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6 09:41:39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小编:曹CZJ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一

教师的挑战,首先是对教学思想改变的挑战。一个人的习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与累积后,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读书,要从读书中获得改变自己思想的理由和改变的路径。或者说,从别人的教学思想中获得变革的信心。

来自于佐滕学先生的现场观察、记录与用心思考,提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想,“静悄悄”的内涵应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是学习氛围之“静”抑或是变化过程之“缓”?是教师的改革过程应“沉心静气”抑或是学习过程的“润物无声”?

对于课堂从“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会引发学习的质变,我感同身受。场所的变革以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向协同学习的模式为显性特征,促进我们思考:从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活动性的学习,是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那么,我的教室里,是时候要发生一点变化了。

变化始于思想,实践的坐标应定位于形式与内容高度匹配。

形式上,四到六人围坐应成为协同学习的开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得以施展。根据实际的在场观察、分析,我建议应以异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确立一名小组长,小组长采用轮值制。组内每一位成员在活动中都有相应的“身份”,应有协同活动的实际责任与协同研究的动力源泉。学习小组应是同质的,当课堂里的小组之间失去了同质性,就可以重新分组了。换句话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力应是相当的,以便于建立起小组内相互学的关系和小组之间能力允许的常态竞争。当然,我们需要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协同的竞争,而不是个体与个体的抗衡,群体间的竞争可以激发群体内的团结,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内容上,从教的预案到学的预案,都应体现出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体性,以“学为中心”的教的活动才彰显深刻。每一个小组内,“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要以相互学的样态建立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倾听关系”的建立,促进“学困生”能知道“学优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会在内心引起微妙的变化;引导“学优生”形成“心中有他人”的意识,确立起“一起进步协同发展”的目标。

“心中有他人”,这不仅是社会伦理的要求,是共同体学习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师生或生生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倾听关系的前提。课堂上,我们不是“独裁者”,我们应是“倾听”“串联”“反刍”的引领员。这里,“尊重、信任、期待”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应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协同学习的策略研究》之课堂全景式研究,课堂的全景式协同,这是基于课堂四要素(教学材、教师、学生、环境)的协同,课堂研究的目光应聚集于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环境协同关注了教与学的心理安全与温暖;教学材协同关注了学习主题;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关注了学科素养的落地和生长。

在“学”中映射出“教”,在“教”中奔赴于“学”。“教”与“学”协同发生,协同生长。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二

佐藤学教授引领的宁静的课堂革命,是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方式是以探究、反思、表达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触发、交流、分享为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意味着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只要教师坚信这一点,课堂教学中就能创生出新的境界,儿童们就能轻松自如地思考,自由地交流表达,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荡起思维的涟漪,收获探究学习、协同学习的乐趣。

“倾听”之后,教师如何将教材与儿童串联,如何将一个儿童与其他儿童串联,如何将昨天学习的知识与今天学习的知识串联,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上的事件串联,是值得研究的。要想自由地“串联”,需要教师丰富的学识及高超的教学机智。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三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让我有感而发,我觉得,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常常是教师期望的美好境界,可实践中的课堂上,常有学生表现出自制能力差,表现欲旺盛等情况,能“听”、会“听”的学生实在不多:有些学生缺乏“听”的习惯,不想听同学发言和教师讲课;有些同学在别人发言时,坐姿端正,神情专注,可缺乏思考;在有些同学的心目中,只有你“听”我的,哪有我“听”你的。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心不在焉者有之,左顾右盼、东摸西搞……教师提问,部分学生“群情激昂”,而部分学生随声附和,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倾听上,一节课常常在判断问题对错层面上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其实,这些都是在“倾听”环节出了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

1.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倾听也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上课时,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发言受到其他人专注倾听时的被尊重感,然后,通过引导树立全班的倾听氛围,让学生每人都成为“伟大的倾听者”。

2.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

学生的张扬个性不代美可以随意插话,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必须培养学生倾听时应且备的涵养:倾听者应用专注的眼睛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赞赏的目光,会心的微笑,倾听者尽量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耐心的倾听中去理解和体会发言者的观点和主要内容,尤且对学习有困难,表达不流畅,说话不完整的同学要有耐心,要给予期待……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令发言者增强信心。

3.让倾听者承担责任

在学生倾听时,要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通过进一步的交流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倾听状况。

4.教师的及时引导与评价

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观察发言者,更要用心去关注倾听者,充分肯定那些认真倾听别人的诉说、努力听懂、理解别人观点,从而作出积极反应的同学。

带着这些感悟和心得,我想我会像那些平凡又具个性的老师们那样,努力在自己的理堂上建立学生间的倾听关系,并且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对话权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四

《教师的挑战》序言部分讲述了滨野高秋老师执教“魔奇树”的课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何建立互相倾听的关系。

书中写到,支撑滨野老师应对策略的两个原理。第一个原理是以“倾听”为核心。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构成了滨野老师的“倾听”这一行为的中心。支撑滨野老师“倾听”的第二个原理是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他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与期待。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支撑滨野老师的两个原理与泰师附小的蕴萃理念不谋而合:尊重、信任、期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言,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与期待。无论是“好的发言”还是“坏的发言”,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那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教学就不可能形成。这是因为寻求“好的教学”的教师会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就是支撑滨野老师“倾听”这一应对策略的根基。在这样的教学场里,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讨论,自由地交流思考,师生倾听关系、生生倾听关系自然地建立了起来。

尊重、信任、期待,看起来简单,实际要做到却很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地要求学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他们的许多想法和感受。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又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烦的神情?实际上,学生的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实践的意义,又或者会给其他的孩子有所启发。

课堂,是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构筑而成的,因此,学习也应给与所有人应有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每节课,都是一棵树苗,学习的目标就是主干,“好的学生”“好的发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联起来,树干当然会粗壮。但是少了枝干的发展,树木就只剩主干光秃秃的存在,就没有了枝繁叶茂的朝气。所有学生的参与,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才能让课堂焕发无限的可能和生机。尊重每个孩子,学习才能饱满,课堂才有活力,教学才有生机。我们要尊重所有,建立良好的“倾听”关系,利用有效的“串联”、“反刍”,使学生朝着更加有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体会五

课堂中的革命是宁静的,却也是能外显的。透过佐滕学教授笔下描绘的八木老师的课堂的转变,我们是不是也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是否被部分“好”孩子垄断了?我们是否能与学生相互倾听?我们是否能不折不扣地接纳孩子的意见?我们是否在课堂上能机敏地做出“反刍”?我们是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言“不懂”?┈┈当我们都能大胆地重建课堂,能与学生坦城相见,能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何愁课堂上存在沟通障碍,何愁课堂上没有活力,何愁课堂上合作学习、协同学习无法实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