乃至所有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先天本都是通的。随着后天成长,尤其青春期之后,奇经八脉会逐渐阻塞,后期甚至十二正经也可能不太通畅,这时就反映在很多慢性疾病、亚健康的出现了。
但只要是活人,就不至于完全闭塞,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否则,任、督的所有穴位,在针、灸、砭石、按摩之中,就不应该能起作用了。
2、再说练气:练出气感其实是很容易的,但每人体质不同,任督阻塞的程度不同,同是小周天,具体功法也不一样,所以内气稳定地能沿着任督二脉循环,所需练 功时间也不一样。固然有少数人十几天就能任督循环,也有很多人几十天、甚至几年都不能循环的。还有些人,甚至练功许久、内气充足之后,先不往督脉上行,而 是去到手足十二正经等某一条经络攻病,这常见于不用意念引导的功法里面。
3、任、督各有几段位置,是特别容易阻塞的,有时候内气上到这里,会很久通不过去,(这时练功人得吃一些苦头了,感觉可不好受!)所以常有后三关、前三关的说法。或者本身有颈椎病、腰背受伤,这些部位都有可能练功之中感到内气受阻。
4、很多情况下,当内气好不容易突破艰难险阻,在前三后三等某一关、或者某个病灶,有可能因为消耗过多而不能继续通行。这时候要继续用原先的要领培养内气,等内气充沛了会继续通任督的。
即使内气完成了一次任督的冲关、循环,还有很多人之后又很久没有任督循环的感觉,甚至内气的感觉都暂时消失了。不用管它,继续以“清静无为”为原则培养精气神,过段时间(如果每天练功勤的话,这种完全无气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天的。)
5、还有就是,无论通没通任督,凡是气攻病灶,都有可能导致修习者觉得难受,甚至好似“旧病复发”,但要仔细区别气攻病灶和旧病复发的,前者是正常现象,一般就是难受些,不用吃药的,去看病也容易被误诊。
气攻病灶,无论攻不攻得下来,都要适当增加每天练功时间,一般过程也就几天时间,之后又会缓和。当然,没攻下病灶的话,下次某个时间还可能再来一次气攻病灶。有些人就会以为,“是不是我练功出问题了?为什么不练没事,练功反而老毛病反复发作??!”
当然,现在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练功没事,练功反而旧病复发”正是气攻病灶最明显的特点。
6、只要练功得法,就必然身体健康好转、有些旧有疾病也得到调理,这些都是进步的指标,所以不必只看着任督二脉关心它通不通,那是舍本逐末。
最后我做一下总结,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就是去病找病的过程,也是你身体的慢性病慢慢好转的过程。
打通中脉功法篇五
三脉七轮
印度医学认为,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系统,虽有肤色种族的不同,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分别。在这个看得见的物质性身体外,我们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灵性身体(subtle body),这个灵性的身体是由灵量、三条经脉(nadi/channels)和七个轮穴(chakras)组成,即一般所说的三脉七轮。
三脉七轮和中医的经络学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它与医学上人体神经系统密切相联,所有三脉七轮的问题都会反映在人的身体上变成疾病和一些生理现象,也会反应在人的情绪和心理方面,造成某些心理和情绪问题。如果要改善某种身心健康问题,进行相应脉轮训练即可。
三脉
中脉
中脉(central channel,即 sushumna nadi)在人体中央(一说在脊柱中),下起会阴,闭口,上达头顶(相当中医百会穴)开口,会阴为脉源,全身三脉皆由此发出,三脉在此交汇。
《无上瑜伽成就法》中描述中脉:“在人体中央有一条中脉,从会阴直达梵穴,可以观想它有五个特征:甲.像虫胶溶液那样红;乙.像麻油灯那样亮;丙.像芭蕉心那样直;丁.像纸卷的筒那样空;戊.像箭杆那样粗细。”中脉为人性命中枢,在印度瑜伽中被誉为“宇宙持载者,解脱之路。”亦是瑜伽行者修持得大成就的依凭。
瑜伽理论认为,中脉相对于现在此刻、进化、和灵性升进,掌管持续与进化。乃人类与宇宙灵力合一的唯一通道,喜乐之源。
但普通人的中脉未完全觉醒。它只是我们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个潜伏的通道,所以不会在平常的知觉状态下感到它的存在。这个潜伏的通道只有在得到“自觉”之后才被发动——即在灵量被唤醒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知觉到它的存在。
打开中脉的人能自由使用左脉与右脉的长处,却不会有二者的短处。也就是说打开中脉的人心智卓越、情商很高、能积极有效的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并且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喜悦。
左脉
左脉(left channel 或 ida nadi)在 中脉旁,从左鼻孔上行入脑,循中脉左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以与中脉会合。左脉为灰白色,性凉,又名月脉。会阴为脉源,全身三脉皆由此发出,三脉在此交汇。
瑜伽理论认为,左脉即阴脉或月脉,相对应过去、昏沉、感性和超我(社会制约),亦掌管愿望的力量。左脉助人们做出判断与行动的参考。当左脉保持活跃时,人便会有生存的欲望;当左脉枯萎时,人便会死亡;当左脉疲弱时,会造成极端的情绪化,并且会喜怒无常。
倾向左脉的人比较内向,他们感情丰富,却怯于表达出来,往往多愁善感。他们的好处是较
有艺术气质,比较容易相处,不曾去主宰别人,不会无事生非。缺点是性格较怠惰,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系统,很容易受别人的支配,在现今竞争剧烈的社会,他们的成就往往有限。
右脉
右脉(right channel 或 pingala nadi)在中脉侧,从右两鼻孔上行入脑,分循中脉右侧下行,至脐下四指处以与中脉会合。右脉红色,性热,又名日脉。会阴为脉源,全身三脉皆由此发出,三脉在此交汇。
瑜伽理论认为,右脉即阳脉或日脉,相对于将来、理性逻辑、宰制和自我,也掌管了行动的力量。
右脉主要供应身体行动与思考的能量。当右脉充满能量时,人们的行动力就会积极,思考及注意力都能够集中。当右脉缺乏能量时,人们就会缺乏行动力,思考与注意力都会降低。
倾向右脉的人性格外向好动,好作思考计划,勇于表现自己、却缺乏情感及艺术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好处是办事能干,井井有条,懂得组织他人为自己做事,由于他们能量较多,做起事来像有用不完的精力,所以能够有魄力做大事,在现代的社会,这类人往往成为政客、官员等等,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但他们的缺点是往往自我过大,以为一切都在他们掌握之中,他们只看见自己,却看不见他人,于是不惜牺牲他人为自己服务。在小的层面是去指挥及利用他人、剥削他人,在大的层面是去侵略和掠夺其它国家。过度右脉的人肝脏往往过热,于是脾气暴躁,对他人呼呼喝喝,令别人感到痛苦。
七轮
脉轮,又译作轮穴、气轮,脉丛结等,这词来自梵文(chakra),是一个平常感受不到的微妙能量中心,对应现代医学里的自主神经丛(节)。
七轮就是中脉上的七个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一般把七个轮穴称为七个能量中心。七个轮穴由下而上分别是:根轮、腹轮、脐轮、心轮、喉轮、额轮和顶轮。印度医学认为,如果某些轮穴堵塞,就会出现相应身心问题和亚健康状况。
现代医学发现,这几个轮的位置其实相应于人体脊柱上的主要神经丛(plexus),是控制我们身体的枢纽。古代的瑜伽士更确切的描述每个轮的花瓣数,这些数目和该神经丛处的副神经丛(sub-plexus)也相应。
1.根轮(纯真轮 mooladahra chakra):相应于盘骨神经丛(pelvic plexus),生殖腺(性腺),照顾着我们的排泄系统和生殖器官、腿部。
2.腹轮(真知轮 swadisthana chakra):对应于主动脉神经丛(aortic plexus),肾上腺,它掌管我们的脾脏、胰脏和肝脏下部和下腹部。
3.脐轮(正道轮 nabhi chakra / manipura):对应太阳〔腹腔〕神经丛(solar plexus),胰腺、部分肝及脾、胰、肾、胃与部分子宫和中腹部。
4.心轮(仁爱轮 heart/ anahata chakra):相应于心脏神经丛(cardiac plexus),胸腺,照顾着我们的心脏及呼吸系统,还有胸部。
5.喉轮(大同轮 vishuddi chakra):对应我们的甲状腺、副甲状腺、颈、耳、鼻、喉、面部、牙齿、舌、口、上下颚、眼前部、手部控制和颈部神经丛(cervical plexus)。
6.额轮(宽恕轮 agyna chakra):对应我们的松果腺(pineal gland)及下丘脑、视网膜、视神经丛、视叶。
7.顶轮(自觉轮 sahasrar a :
能量中心与三条脉络会合的地方 对应我们的脑下垂体(pituitary gland),这里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