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4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1 01:31:39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4篇)
    小编:admin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4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篇一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在此班会的目的是丰富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同学人际交往的技巧。促使本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让本班学生充分认识到接受心理咨询不等于心理疾病,让本班同学自我调节,采取有效途径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解答一些同学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班级凝聚力,本次班会对于破除同学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的误解,让同学们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帮助同学们树立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预防心理疾病,增强班级凝聚力,有重大意义。

活动内容:

1.全体同学鼓掌表示班会开始

2.主持人开始介绍班会主要内容

3.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并请同学讨论生活学习中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注意事项

4.介绍人际关系概念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在意义部分,总结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5.介绍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并展开其中第一印象进行互相描述及对人际交往认识错觉进行深入分析

6.探讨人际交往障碍及如何调试的方法,请班中参与活动较少的同学,借班会机会抽签请另一个同学与其进行沟通,增加交流的机会。用实力告诉大家集中调试交往障碍的方法。

7.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大学中的应用推及至上班后的社会,人际关系是关系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进而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

8、观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视频。

活动总结:班长对本次活动做总结。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篇二

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 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 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是大三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班上的许多同学也无法正常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虽然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蓝风也为此很头疼,只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象故意和他做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蓝风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拒绝交往让他尝尽了苦头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 7 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篇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分析

摘要:

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频率最高,同时也最复杂。在大学,师生关系较为松散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大学生和家人的关系影响着大学生在学校的校园生活。大学生的恋爱观既浪漫又或多或少地带着现实性。

关键词 同学 老师 异性 家庭

作为一名大学生,反观自我和同学,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些看法和分析。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信息化的时代,接受新兴多元的思潮和人事的冲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父辈、长辈相比有着很大不同。

参加完竞争激励的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新生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特别是有些大学新生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独立生活。当来到一个人也不认识的大学,要生活不可避免的就是人际交往。

同学关系

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复杂。大学生在校期间依靠和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同学,交往对象也主要是同学。大学生对同学之谊是非常珍视,由于大学生性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已基本成形,相对较为独立,对事对人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人际交往也很有“个性”。首先和室友的关系,他们将在一起朝夕相处度过美好的四年,和室友的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和室友的关系是很复杂而微妙的,主要在于双方的人际交往心理,结果也不是好朋友还是敌人那么简单。因为是在一个较为狭小的空间,朝夕相处,大家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性格差异充分暴露,其中以性格差异为主,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人际交往需求和特点。从某种角度而言,宿舍生活对独生子女而言接近于多子女家庭生活,但又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有的同学和同宿舍同学的关系非常亲密,有的关系就很紧张,矛盾尖锐,有的同学同室友关系不温不火,有的较为僵持。有的同学同别的寝室的同学关系非常好经常串门,有的同学喜欢呆在自己的寝室足不出户,有的完全把宿舍当作旅馆。从同学在其寝室呆的时间可以从侧面,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他和室友的关系亲疏。当然,室友之间关系并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和室友的关系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同学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其次是和同班同学,由于选课制度,大学的班级不是固定的,同班同学的意识肯定不如中小学强烈,但无论如何是一个集体,同窗之谊仍然单纯而较为强烈。有的同学人际交往范围较小主要局限在同宿舍的室友,和同班同学也较少往来,甚至有的同学本身生活自我封闭和同宿舍室友也缺少交流。但有的同学交往广泛,在大学各种活动中认识了很多校友。总体而言,大学生同学中交往最为频繁的还是其室友。

师生关系

在大学,师生关系较为松散,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辅导员类似班主任,但见面的时间肯定是少于班主任。各个课程的老师,由于一个班通常有一两百的学生,一个星期一门课开课时间很短。尽管如此,但和辅导员、课程老师的人际交往主动权掌握在大学生的手上。高校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与任课老师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除了和任课老师辅导员的关系外,大学生和学校其他教职员工的人际交往关系也较重要。

家庭关系

无论从年龄和未来角色定位还是大学生的心理想法看,大学生是走在独立的路上。尽管大学生离开家人,追求学业,和亲人在空间上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大学生和家庭仍然紧紧联系。同时,大学生虽然走在独立的路上,但其心理并没有到完全独立的程度,需要父母等家庭成员给予理解、尊重、关心、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和家人的关系影响着大学生在学校的校园生活。

异性关系

大学生的年龄多处在17~23岁之间,生理发育完善,具有爱情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两性关系印象加深,男女之间有了彼此接近相互吸引的心理。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只是校园和校园),但另一方面由于资讯传播,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又让我们大学生和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恋爱观既浪漫又或多或少地带着现实性。按照爱情三角理论分析,很大部分的大学生恋爱以浪漫之爱为主。虽然,法律已允许大学生结婚,但大部分的大学生情侣较少承诺。有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可能不在一起,25%的大学生从未想过毕业后是否在一起。对未来的不确定,使得不少大学情侣的眼光都放在当下。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婚姻等问题,浪漫色彩浓烈。更偏重情感,较少理智。最后能过走进婚姻殿堂的非常少。大学生为什么要谈恋爱?46%的大学生是因为正常的身心需要。16%的大学生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16%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促进积累经验、体验人生。4%的同学认为可以促进学习。大学生的恋爱观也较传统有所不同。对多角恋爱你怎么看呢?46.7%的大学生认为脚踏两只船不应该。38%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合法对方可以接受不应受到干涉。9.5%的大学生认为多角恋爱很正常无可厚非。大学生在选择对象上首先考虑在某方面和自己相似(志趣、年龄、学历、职业方向等)的人,其次是“志同道合”(人生理想、奋斗目标、对爱情认识和根本态度一致),希望双方在个性品质方面能过互补。有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的恋爱对象的选择标准。男生的选择顺序为:待人和蔼可亲,举止优雅;关心体贴自己;爱好、志向一致;有漂亮的容貌;有钱;事业有成;有权有势。女生的选择顺序为:事业有成;爱好、志向一致;关心体贴自己;待人和蔼可亲,举止优雅;有权有势。可见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是较金钱和权势、容貌更注重对方的修养、人格、品德等素质。而大学生恋爱目的呈现多样化:单纯因感情问题而恋爱的只占49.6%,其他因素诸如“孤独”、“空虚”、“寻求刺激”、“体现自我”等占了半边天下。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分析五篇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篇四

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计信学院

颜梦

(11教技1115060148)

[摘 要]:大学生在大学里要学什么?除了专业知识外,最关键的是培养各种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一、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社会现象,即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行为、语言、思想、和感情等彼此影响对方,同时也受到对方影响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日后步入社会的发展。

二、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

2.态度相似,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4.其他客观因素还有感情相悦性、仪表吸引力、交往的频率等。

(二)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

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三)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人们在初次交往接触时对交往对象进行直觉观察和归因观察,注重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如表情、体态、仪表、服装、礼节等,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近因效应

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和印象,这称为近因效应。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四)定势效应

人们在认识事物或者与人交往过程中,容易形成定势思维,通常用已有的经验来看待当前的人或事。但“士别一日,当刮目相看”,定势效应这种心理反应倾向是不科学的。

(五)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

(六)投射效应

人民在生活中通常会犯“以己度人”的错误,在与人交往时,我们有时会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这就是投射效应。

四、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我中心和心理不相容(认知障碍)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自私自利。心理不相容是指因为自己的观点不与他人一致且不被他人认同而苦恼焦虑的心理。

(二)多疑、嫉妒和自卑(情感障碍)

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外在条件、性格能力和家庭经济等存在差异,使得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其表现主要有:敏感多疑、嫉妒敌视、自卑自傲、羞怯或孤僻等。

(三)性格冲突(人格障碍)

性格的差异容易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如性情急躁的人,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调适

(一)自我意识策略

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注重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促使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自我检查策略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交往危机时,首先要询问自己到底哪些方面没有做好,采取主动评定的原则与对方进行沟通,可以润滑彼此紧张的关系。

(三)求同存异策略

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意见不一致时,要用理解和宽容的眼光看待,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使交往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够相互悦纳、补充。

(四)情感联络策略

与人交往必须以诚相待、热情大方,要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注意言谈举止自然、得体。

(五)艺术对话策略

在与人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对话的技巧,话语婉转有力,使交往对象感到自然而且信服,切忌强词夺理或者得理不让人。

(六)遵循六项交往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想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

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妍,秦鹏.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探析[j].科技信息.2010(03)

[2] 梁胜.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与对策[j].警官文苑.2008(03)

[3] 张梅英.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0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